一個村落,要具有獨特的魅力和神韻,必須要有厚重的歷史沉澱,別具一格的民風民俗和有深厚的文化精神。
很多第一次到武夷山找茶的茶商,用地圖搜尋“巖茶村”的時候,一下子會搜到好幾個巖茶村,有位於景區內的,有位於商業街上的,有位於景區外圍的。不熟悉的人,一看就傻眼了,不知道該去哪一個,不知道哪一個才是正宗的巖茶村。
對於普通遊客來說,也許就隨便進一家特產店就算完事,但是,要是對於茶商或者茶葉發燒友來說,還是有點懵的。對於當地茶人來說,這以下幾個村,算是實至名歸的幾個茶村。
相傳上古堯帝時期,彭祖率領族人移居到閩北一帶。當時此地洪水氾濫,到處汪洋一片。彭祖的兩個兒子彭武和彭夷帶領族人堆山挖河,疏浚洪水。後人為了紀念武、夷兩兄弟,就把堆山的山脈叫做“武夷”。故此武夷山每座山,有不同的景色;每捧水,有各自的律動。而武夷山的茶呢,讓變化與魅力畫上了等號。這種魅力,這種變化,因為山,因為水,因為人,但尋找最初,則是因為武夷山茶葉品種的紛繁複雜。
❤首先,是當地茶農口中的桂林,便是當下赫赫有名的天心村
武夷山武夷街道辦天心村地處武夷山景區核心部位。天心岩茶村氣候溫和,冬暖夏涼,雨量充沛,茶區常年雲霧瀰漫,日照短。著名的茶葉生長地“三坑兩澗”在天心岩茶村地域內,村內的名勝古蹟“大紅袍”至今風采依舊。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造就了天心岩茶的獨特內質。
天心村茶葉品種繁多、優良,加上特殊的傳統工藝,使天心岩茶獨具巖骨花香,勝似蘭香而深沉特久,滋味濃醇清恬,為茶葉珍品。
早在唐代就享有盛名,元、明時期成為貢品,清代遠銷海外,自古以來天心村老百姓家家制茶,近年來依靠科技興茶,降低農殘,大力發展有機茶,建立天心岩茶誠信村,建立誠信品牌,天心岩茶還多次獲得國家和省地的表彰,歷年來茶王賽中天心岩茶村人的茶,均獲得茶王。
喊山
村內的宗教場所天心永樂禪寺、桃源道觀、蓮花峰寺、止止庵,至今仍香火鼎盛,四海聞名。
但是,如果您坐公交車,或者導航的話,會把您帶到真正的巖茶村——景區內的九曲巖茶村。(這個文末再講)
❤下梅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武夷山市東部,距武夷山風景區8公里,武夷山市區6公里,2500多人口,住戶居民500戶。商周時期就有了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遺蹟,村落建於隋朝,裡坊興於宋朝,街市隆於清朝,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現留有清代古民居建築30多座,古民居“三雕”景觀資源尤其豐富,村落中祠堂、古井、老街、舊巷與民謠、山歌、龍舞、廟會交融出村落獨特的魅力,蘊藏著豐厚的人文景觀資源。
下梅村村口,一座大石碑佇立,上刻“晉商萬里茶路起點”八個大字。由下梅鄒氏先人共同開拓的這條“因茶而起、因茶而興、因茶而榮”的萬里茶道,被喻為可與古絲綢之路媲美的重要國際商道。行走在下梅村中,空氣中處處散漫著茶的清香。
“不待山盤水亦回,溪山信美暇徘徊。行人自趁斜陽急,關得歸鴉更苦催。”宋代詩人楊萬里寫的一首《過下梅》,下梅村如像梅溪水一樣,彎彎曲曲,深深淺淺,隨著社會的發展,延伸至海外。
❤桐木村,“正山小種發源地”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村,桐木村是“正山小種發源地”,距今大約有400來年的歷史。
位於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是武夷山風景名勝區九曲溪的源頭,地處閩贛交界,距市區65公里,全村有山林面積31.5萬畝,人口1578人,有12個村民小組,33個自然村,散落的分佈在南北長35公里,東西寬25公里桐木大峽谷斷裂帶內。平均海拔800米。
桐木關地勢高峻,冬暖夏涼,年均氣溫攝氏18度,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春夏之間終日雲霧繚繞,且土質肥沃。加上幾百年來群眾培育適宜當地生長的小葉種茶樹有性群體,正山小種紅茶便有了得天獨厚的鮮葉原料,也使芽葉具有了特殊的持嫩性。
早在18世紀正山小種紅茶就飄揚過海,走進歐洲市場,成為英國皇家的貢品,正山小種紅茶一直福建省傳統的出口創匯茶葉品種,如今在國內市場,正山小種紅茶也取得巨大的成功。自正山小種紅茶出世以後,先後產生了四大紅茶,祁門紅茶、阿薩姆紅茶、大吉嶺紅茶、錫蘭高地紅茶四種名茶。
如今許多人把天心村稱做“巖茶村”,但是,如果您坐公交車,或者導航的話,會把您帶到真正的巖茶村——景區內的九曲巖茶村,這應該是老牌的巖茶村了。
但是由於九曲巖茶村在景區內,景區設定了卡口,除了村子裡的人,外面的車輛一律過不了關卡。遊客進不了村,村子裡的生意也就淡了下來。茶葉銷售也漸漸失去零售這塊蛋糕,只能靠批發,或者本村人在外面拉客。
儘管這裡馬頭巖的水仙和肉桂的品質也是很不錯的,悟源澗、獅子峰等也在這裡,但這種與世隔絕的狀況,直接影響了巖茶村的知名度和營業額,即便它就是老牌的巖茶村,也由於長遠發展的原因,讓她是留下了藏在深閨無人識的遺憾,不過也希望當地政府能痛則思變,創新發展,能與當地政策充分結合,把品質良好的巖茶繼續推到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