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都說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但江南的景色,不僅有那春日的鶯啼燕語、煙雨古鎮,還有那帶著淡淡鄉愁的秋色。

當你在天高雲淡的秋日,來到江南,你會驚喜地發現,原來深山小村裡的柿子已經紅了,桔子已經熟了,楓葉已染滿了山頭。

原來浙江秋天最美的不是古鎮

而是這6個靜謐的小村落

浙江這6個色彩斑斕的小村落,它們或許並不那麼驚豔,可是,遇見了,你就會記住它,因為:

這裡的每一縷秋紅,都寫滿了詩情;

這裡的每一片橘黃,都沾染了畫意;

©葉金奎

這裡的每一條落滿黃葉的山路,

都飄散著大自然最原始的清香;

這裡的每一間柿子樹下的老屋,

都浸染了濃濃的鄉愁……

©吃瓜的群眾

©鐳神

而這樣遠離喧囂的寧靜村落,或許,看一眼就少一眼。

1.台州天台·茶豐村

秋色深了,秋柿紅了一籮筐

在天台山,有一座種滿了柿子樹的小山村,叫茶豐村。

在這裡,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柿子,每到金秋時節,赤紅橘黃的柿子,便盛滿了農家人的籮筐。

©陶宇

秋天的茶豐村,沉甸甸的柿子垂在枝頭上、掛在院子裡、晒在篾匾上,擺在街邊的籮筐裡……到處都“粉飾”著豐收的色彩。

©陶宇

走進村子,一股甜蜜的氣息便隨風而來。待到落日的霞彩,映紅了村莊的磚瓦時,搬只小凳坐在屋簷下,吃著新鮮柿幹、喝著大碗茶、聊著家長裡短,再愜意不過了。

©陶宇

座標:台州天台雷峰鄉茶豐村

2.寧波餘姚·柿林村

丹山、赤水、柿林鬥豔

柿林村,靜臥於“第二廬山”四明山腹地,全村不到300戶人家,卻因兩道“紅”而驚豔了整個餘姚。

©陸建華攝影

一道“紅”,是柿林村所在的“丹山赤水”;另一道便是秋日裡的“吊紅”柿子。每當柿子成熟的時節,一進村,便能看到掛滿“紅燈籠”的柿子林,煞是驚喜。

©鄭奕訓

而在柿林村,素有“一個村,一個姓,一口古井飲千丁”的說法。這裡的村民大多姓“沈”,你如果在街上叫一聲“老沈”,會有很多老人同時回頭應答你。

©陸建華攝影

座標:餘姚市大嵐鎮柿林村(四明山丹山赤水景區內)

門票(供參考):丹山赤水景區60元/人

3.麗水松陽·吊壇村

盛產一種古樸的詩意

這是一座“懸掛”山間的小村,它坐落在齋壇鄉最偏遠的山頭上,你需要繞過一圈又一圈的山路,方能一睹它的真容。

有人說,吊壇村是座不能用“美麗”來形容的村莊。它確實不能讓人驚豔,這裡的房屋、村路,全都是原汁原味的,時代的風並沒有吹進它的皺褶。

©姜曉東

但那一垛垛夯土的黃牆,一層層破敗的青瓦,還有那一棵棵點綴著點點紅的柿子樹和楓樹,卻帶有一種平實而溫暖的詩韻,令人難以忘記。

©葉金奎

©姜曉東

座標:麗水市松陽縣齋壇鄉吊壇村

4.湖州長興·小浦八都岕

穿山越嶺而來的金色的風

人們常說,“走遍天下景,難見銀杏古樹群”。

©娜是我

縱觀祖國大江南北,有銀杏的地方不少,但像小浦八都岕這樣,銀杏林延綿12.5公里、多達3萬株,且樹齡均在百年乃至千年以上的,並不多見。

©娜是我

每年深秋,秋黃的“烽火”,便從潘禮南村開始,經過方巖村、方一村、大岕口,一直吹到柏家村。12.5公里的古銀杏長廊,便化身華麗麗的“金色隧道”。

©娜是我

而有銀杏的地方,自然會有白果。只要你有心,低下頭的那一刻,你就會發現一顆顆金燦燦的果實,散落在銀杏葉中。

座標:湖州市長興縣小浦鎮八都岕

最佳觀賞時間: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中下旬

5.杭州臨安·銀坑村

連土地也因山核桃而燦爛起來

在你沒到過銀坑村時,你可能從未聽過這個小小村落的名字;但你大概聽過臨安山核桃。

銀坑村便是臨安的山核桃主產地之一,被譽為“中國山核桃第一村”,這裡的山核桃林種植面積達到9千多畝,素有“門對千畝搖錢樹,家藏萬金富裕村”的說法。

©在野健子

每年白露一過,是這裡最熱鬧的時候。這時的銀坑村,一根根竹竿舞在雲天,一條條扁擔咿呀作響,青山滿目,似乎所有的土地都因山核桃而燦爛起來。

©在野健子

座標:杭州市臨安市島石鎮銀坑村

6.嘉興海鹽·黃沙塢

遠離都市喧囂的世外橘園

杭州灣畔的深山裡,藏著一個堪比“桃花源”的小山村,叫“黃沙塢”。

©瑭木咖

這裡盛產橘子,已有700多年的種桔歷史。每到秋收的季節,這裡便“千樹萬樹橘金黃”,橘園和江南水鄉融為一體,別有一番風情。

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裡,約上三五好友,或是與家人一起來這裡,穿梭在橙黃點點的果樹間,採橘子、剝橘子、吃橘子……

©小小攝手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當回“山野農夫”,樂趣無窮。

座標:嘉興海鹽縣黃沙塢

在天高雲淡,紅葉似火、稻葉泛黃、碩果累累的日子裡,花上一定的時間,尋一個小小的村落,用最淳樸簡單的方式迴歸生活:

端坐於白牆黑瓦的屋簷下,懶懶的晒著太陽,和路過的小貓小狗打個招呼,對著每一個遇見的人微笑……

©陸建華攝影

時光在這裡緩慢而平靜地流淌,平日裡躁動的心心,在這裡變得寧靜而愉悅。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掠影南澳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