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山山水水,自有詩意;

山山水水,即是風景!

在桂平城西,有很多山,這些山屬於大瑤山餘脈,其中離桂平城最近的那座山,叫桂平西山,也名思陵山!經過幾百年的開發,如今成為桂平重要的旅遊風景區。同樣,經過幾百年曆史的沉澱,也是桂平歷史人文中最重要,最深厚的大山。

關於這座西山的故事,其實有很多,無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要講總能講出話題來。

那個年代,要認西山山頭,靠什麼,觀音巖的觀音廟?不是,換個方向就看不見了;靠九龍亭?也不是,站九龍亭裡是可以觀全城,可在城中卻不一定能一眼認出山上的九龍亭;那麼靠什麼,那時有什麼?

自然,就是西山電視塔了!

這西山山頂的鐵塔,幾十米高,在西山頂上,更為顯眼,四下往高看,自然也就一眼就辨認出來了。所以說他是當時桂平城的城標,也是心靈回家的路標了。

這鐵塔又叫電視塔,在近三十年間,就是西山的座標,很長一段時間裡,也是西山頂的代稱之一。在那段時間裡,桂平城人相約爬西山,目標山頂,一般會這樣交流。

“爬西山某?”

“爬啊!”

“想爬到邊哋?”

“電視塔咧!”

言語交流中,相對少用“西山頂”代表西山頂的。到了現在就不一樣了,電視塔已經拆了,這個存在近三十年的座標沒有了,西山頂就是西山頂了,對於習慣以鐵塔認西山的人來說,自然也就覺得少點什麼了。

雖然鐵塔在山下看都很明顯,也天天生活在桂平城中,但正因為天天的習慣,也就忽略環境的變化,等猛然抬頭注意時,才發現,西山頂的這個鐵塔不知什麼時候已被拆掉了,再有空爬上山頂時,入目也早已空空一片!

只剩下那個水泥基臺,鐵塔四腳支點基板,散在平臺周邊各處的塔身構件,以及已經殘破的機房,告訴來人,這曾經是一處重要的通訊基地,這曾有過一座鐵塔。

總之無論從哪條路上來,就是盯著看著鐵塔,以塔為動力,累了坐下來歇歇,仰望下也就有向上的動力了;以塔為目標,塔越大,說明山頂越近了。

而工作以後,不說爬西山頂,就是上西山的次數都少了,一是興致,二是現在西山的環境。可以說,最後一次近距離接觸這鐵塔,也就是2016年了,本篇文章呈現的鐵塔圖片,都是那時候無意識拍的,應該也是絕版了,今天剛好翻到,就感嘆下情懷了。

這鐵塔的功能,這機房的功能,不是專業人士,也就不一一瞭解了,簡單來說,這些設施屬於廣播電視局的,主要就是收發廣播訊號,電視訊號,經過一系列的工作,才有家裡看到的電視節目,廣播節目。

由於電磁波的傳播原理,為了方便,清晰的接收,發射各類無線訊號,於是在山頂建設收發裝置,同樣也是因為山頂之上,四境空曠,無阻無擋。除了大平原,這也是各地建設此類設施常見方式。

電視塔在山上工作了近三十年,按常理說,一直維持下去,問題也不大,但為什麼最後有今天這樣的結局呢?

當然,這些設施真正的撤,搬原因,屬於城市建設的事情,各部門自有考慮,作為普通人,具體的決策肯定是不知道的,但從當今社會經濟建設發展方面,從西山人文方面,大概道理,還是可以理清楚的。可以說,最開始選擇在西山頂建設電視塔,和後來拆除電視塔,都是與社會發展,與桂平城市經濟建設有緊密關係的。

1974年底,桂平縣食品公司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這也是全桂平第一臺電視機,後來銀行,廣播站等單位也才有了電視機,在1975年,縣廣播站在桂平港務所樓上安裝了一臺50瓦的電視轉差機專門接收廣西電視臺第二頻道節目,並轉播。到1979年,在廂東專門建屋架設發射塔、接收塔,繼續轉播電視臺節目。

改革開放後,人們生活相對漸漸向好,人們的精神文化也慢慢散開,其他不說,就是電視機都開始普及了,先是一些單位,後來一些居民家庭也開始有電視機了,當然,整個縣城的居民家裡主要還是廣播的普及,電視機這時候還是十分個別的現象,全城有個三五十臺電視機已經了不得了。

隨著社會發展,全國開播的電影片道,也一年比一年多了。光在縣城環境中搞接收,發射,傳播,那也就有限制了,於是,按常規在高山處搞個接收,發射站也就有了意願。

桂平城西連綿一片,就是大瑤山餘脈,山頭眾多,但最合適的,無疑就是西山頂了。西山離城近,並且已經有一定的開發,遊覽山道也已經修到了一線天這裡,而周邊的幾個山頭還處於人罕至,草荒蕪的狀態,在那個時期,單就經濟條件來講,把收發站選擇在西山也是最合適的,也是唯一的。

於是,在1980年到1983年,電視差轉機第一次搬到西山,這也是廣播電視訊號第一次在西山收轉,當時主要收轉的是廣東電視臺的節目,不過當時裝置搬上山後,各方面效果和在廂東村收轉都差不多,於是,又搬回廂東村。

不過,時代是前進的,全國的廣播電視事業也是一直在發展的,隨著各地電影片道的增加,1986年4月, 縣廣播電視局在西山頂搭蓋簡便房屋,再次把差轉機般上山頂,開始收發轉播廣東電視臺十四頻道節目,檢測影象清晰,效果比廂東機房得多,於是,電視差轉檯就在西山頂穩定下來,除轉播廣東電視臺節目外,還插播一些錄影片、廣告和新聞。

那時的電視也不像現在二十四小時都有的,白天時間短,週二還停機檢修,節目播出時間主要是集中在晚上,內容雖不如現在節目的豐富,但在那個時候來說,也算是很好了,因此一條街上也多了兩三臺黑白電視,到了晚上,一街人分幾幫守在幾處黑白電視機前。於是也就有了《上海灘》的高觀視率,“浪奔,浪流”的主題曲也就響徹了桂平的大街小巷。

西山上的收發機房的簡陋,但當時也還能滿足桂平的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需求,不過畢竟也是在山上,暑熱冬寒,雨淋日曬,這樣的環境不說人如何堅持,就是機器裝置養護也是有很多的問題,為此,進一步建設西山頂的電視收發設施也成為了新的目標。

可是想要改善可不容易,按當時八十年代經濟環境的狀況,如何在山頂建設新的機房,桂平的廣播電視事業又是如何發展的呢?當有些什麼樣的故事呢?西山頂電視塔的發展之路是如何的呢?

這就是下篇《西山電視塔的故事下》的內容了。

16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澤州的珏山、山裡泉美景如畫,更有天井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