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人們說: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後來我們說:世界那麼大,孩子也想去看看。
可我們想要的,不僅僅是陪伴孩子看遍大江南北,增長見聞,擁有廣博的地理知識。
更重要的是,我們想要告訴孩子:世界那麼大,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每個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方式獲得快樂和幸福,每條路的風景都可以很美。
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就是一個關於旅行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兩隻小熊,不同的選擇讓它們看到了不同的風景。
亨利徒步去菲奇堡亨利和朋友決定去菲奇堡看看鄉村風景,亨利準備徒步去,亨利朋友準備先掙錢然後買火車票去,看誰先到。
於是這本書左側寫亨利朋友開始賺錢的生活,他幫別人劈柴、拔草、打掃衛生、整理書櫃等,最終賺了90美分,買到了去菲奇堡的火車票。
而書的右側寫的是亨利徒步的過程,首先他自己徒手做了一根木杖,接著他採摘了遇見的野花做了標本,欣賞了路邊漂亮的鵝卵石,爬到樹上看風景,還路過一片黑莓林,一邊摘一邊吃……
亨利到的時候,月亮掛在天邊,他的朋友正在休息。“看吧,還是火車更快。”他說。
亨利從包裹裡拿出一個小桶。“我知道。”他笑著說,“剛在路上摘了一些新鮮的黑莓,嚐嚐。”
以真實事件為創作原型《亨利徒步去菲奇堡》取材於梭羅《瓦爾登湖》中的一個片段,用對比的方式刻畫了一位嚮往自然生活的小熊亨利的形象。
故事的主人公亨利就是以梭羅為原型創作的,他認為人即使沒有大房子,沒有很多傢俱,沒有高薪的工作,也能生活得很開心。
他認為,人們應該少花些時間為賺錢而工作,多花些時間做自己更興趣的事。最終梭羅也是這樣實踐的。
在如今這個高鐵和網際網路的時代,亨利和朋友是坐火車還是徒步去菲奇堡這個話題,不僅沒有過時,反而變得更有意義。
同樣的目的地,有的人只在乎有沒有到達那裡,有的人更在意沿途的美麗。不同的選擇讓每個人經歷截然不同的生命風景。
引導孩子選擇適宜自己的路這本書詮釋了什麼叫“條條大路通羅馬”,雖然作者和梭羅想告訴我們的是亨利的選擇更加“明智”,我們應該用雙腳丈量世界,用心感受身邊的點點滴滴,生命中的美景或許就在路上。
但是,肯定有家長會認為亨利朋友的做法也“沒毛病”。因此,閱讀完這本書後,家長不必告訴孩子哪一條路是完全正確的,而是應該讓孩子自己去感受。
引導孩子感受亨利徒步路途上的美妙,同時感受亨利朋友“賺錢”的艱辛,最終孩子願意走哪一條路應該由他自己決定。
故事中兩隻小熊做同一件事時的不同選擇,讓我們也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的種種不同,而這些不同,恰恰是生活最奇妙之處——生活無需一致,卻各有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