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鐵行會館建於1724年,坐落於鹿泉市某部隊院內。1993年列為河北省人民政府公佈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鐵行會館是河北省清代建築中儲存下來的唯一的一座行業會館。整體建築設計奇巧、佈局合理、雄渾壯闊,顯示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精湛藝術水平。

“一京(北京)、二衛(天津衛)、三通州,趕不上獲鹿旱碼頭”,這是當時商人們,對獲鹿旱碼頭這個商品集散地的高度概括和讚揚,並享有“日進斗金”之美譽。當時這裡商家雲集、市場繁榮,尤以鐵貨為盛。東、西會館實質上就是山西各路客商,為立足獲鹿旱碼頭經商,而集資修建的“商務辦事處”。

鐵行會館佔地面積1450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東西短。是由前後兩進院落組成的一組儲存完整的建築,由南向北分佈在一條主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是鐘鼓亭兩座,東西廂房、過廳、後院東西廂房、正殿(兩側耳房)。

建築主體是後院正殿,這是一座由三間懸山頂大殿前捲棚頂的抱廈式建築,左右各有三間耳房。正殿五脊兩坡、綠琉璃瓦布瓦頂。面闊三間、進深四柱七檁,簷下斗拱裝修形式變化多樣,其中“鬥”多變化為雲朵狀,“拱”“昂”變化為龍頭和如意雲頭。正殿前簷柱為方形石柱、底部柱礎浮雕有焦葉紋飾。

後院東西側各有廂房五間,前帶廊簷,進深三柱六檁,青瓦布瓦頂、五脊兩坡。現在前簷被磚封住,安裝了現代門窗。

前院東西各有廂房兩間,為捲棚式建築,進深四柱六檁,現已破舊。前院正房為過廳,面闊五間、進深四柱七檁五脊兩坡,青瓦布瓦頂。在過廳的前面東磚柱上刻有“乾隆六年”四個字,可能是乾隆年重修時匠人所刻。過廳南面有鐘鼓廳兩座,按“晨鐘暮鼓”的順序分列東西。建築為石柱四根,四角鑽天頂,青瓦布瓦頂。

整座建築保持清代早期的建築風格,大殿建在石徹高臺上,前有抱廈,具有獨特結構,簷下裝飾斗拱,錯落有致,神采各異,整體建築設計奇巧,佈局合理,雄渾壯闊,顯示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精湛藝術水平,對研究清代建築和商業活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據考證,東會館的真實的名稱應為——“鐵行會館”是專門從事鐵器營銷的商務中心,包括遠近聞名的獲鹿鋤板、鐵鍬、鐵鍋、犁鏵、鐵農具等。與之對應的西會館,主要是從事錢行、棉花、布匹、雜貨交易的。傳說中的鐵行會館,始建於明末清初,有文字考證的史料記載,它始建於清代雍正二年。是由山西省經營鐵貨的商人出資興建,並作為在獲鹿經商的山西人聚會、居住的場所。會館的購置土地20多頃,以利本行商人來往會住。

1915年以後,由於鐵路的修建,使石家莊很快興起,而獲鹿的旱碼頭逐步衰落,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鐵行會館的商業活動終於停業。會館成為獲鹿縣,井陘縣、平山縣聯合建立的“河北省正定道聯立獲鹿初級職業學校”的校址。

1945年日本投降後,“農聯校”改為“獲鹿簡易師範”,由獲鹿縣自辦,校址還設在會館內,1946年秋天該校遷入城內文廟。解放後,鐵行會館周圍的土地分給農民,而會館為公產。

1950年,鐵行會館周圍的土地被部隊購買,我市檔案館和土地局都有農民買地收據,而唯獨沒有鐵行會館被購買的字據,此後部隊一直佔用鐵行會館。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貴州這裡藏著一個“小海南”,天冷去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