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答案就是:因為不敢挖啊!

首先我們必須要肯定的是,秦始皇陵的價值毋庸置疑!

一旦面世,且不說皇陵裡文物,史料,將會對整個中國先秦歷史的研究起到多大的幫助。僅僅是建景區收門票,其都會給當地帶來巨大的收入。秦始皇的號召力無疑是巨大的,僅僅是一個兵馬俑就讓遊客們趨之若鶩,絡繹不絕。如果是秦始皇陵開啟,那麼其估計會成為中國最火的旅遊景點。

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曾表示:

“如果開啟秦始皇陵,每年僅門票收入就可達25億元。”

這不是說說而已!

但是,為何秦始皇陵一直不挖?

因為怕啊,怕60年前的悲劇再度重演。當年的“定陵事件”至今仍然時每個考古人心中的痛。

當時在郭沫若和吳晗等人的堅持下,國家文物部門開啟了對明十三陵的發掘考古工作。原本最初的選擇是長陵,及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但是由於長陵規模太過巨集大,考古人員選擇先發掘較小的定陵(萬曆皇帝)練練手。

定陵被髮掘之後,收穫確實不小,不僅發掘出了三千多件有價值的珍貴歷史文物,還找到了許多的珍貴史料和物證。比如根據萬曆皇帝的屍骨得出了萬曆皇帝身有殘疾等結論。

但是,相比於這些收穫,顯然失去得要更多。

由於我們得考古工作者們經驗不足,團隊更缺乏相關的技術條件。由此造成了大量的文物損失。那些深埋與地下數百年的文物,在沒有科學保護的條件下,根本無法抵擋時間的侵蝕。

從陵墓中發掘出來的大量字畫、絲綢很快便氧化、變色、破爛不堪。就連萬曆皇帝棺槨旁的陪葬木俑,開始進去時還是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少男少女,結果到了考古隊員們的手中,全部都萎縮成了可怕的老頭老太。

這裡不是說考古隊員們不重視文物的儲存,作為考古工作者,我相信她們比誰都明白文物儲存的重要性。但是明白是一碼事兒,能力又是一碼事兒。以他們的技術條件,根本無法對現有的文物做到有效的保護。

當時主持發掘工作的負責人之一,時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的夏鼐教授,看到那些損壞的文物,心痛不已,急得眼淚都出來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無能為力,只能是看著這些文物被時間毀掉。

至此,定陵事件成為了中國考古界一次最為慘痛的教訓。

而正是因為這次教訓,讓國家意識到了“蠻幹”的危害性。於是文物局出臺了一個硬性規定。那就是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除非這個陵墓被盜了,或者有著被盜的風險;以及面對天災人禍,比如地震、洪水甚至戰爭等有可能導致陵墓損壞的時候。文物部門才會派出工作人員進行搶救性發掘。當然,還有一點,就是不小心給挖出來了,導致陵墓有著被盜的風險。比如修體育場蓋樓什麼,這種工地上挖出帝王陵墓的事兒還是很有可能的。這種情況也會進行發掘。

總而言之,就是不會主動的去破壞一個陵墓的安寧。

對於秦始皇陵,最主要就是這個原因。

以現在的工程技術條件,挖是絕對沒問題的,談不上什麼勞民傷財。但問題是挖了以後怎麼辦?

首先,這些文物怎麼儲存?

定陵事件中,萬曆皇帝的家當距今不過四百年,尚且這副模樣。秦始皇陵距今兩千兩百多年,誰能有把握說,能夠保證裡面的文物得到完好的儲存?

再者,秦始皇陵規模巨集大,地宮結構非常負責,如何保證在發掘的同時不對地宮本身以及地宮內的文物造成破壞?我想沒有誰敢保證!

僅僅這兩點,就足以讓大部分的考古工作者望而卻步。比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其陪葬品每一件都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損壞國寶這個責任誰擔得起?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像郭沫若臉皮那麼厚,毀了定陵還敢嚷嚷著挖秦始皇陵。這個罵名誰也背不起。

所以,秦始皇陵至今沒有開挖!

當然,考古工作者們也不是完全沒事做,他們圍繞著秦始皇陵目前主要在做兩件事兒。第一是探測,儘量的弄清楚地宮結構,以保證在必要的情況下,能夠對秦始皇陵進行有效的發掘。畢竟誰也不能保證,那些盜墓賊不會找上門來,或者說某些天災人禍。所以第二個就是保護秦始皇陵了。

其實話說回來,秦始皇作為中華民族一個象徵性的人物,說他是先祖也不為過,他的陵墓在那裡安靜的躺著,不受打擾,是咱們大多數人的願望。畢竟從咱們民族文化角度來講,挖人家祖墳,是缺德。更何況是挖自己家祖墳呢?不僅自己不能挖,別人來也不行。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中國唯一在水上的古鎮, 至今不通車、不修橋, 只有坐船才能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