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響路很短,從頭走到尾也只要十幾分鍾。在這段十幾分鐘的路上,既有人聲鼎沸的菜市,又有人跡罕至的山洞,還有福州僅存的唱片行。不直的路也不都這樣情感豐富。"
•••
在臨近三坊七巷不足10分鐘路程的地方,有條路一半是圓弧,一半是直角,一直通到烏石山下,彎得好像烏山的躺椅。
這條路有個很好聽的名字:靈響。
△把地圖旋轉90°的視角
人們聽說「靈響」,多半因為「靈響市場」一度生龍活虎。
如果從靈響路的盡頭倒著走回起點,自烏山行至通湖路,這條路彷彿道士下山,從僻靜神祕的仙靈之山,走入油鹽醬醋的市井人間,亦勾起諸多往事回憶。
山洞、老房、唱片行,靈響路的樹枝低了,靈響路的樹枝在長。
靈響路後半段是個稜角分明的直角,在樹木茂密的烏山下,自烏山小學的側門起始。
烏山附近的榕樹多得像是城中心平地升起了一片森林。
△烏山小學前
學校後方有個坡,坡上有道門,門裡住著人,連門口的樹都像是斜斜地從天上插下。
△樹是「靈響路」的形狀
傳達室的牆面上除了傳達室阿姨的生活用品,還有一個IC電話。
△從牆上長出來的傳達室
電話還有沒有聲響不知道,因為取下聽筒的時候看到了一堆蜘蛛網。
△IC電話
「之前拆的時候忘了拆啊,就再也沒人拆了。」傳達室的阿姨心不在焉地說,「這裡有個小學,這裡是教職工宿舍。」
靈響路直角的頂端有條僅兩車寬的小路向烏山延伸,路的盡頭有洞穴。
防空洞不僅有鐵門,還有門牌號。
△靈響路97號
站在漆黑的洞前,左手邊是從石縫裡長出來的植物。
右手邊是塊寫著「遊人止步」的泡沫板。
附近有人在練功。
△可能是「烏山派」
一根電線從外向內,一直延伸到洞穴深處看不見的地方,在防空洞的洞壁上掛著電線、開關和燈泡。
△電線
防空洞看起來深不見底,可以有香蕉、野人和畢贛,或者梅超風和黃渤也可以。
△也適合修仙
防空洞隔幾步就能見到分岔,龍女有沒有不知道,垃圾是不少。
△開關
△燈泡
△活體烏龜
△成為垃圾的垃圾車
還有的岔道被改成了廁所。
雖說看起來像口橫著放的枯井,沒走多遠忽然出現了傢俱。
△住在防空洞裡的人只要開口講話,整個洞裡四面八方都能聽見悶悶的回聲
洞裡的時間都像不存在,飲水機旁卻有鐘錶。
不僅茶具、水杯等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還掛著一頂風扇,雖然看上去很久沒有開過。
「這是放酒的倉庫,」洞裡生活的師傅正在吃飯:「恆溫的,二十四度。」
師傅操著一口閩南口音,他說自己是泉州人,在福州二十多年了,自從到現在的單位,幾乎每天都在洞裡度過。
△師傅拿著手機到洞口打電話
離開山洞,四周再度豁然開朗。
直角線條的盡頭是個漂亮小區,樓下開了家文具店叫「漂亮寶貝」。雖然看起來門牌很新,由上至下堆積的貨品讓它看上去也像個生長了很久的叢林。
△店裡天花板上都掛滿商品,店門口老闆在喝茶
寬闊的道山路切斷了靈響路,將靈響路的直角和半圓扯成兩截。
就在交匯處,立著福州僅剩的幾家唱片行之一:聆聽唱片行。
唱片行旁邊店鋪依次是:賣房的、旅遊的、賣肉的,唱片行像個被靈響路牽著的船。
△旁邊的店
唱片行的玻璃牆面上可以看到店裡唱片和牆面幾乎融為一體,門上貼滿了新唱片的海報。
△唱片行的玻璃門
△唱片牆
唱片行店面已不算小,但因為堆滿了碟片,變得格外擁擠。
△碟片叢林中的一套茶具
「樂隊的夏天」裡稍微有些名氣的樂隊,專輯已經全部佔領了玄關要道。
△門口的專輯
幾步之外的大箱子裡塞滿了黑膠唱片。
△黑膠
唱片按照歌手地區和姓名首字母排序,「港臺男歌手」的牌子夾在一張專輯上,不知道什麼時候歪了。
這裡的唱片由新至舊,算不上「一應俱全」,但多少還是能淘到不錯的碟片。
店員正一邊聽音樂一邊玩遊戲,見有人來,立刻關了。
店員說話特快——
「你要什麼?」
「我就看看。」
「想找什麼型別的?」
「比較喜歡竇唯。」
「那王菲的專輯要嗎?」
聆聽唱片行大概開了三四年。用店員的話說,他們開這家唱片店「還不是因為愛好」「想賺錢誰賣這個」。
言語之間,大概聽出為了經營這家唱片行,他們還有別的營生方式。太忙的時候,唱片行不一定開門。
唱片行裡一些老唱片原本是老闆自己的收藏。而最主要客戶是些「老頭」,「每次都會買走一大堆。」
店裡可以辦會員卡,還有印著唱片行LOGO的特製塑料袋。
我買了張CD,結賬吧檯有賣胡桃木外殼材質的藍芽音箱,便問店員「你們有沒有賣CD機?」
「沒有,你可以上X寶買。」
△小音響上印有「聆聽唱片行」的字
路過唱片行繼續往前,就走入靈響路圓弧形的一半。準確來講,弧形才是「前半段」。
不同於烏山下的靜謐,弧線靈響是圍繞著靈響小區生長出的市民生活圈。
靈響小區的門牌號是「靈響路63」。
△靈響路63號
這裡有人騎電動車,也有人騎老式單車,看上去後座和擋泥板都鏽了,騎車的人泰然自若,頗具仙風道骨。
作為重點小學的「學區房」,這裡老人小孩最多。
靈響小區裡還保留著許多「舊小區」限定景象,比如聯排柴火間和樓道里的三角梅。
△聯排柴火間
△一個正在消失的詞
還有曾經風靡一時的「訂牛奶」的奶箱。
小區的傳達室改成了「小賣部」,支起幾張桌子就是個牌局,有的人在打,有的人在看,能從早打到晚。
靈響小區旁還有個小區,沒有名字,只有一塊「靈響路47號」的門牌。
傳達室也是間裁縫鋪,裁縫樂呵呵地說:「啥小區?沒名字小區。」
「靈響路47號」的樓房比靈響小區矮,還有一片更低矮的樓。樓上有人掃地,也有人晒衣晒被。
△「高空」作業
小區裡的植物被精心照料著,連流浪貓也有得以棲身的小屋。
△靈響小區和不知名小區的交接處
傍晚時分,小區裡一株盛開的七里香瀰漫著濃郁的花香。
繞小區一圈用不了五分鐘。
「這小區應該是八十年代建的吧。」傳達室的裁縫阿姨說。
旁邊正在等待修補的衣服主人搭話:「要拆遷了嗎?」
「沒聽說啊,估計拆不了。」裁縫一聲嘆息,「上次那片拆了都還沒建。」
在靈響小區外圍的路上,沿街是一排都是店面,從理髮店到裁縫鋪。夾在距離三坊七巷和東街口步行十分鐘的距離,大多連招牌都沒有,吃的都是鄰里飯。
最熱鬧的是棋牌室,旁邊店鋪掛了塊「北島」的牌子,乍一看還以為棋牌室旁有書店。
△棋牌室
向前再走一些就到了靈響路的起點,彩色牌樓外是車來人往的通湖路。
牌樓的旁邊就是「靈響路1號」。
△靈響路1號
而熱鬧的菜市,則在靈響路與道山路連線的「直三營巷」上,靈響小區的另一個出入口旁。
△直三營巷
直三營巷的市場最熱鬧的時分是早晨和傍晚,從水產到蔬菜,到野豬到奇果應有盡有。
市場上不僅能聽見討價還價,還能聽見攤主和買菜的人交換烹飪祕方,或者見到奇珍異寶。
比如「專供英國皇室」的「竹林飛雞」:
還有本地產的佛手:
「這是什麼?」
「佛手。」
「哪裡產的啊?」
「本地產的。」
看上去很漂亮的活禽:
聽起來特別苦的果子:
以及賣「童裝」和蔬菜糧油的「海峽都市報」:
△報紙、童裝、蔬菜糧油「三位一體」
「靈響」得名於烏山北麓的「靈應廟」。
五代十國時期,有石氏姐妹不甘被倭寇俘虜而投河自盡,後來二人在烏山北麓顯靈,因此建「靈應廟」。民國時為破除封建迷信,改「靈應」為「靈響」。
而「直三營巷」是清代駐軍的營地,原有大營、二營、三營。民國時改建為民居。直三營巷就是原來的「大營」。
直三營巷對面本也是居民區,現在用綠布嚴密地包裹起來了,僅剩「短三營」露出名字。
△2016年以前的短三營(圖源網路)
據說靈響路上有些古厝正在陸續拆除修繕,沿街一片綠布遮擋著大門緊閉的地方。
△廢墟前的野貓
靈響正在往前走,走向一個更新更美的地方,但此時它的美好又來自於那影影綽綽的恬靜舊時光。
奧地利詩人里爾克的《哀歌之九》曾寫:「為什麼必有人的存在——既逃避命運,又渴望命運?」
就好像人們既渴望日新月異,又忍不住懷念從前。
注:篇名化用自顧城詩句「走過的人說樹枝低了,走過的人說樹枝在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