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城市介紹

崇州古稱蜀州,四川省轄縣級市,由成都代管。 東鄰成都市溫江區和雙流區、南同新津縣毗連、西與大邑縣相接、北都江堰與相依、西北部與汶川縣接壤。

崇州(古稱蜀州),老子思想創立發揚地。崇州市歷史悠久,漢代稱蜀川,唐代稱蜀州,其建制歷史長達4300年,公元316年設立縣制,1994年撤縣設市。 崇州市政府所在地崇陽街道辦事處為中國文化歷史名城。幅員面積1090平方公里,呈“四山一水五分田”格局,是距成都天府廣場最近的郊區新城,是四川省首批命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大資料特色)、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建立單位、國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範市、國家傢俱品質提升示範區。

崇州市全市幅員面積109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66.48萬(其中城鎮人口31.6萬),常住人口75萬,城市建成區面積43平方公里(含經開區)。根據《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35),至2025年,市域常住人口規模為72萬人(2019年已經提前達到),城鎮常住人口為48萬人。至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規模為80萬人,城鎮常住人口為63萬人。

崇州位於川藏公路幹線上,成溫邛高速公路貫穿崇州全境,已建設的川西旅遊環線、懷華路崇州段、崇雙貨運大道、以及光華大道大邑延伸線崇州段,成都第二繞城高速公路、成溫邛快速通道、成蒲高鐵設有崇州站,只需十多分鐘便可抵達成都市區。2019中國西部百強縣市。

歷史文明

崇州市歷史悠久,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元年)置江原縣;晉置漢原郡,後改晉原郡。

公元686年(唐武則天垂拱二年)置蜀州,領晉原、唐隆、青城、新津四縣;

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升為崇慶軍節度。公元1144年(南宋紹興十四年)升蜀州為崇慶軍,亦領數縣;淳熙四年(1177年)以高宗潛藩於此乃升為崇慶府,以示崇慶之意。

公元1283年(元代至元二十年)改為崇慶州;

清繼稱崇慶州,隸成都府。崇慶始成為不領縣之散州,境域與今崇州市境域大致相同。

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廢州改為崇慶縣;

1913年(民國二年),民國政府廢除清朝設定的府、州、廳。崇慶州因此而改為崇慶縣,先後隸川西道、西川道、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崇慶縣屬川西行署溫江專員公署管轄,1952年後屬四川省溫江專員公署管轄。

城市

1983年7月,溫江地區行政公署撤銷,崇慶縣劃歸成都市管轄。

1994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設市,撤縣設崇州市。“崇慶縣”之名自此成為歷史。

文化習俗

崇州市金雞鄉是中國最大的風箏製作基地,以技術精湛、種類繁多而聞名國內外,享風箏之鄉的美譽。一年一度的"崇州金雞風箏節"是中國風箏的盛會,四川省風箏比賽、全國風箏精英賽經常在此舉行。每年3月,春風和煦的崇州上空風箏飛舞,來自海內外的遊客盡享放飛的樂趣。活動內容:東西部風箏對抗賽,川西風箏精英賽,國內著名風箏放飛表演隊表演,大型、超大型、微型、精品、收藏品風箏展覽,蘭花展,川劇、京劇表演,烙鐵畫、奇石、根藝、道明竹編展和大型文藝節目;遊覽金雞風箏之鄉,群眾性自由放飛希望活動,風箏製作表演,遊客親手製作風箏;品崇州名小吃查渣面、天主堂雞片、王雞肉、留客雞、懷遠三絕等。

景點

地區習俗

崇州人在祝壽時,凡年歲不滿50的只能做生或過生期,生日一般吃壽麵,祈求長壽。條件較好的家庭,辦壽品,備宴席,賀客盈門,鳴炮送禮,時辰一到,舉行儀式,祈禱福祿壽喜,禮畢大宴賓客。現在,雖也有大操大辦者,但更多的人的則是以吃蛋糕、吹蠟燭、唱生日歌來取而代之了。 崇州素以“禮儀之邦“馳名,東晉《華陽國志》對此大加讚譽,清光緒《崇慶州志》記載:“外鄰成都,學者文質彬彬,詩禮相尚,弦誦之聲,達於四境。”為川西人所頌揚備至。生活在這塊熱土上的崇州人,從生到死,都有禮俗相伴,有誕生禮(含壽禮)、冠禮、婚禮、葬禮四大禮儀;有各種祭祀和祝賀禮俗,也有無數的禁忌禮俗,禮俗之多如歲日一般。

崇州市中習俗,每年除夕到翌年元宵盛行燈耍,元宵之夜達於高潮,城關、懷遠、元通、三江等場鎮最為熱鬧。燈分吊燈和遊燈兩類。吊燈,即家家門前簷下所吊之燈,彩紙糊貼,有圓形、方形、菱形、扁形、花樣繁多;魚燈、蝦燈、瓜燈、宮燈,形態各異。尤以走馬燈最為矚目,它融雕刻、裱糊、剪紙、詩書畫等多種藝術於一體。一般為柱形,高1米左右,中置轉架,燃燈後因空氣流動而使轉架旋轉,轉架上所貼山水人物、飛禽走獸便周而復始,變換不止。

龍燈

每年春節,市內城鄉有龍燈出遊,兆吉祥,慶新春,破五出燈,十五收燈。城關、濟協、大劃、三江等鄉鎮的龍燈品種尤多,舞龍、彩龍、火龍,五花八門,競相媲美。舞龍精巧,黃布飾身,5至7節,6至8人揮舞。龍寶飾金,懸穿杆頂,轉動自如,1人舉逗。一般7節或9節,以各色軟緞為龍皮,造型逼真。出遊時配以魚、蝦、螺、蚌、龜、鱉等燈作,在“滾繡球”“龍擺尾”等吹打樂或川劇鑼鼓聲中表演各種動作。除春節和元宵外,也常活躍於大型廟會中。元通清明會曾出現過99節彩龍。

獅燈

市內以西山、懷遠、三江、羊馬、王場、東關、萬家等鄉鎮的獅燈技藝精絕。懷遠獅燈尤為有名,民國時期,曾舞於成都、溫江新津樂山等地。這些鄉鎮的獅燈分“文獅”和“武獅”兩種。文獅重於表情,如搔癢、舐毛、打滾、抖毛等。武獅長於技巧,與雜技糅合,跳躍、翻滾、騰轉,健壯勇猛,有翻五臺山等高架陣式多達百種。崇州獅燈的“破陣”尤為精彩,賞燈主家用晒簟、桌、凳搭成高架,將賞錢喜封置於頂端鬥筐中,讓伴舞的“猴子”上去自取,集戲劇、雜耍和舞蹈諸藝於其中;還有的讓“獅子”也上高架,展現獅子為獸中王的機靈威武的性格。建國後獅燈表演時興時廢。80年代以來,每年春節期間,重新活躍於市內城鄉。

牛燈

白頭、聽江、道明、羊馬等鄉農民善舞牛燈,用撮箕裝飾製作牛頭,用麻布連線頭尾,以示牛身。一人頂頭,一人執尾,一人扮牧童,燈會中,常尾隨龍燈之後。行進時,表演飼牛、牽牛、吆牛等情狀;耍燈時,有殺牛、打圈、困沱等節目。質樸風趣,鄉土味濃。

么妹燈

市中么妹燈分車、船兩類,均以唱為主,么妹乘彩車或採蓮船而舞。乘彩車時,有車伕推車,雙手各執一幅繪有車輪的方旗,示車;以綵綢拴車槓套掛肩頭,示推車。么妹則雙手扶旗配合表演。乘採蓮船者,么妹站船中,船側一艄公同行。演唱時另有“連廂隊”執金錢棍踩十字步在前領路,一人領唱,大家幫腔,鼓樂伴奏,沿街起舞。領唱多為“十二月”傳統歌詞,也有即興創作者,靈活多變;幫腔者以“柳呀得(兒)柳連柳呀”,“荷花一朵蓮得(兒)海棠花”相和,有聲有色。么妹在歌樂聲中踏丁字步舞進,多為男扮女裝,身著豔裝,鼻架墨鏡,貌極引人。燈所至處,常引人云集,爭相談論,猜測扮者為誰。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中國最特別的城市:僅400人,城市價值卻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