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網上查了一下,關於歌頌母親、懷念母親、紀念母親的景點較多,僅叫“望母樓”的就有陝西咸陽永泉縣、山西曲沃縣、廣東珠海、江蘇省泰州市、湖北房縣軍店鎮等多處,每一處“望母樓”都詮釋一段經典感人的故事。
早就聽朋友介紹,說位於鄂西北的房縣有一個西關印象景點很好,我昨天專程去遊覽,的確值得一看。景區不大,但文化底蘊厚重。後經他人推薦,我又去了房縣軍店鎮老街下店子村。村子裡古樸典雅的街道,似乎有一種穿越到解放初期的感覺。其中,有一片造型別致、工藝精巧、地理位置險要的房屋,深深地吸引了我,左看右看,前後觀察,上下打量,裡外欣賞,應該說這是一個傳奇。房子的主人姓吳,此樓叫“望母樓”,樓的來歷十分曲折,也是一段辛酸的往事,更是激勵後人孝敬父母的一個感人故事。
道光年間(1823年),長江中下游先後發生三次大的水災,百萬災民流離失所,四處逃難。逃難的大軍中,吳府一對母子,年輕的母親抱著年幼的兒子,沿著通往四川陝西官道逃難,一路乞討,受盡折磨,來到房陵(現房縣)軍店鎮(此地曾經是唐代皇帝、廬陵王李顯流放之地)。因母弱子幼,精疲力竭,難於繼續前行,看到河邊有一個石頭,便坐下來休息一下,當起身準確離開時,年輕的母親瞧瞧石頭酷似一隻蛤蟆。古人認為蛤蟆是吉祥物,是財富的象徵,三腿的蛤蟆被稱作蟾,傳說會口吐錢財。蟾蛤有冬眠習性,也富有美好寓意,寓意死而復生,生生不息。年輕的母親聯想到自己一路坎坷,今天遇到了象徵吉祥、象徵財富的蛤蟆石,就是一個好兆頭,便在蛤蟆石山坡上搭了一間草棚安家棲居。這對母子,便是許氏和她年幼的兒子吳全信。
這個地方因石得名,人們習慣稱之為蛤蟆石(現在叫下店子村)。明清時,這裡上通往川陝,下系漢水商買必經之路,店連店,鋪連鋪,家家經營,戶戶擺攤的繁華景象。這裡也是朝庭傳遞文書的必經之路。
吳全信長大後,十分聰明,開了一家雜貨店和飯鋪。尤其是在母親的教育和薰陶下,為人慷慨耿直,積德行善,幫窮濟貧遠近聞名,凡是到過此地的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吳全信這個人,有困難找他,有麻煩找他,就連不認識的人遇到困難,也是找他解決,生意也是越做越大。母親去逝後,安葬在家河對面山上龍灣,他不惜重金在自家院鄰劈石開山,興建了一座三層亭式閣樓,在閣樓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看到慈母的墓地,因此題名“望母樓”,困地理條件所限,閣樓面積不大,但十分考究。閣樓下面就是一條十分繁華的街道。
參觀了“望母樓”,我在街上遇見了王和盛店的女主人。我問她“望母樓”的歷史及蛤蟆石周邊情況,女主人真不愧是做生意的高手,能說會道。她說別看我們這個地方不大,但這是一個風水寶地,是人傑地靈之地。吳家“望母樓”主人,人丁興旺,個個都是好樣的,已經是第五代人了,有的在十堰上班有的在縣城上班。好的家風代代傳承發楊光大。我們這裡有二十幾戶人家,除年齡大的在家守生意外,都在外面工作,鄰居相處很好,特別是在尊老孝老敬老方面都做的很好,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如今的下店子村,沒有往年的熱鬧場面,街道顯得有些冷清,不過政府正在加大力度,力爭恢復往年的繁華,我們期待這一天早日到來。
我在想,當年吳全信在狹窄的山坡上建造“望母樓”,不是給後人留下一個參觀景點,更不是為了千古留名傳佳話,而是真真切切的追憶母親。當母親去逝後,母親的點點滴滴銘記在心。可以想象,吳全信當時的生意有多忙,他沒有過多的時間到家對面山坡上悼念母親,但母親偉大的形象及優秀品質已經深深刻在腦海中,閒暇時間可以在家中小院裡望到母親,不管是天晴下雨,還是酷署寒冬,他都會用這種方式思念母親。時間長了才想到建一個閣樓為好。當年能建這樣一個閣樓,實屬不易,但為了看到母親,花點錢又算什麼?我們為吳全信點贊,為吳家後人繼承和保持優良的家風而點贊。同時也詮釋一個顛覆不破的真理,孝敬老人就是福。現在,我國正處於轉型時期,強調和重視孝敬父母,對於促進社會弘揚中華民族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這一點來說,這個“望母樓”值得成為更多人的人生課堂。
2020.12.24十堰
☆作者簡介:師利國,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1993年轉業回湖北十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