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拱坡位於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丹砂街道桃符社群,有著悠長的歷史,聽說大約明末清初的時候,有申姓族人移遷到這裡安家落戶,繁衍生息,出了20多位秀才,有的考取了舉人,甚至還有進入國子監的文人。
探訪馬拱坡緣於一次偶然的機會。2016年回鄉時在同學聚會上聽他們說起這個地方如何的有特色,而正好也有空餘時間便在路過的時候轉道去那裡尋覓一些仡佬古村落的影子。
走進馬拱坡這個仡佬民族聚居村落,有一種破敗冷清的感覺,村裡已經沒有多少人家,好多古建築都沒有人居住,大部分顯得破敗。從村落的整體風格來看這些民居建築大量使用石材。從院壩、梯階、排水設施、凳子、水缸,建築等石材都鑿切得整齊,鋪設安裝都很講究,可以想象在修建時是統籌規劃的。房屋鏤空雕刻的窗花形態各異,很有民族特色
村頭映入眼簾的是立於小道邊的蒼松古柏樹,從遠到近感受著它的體面,蒼勁和威嚴,樹身掛著專用保護牌。
這個叫石圍,它是一種榮耀的標識,每個石圍子代表一個秀才。誰家院子外擺了石圍子,就證明這家出了秀才。每塊石頭上方鑿有一個洞,用來插旗。傳說考取了秀才的人就能插旗,意為金榜題名。馬拱坡一共有20多個石圍子,如今都散落在那些破敗的田間地頭
原石器已失去相應功能,另有他用了。
這棟建築整體風格上依然還有舊時的模樣,石院石壩石階石坎以及雕花枋,這是儲存得最好的一間建築。
大部分的院落都已長滿雜草,荒涼無趣。
隱藏在草叢裡的石水缸都別具特色
留在村頭的村民在天氣好時對自己房屋的青瓦進行修檢,避免下雨漏水,和他閒聊了兩句,大概每兩年就要上房檢修一次,現在都沒有人敢做這個了,危險得很。
村子的端頭有個儲存完好的字倉,佐證了這裡的深厚的文化氛圍和對先賢的敬畏。字倉內部整個是空的,視窗的石刻文字介紹該字倉修建於道光八年,專供文人墨客使用,問了旁邊的村民說是文人們廢棄的書卷,文稿如果不使用,都必須送到這個字倉來,不能隨意丟棄,更不能燒燬,那是對先賢的不敬。字倉旁有一株高約25米古柏樹與其相偎相依,更顯出一種莊嚴神聖的味道。
離開馬拱坡回首望去,僅有幾家老屋上空升起裊裊炊煙,飄散在淡淡的暮色中,那些幹欄式木結構房屋,小青瓦、坡面屋、穿鬥枋、雕花窗、石院壩與古樹、青山構成一幅典型的仡佬族山居圖,隱約顯出當時的繁華熱鬧景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