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近日,上海外國語大學法學院張海斌副教授到運城出差期間,遭遇無數酒場後,發表了一則感慨飲酒文化的《運城歸來不喝酒!》引爆網路,讓我們見識一下來運城做客的友人了解一下運城酒場風俗吧。

下為原文:

總算從運城回來了,而且是活著回來。

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

說起這次旅行印象最深的事,我想除了古香醇厚的風景,恐怕便是運城人的喝酒了。運城人善飲,這是眾所周知的。這些天來,我們便親見其酒桌上的海量與風範了。運城人不但善飲,而且善勸,其勸酒的水準達到了一種藝術的高度,卻是我們意外的發現了。不諱地說,運城人的勸酒已駸駸乎形成一套精緻且精湛的技藝了。這種技藝只有親臨運城並親炙其味的人,才能窺其纖毫,併為之嘆為觀止。

首先,運城人的勸酒浸染著一股藝術的氣質與善良的霸氣。有板有眼,循循善誘,沒有絲毫討價還價的餘地,恍如軟刀子殺人,於溫藉融和之間,讓人酩酊大醉。而且,其敬酒每一杯都有每一杯的說法,每一種說法都有一套論證,人情世故,天文地理,成語故事,河東風雲,深文周納,無所不包,對被敬者構成了強大的論證,讓人覺得不滿飲此杯,簡直枉披人皮矣。我的朋友彥新教授便極善勸酒,每次端杯,老兄都先要充分論證滿飲的意義,每一杯都有每一杯的理由,引經據典,勾古稽今,讓人有一種醍醐灌頂般的文化享受。這種勸酒的藝術與一些地方動輒“不喝此杯,便是看不起兄弟”之類的做法,自是另出機杼棋高一著矣。尤其可愛的是,勸到高潮時,老蘇還能即興背一首情詩,講個笑話助興,聲與情並茂焉,其情之真意之切,讓人覺得不喝此杯簡直有愧列祖列宗,即便手裡端的是斷腸散鶴頂紅,也決不皺皺眉。

運城人喝酒的規則,有一種屬地主義的色彩。無論是席位的安排,敬酒的順序,動箸之先後,都有一套細緻的規矩。這些規矩皆是屬地法,解釋權都歸主人,上海的習慣法自不能適用。於是乎,在運城這些天,我們一干人在酒桌上動輒得咎,犯規不斷,而每次犯規,都有相應的“懲罰”,端的叫天天不應,只好認罪伏法,推杯換盞,以致醉臥沙場。記得有一次清蒸魚端上酒桌,鄙人率先夾了一小塊,尚未入嘴,便被當地的朋友逮住,他斷喝一聲:“魚頭酒三杯”。聞得此言,不禁肝膽俱裂,只好入鄉隨俗,浮三大白。這就是運城人喝酒的“霸道”。眾所周知,法理學上有個推定,即所有人都被預設知曉法律之全部內容,故而不承認所謂“不知者不為罪”之說。運城人喝酒的規矩,似乎也有如是之效力。所謂不知曉當地飲酒習慣的說法,在那裡是沒有抗辯之效力。

而且,運城人喝酒有一種嚴格的程式主義的色彩。每次敬酒與被敬,都有著具體而微的程式,有板有眼,敬者與被敬者都深諳其味,行動如儀。這種儀式背後隱藏著深厚的禮俗文化,古樸凝重,令人肅然起敬。印象深刻的是陳景良教授之敬酒,其做派巍巍然有古風。陳教授向每個人敬酒時,一定要與之攀談幾句,內容因人而宜,一絲不苟,誠摯澹定,有首長之風。這種做派讓人覺得不滿飲此杯實在罪孽深重,於是個個三仰其脖,喝得面如桃花不吐人言。在我看來,這種精緻的程式似乎又是一個“陷阱”了:開席之際,先共飲三杯。三輪轟炸下來,酒量不佳的便開始目光遊移臉上做可愛狀了。接下來便是東道主挨個敬,敬酒動輒三杯,前兩杯他是不喝的,直到第三杯才陪你一道幹。這道程式完畢,菜鳥們自是神智模糊東倒西歪了。不消下道程式,個個便如斯諾克桌上的色球,被人篤定地收拾。

在運城喝酒一般都是白酒,倘若哪位年兄一上桌,便叫囂著上一杯優酪乳,可謂冒天下之大不韙矣,按照古羅馬的法律,恐怕就要人格大減等了。在運城人的酒桌上,白酒好像已經成為桌子的一部分。即便入席前主人信誓旦旦地表示不喝白酒,只是意思意思。但一旦酒席擺上,白酒照舊巍然矗立,讓人觸目驚心。運城的白酒性極烈,即便是好酒佳釀,入口亦不醇,一杯下肚,恍如生吞下一塊木炭,腹中如灼,一時齜牙咧嘴,五官挪移。回想在運城這段日子,每當走酒店,看到熱情好客的主人,我們在深切感激之餘,總要膽戰心驚,有一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之感。記得從河南到運城前一夜,有人告知運城乃山西酒文化最盛熾之地,唬得我們一行個個戰戰兢兢。便是用午餐,負責接待的同志宣佈,因近來當地政府嚴令中午喝酒,因之憾不能上酒。聽到這個訊息,大夥個個笑逐顏開彈冠相慶,恍如過年過節矣!

古有‘黃山歸來不看嶽’之說 ,

今有‘運城回來不思酒’之慨。

‘巍巍然,大哉、壯哉’ ——運城(宋向東)

最新評論
  • 1 #

    切,這位仁兄還沒有寫到運城喝酒的遊戲環節,那才是集中華精華部分

  • 2 #

    這篇文章寫得好!把運城所謂的“酒文化”精髓披露的淋漓盡致!

  • 3 #

    酒鬼之鄉!!!大美運城

  • 4 #

    大美運城,大醉運城

  • 5 #

    漂亮,文筆精彩,但還沒對河東人的酒文化了解透徹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千畝絕美紅楓已經染透 離你僅1小時車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