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去南山,經過一個牧業庭園景區,名叫烽火臺。聽同行的人說,這裡原本有一個烽火臺。我看了看,覺得不太可能,烽火臺的目的是白天燒狼煙、晚上點烽火,讓別的烽火臺能夠看到並接著點燃,這樣傳遞軍情。所以山區的烽火臺一定是在山峰上,而不可能在南山腳下。
但是在廣闊的大地上,烽火臺就只能建設在平地上。比如南疆,從庫爾勒到喀什,一路上可以見到好幾座烽火臺。可以想像,在特定的時候,比如漢朝、唐朝、清朝,在這塔克拉瑪干沙漠以北的綠洲地帶,包括戈壁灘上,烽火臺是連成一條線的。
南疆的烽火臺是泥坯建造的。這種泥土不是戈壁灘上的沙石,也不是沙漠裡的金沙,而是一種比較黏的土,只在少數地方能找到。軍隊經過上百里的路程運過來,用石塊建造基礎,在上面架模,夯實,成為帶階梯的高臺,最上面是燃燒狼煙的地方。
也因為泥土很難得,所以在沒有軍隊看守的時候,附近的人們就把烽火臺的泥土挖起來,運回家去,用來種莊稼,或者建房子等等。所以烽火臺經常會遭到破壞。壞了重修,修好又被挖走。到了清朝晚期,在伊犁、喀什、迪化安裝了電報系統,現代技術取代了原始的烽火,烽火臺再也不起作用了,被挖走之後,也就再也沒有重建。
今天剩下的烽火臺,都在距離人居住的地方很遠的,所以沒有被挖走。當然現代隨著人口增多,以及兵團屯墾的發展,那些曾經人跡罕至的烽火臺周邊,已經住了不少人了。從公路或者鐵路經過的時候,還能看到三四個,雖然全部損毀嚴重,但是依然能看到當年的形狀。
但是根據分析,泥坯的烽火臺經歷不了長時間的日曬雨淋,就會坍塌、風化,變成一堆爛泥,因此漢唐時代的不太可能儲存到今天,南疆殘留的只可能是元清時代的。參照乾隆二十年建的烏魯木齊舊城就能理解了。烏魯木齊舊城遺址,就是今天的烏拉泊古城,很多城牆都已經軟癱到了地面了。
南疆殘存的烽火臺基本被保護起來了,作為歷史上戰爭的遺存,讓人們去回溯新疆大地上曾經的戰亂。新疆,也就是古代的西域,是一個戰禍頻仍的地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梳理過,西域全域性性的戰爭至少有10次。
其中最為驚險的戰爭是東漢時候班超收復西域。在匈奴等勢力的鼓動下,西域絕大部分國家反了,只剩下疏勒國支援班超。疏勒王賢和班超互為依託,在孤懸漠外的疏勒三角地抵禦敵人。然而最終,班超和疏勒取得了全域性性勝利,原西域三十六國全部歸附漢朝。
而最為沉重的戰爭是阿古柏侵略新疆的戰爭。佔領新疆之後,阿古柏對南疆人民實行殘酷剝削和壓榨,南疆人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他們生產的大部分被阿古柏的軍隊收取,日夜收到監事,連基本的行為和交流權利都沒有。
那時候民族劃分不細緻,信陽伊斯蘭教的民族同意稱作回回,而"回回"把不信陽伊斯蘭教的民族都叫漢人,其實當時的統治者是滿族。恐怖鎮壓之下,南疆人民只能暗地裡互相寬慰:漢人就要來了,他們會來解放我們的。
當然,最終是以湘軍為主的左宗棠的軍隊趕走了侵略者,把過了十一二年暗無天日的生活的南疆人民解放出來。一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後,阿古柏的名字都讓南疆人民談虎色變,他的殘酷是世間罕見的。
不管順利還是艱難,不管區域性還是全面,戰爭就是殺人,是一種災難。南疆烽火臺就記載了這種災難。僅存的幾座烽火臺,的確應該保護,讓人們記住歷史,反思歷史,珍惜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