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再想逃離,
你也不能否認“三線”這兩個字是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那裡安放著幾代人的青春。
我,我的父輩,我的祖輩,
其實內心深處都希望三線廠再來一次東方紅。
—— 一位三線廠子弟
某個週末的下午,我陪同來自上海的朋友@鴕鳥有毒 走訪了位於重慶望江 廠,尋訪那個特殊時代的記憶。
正式開始
座標:重慶
一位土生土長的重慶大哥評論:“小時候熟悉的社群環境,典型公有化的生產車間,彷彿看到自己和夥伴捉迷藏的角落。無憂無慮奔跑的背影,以及永遠不想聽到的媽媽喊回家吃飯的聲音。。。”
很顯然,這裡留存著某個群體的共同回憶。
一個計程車不願意去的地方
從市區到望江廠頗費了一番周折。
在觀音橋的北城天街攔計程車,一連被拒載了5 次。
“郭家沱啊?去不到,太遠了”。
這讓我一個外地人好生奇怪——難道重慶計程車的套路是隻做近的生意,遠的地方反而不願去?
難道重慶人喜歡安逸竟然到了這種程度?
後來才知道,那時接近下午4點鐘,正是重慶計程車交接班的時間。從觀音橋到郭家沱,需要繞行機場路、海爾路,再沿著鐵山坪山下的公路曲折繞行。全程將近30 公里,加之路上堵車,怪不得司機們都不願意去。無奈只好先打車到朋友家與他會合,再自駕前往。到 望江廠,已是將近5點鐘。
三月是重慶的霧季,整個下午都天色暗沉,時間對拍照的影響倒也不大。 望江廠,顧名思義就位於長江邊。霧氣朦朧的江面上,對岸的山坡和遠處的輪船隱約可見,符合文藝青年對於老廠房的氣氛預設。
這裡就是我們今天的目的地,一個有著60 多年曆史的 “三線廠”。
望江廠其實離市區並不遠
望江廠地處重慶 江北區的郭家沱,隔江相望便是熱鬧的南岸區。可是對於很多重慶人來說,這裡顯然是一個略顯神祕的存在。
很多重慶人都不知道這裡,更遑論造訪。
三線廠,曾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單位”。 在六十年代,國家為了防止突然爆發的戰爭對沿海(一線)和東北(二線)重工業造成毀滅性打擊,便在一些不易被戰爭波及的內陸城市的偏僻封閉地方,建立了大量的軍工、機械、化工、電子類工廠,這些工廠就被稱作“三線工廠”。
“建設三線”的指令來自最高統帥,這些三線廠自然也直屬中央,不受地方政府管轄;一夜之間,來自五湖四海的精英,響應國家號召來到這裡工作,帶著不小的優越感;因為地方偏僻,所以每個廠都有配套齊全的生活區,菜場、供銷社、家屬樓、廠醫院、託兒所、子弟學校,一應俱全,儼然一個自成一統的小社會。
望江廠的生活區在一片山坡上,望之一片寂靜。
沿著臺階拾級而上,見到的多是上了年紀的人。房子一律是介於中灰與土黃色之間的磚瓦結構,年久失修,屋頂上雜草叢生,瓦片散落一地。很多房子已然人去樓空,對聯都已發白褪色;有人居住的房子外面則有鮮紅的新對聯的疊在褪色的老對聯上。
藍色的報箱、裸露的電錶、手寫體的門牌、掛在窗外著的各色衣物。幾隻野貓盤踞在屋頂,警惕地盯著我這個不速之客。我沒有帶長焦鏡頭,只好試圖走近它們拍照。可是它卻迅速的跳下屋頂,順著鋪滿碎瓦和雜草的小徑逃走了。
我們的目光被一家庭院裡的綠意吸引過去。
這裡晒著不知名的青菜,Sunny從天井灑在青菜上, 顯現出一片與周圍反差極大的光影。我們輕手輕腳的走近這個庭院,抓住這一片難得的光影。這一片的房子曲折相連,拐彎過去,便是一片豁然開朗的上升臺階。青苔爬上裸露的磚牆,五顏六色的衣服隨意掛在房子外面,狗在院子裡懶洋洋地打著哈欠,孩子們在庭院裡打鬧追逐,老派的花式窗戶玻璃和“江北區文物保護點”牌匾將這裡的年代感拉前至少三十年。當我們順著村莊的臺階往下走的時候,兩旁的民房裡已然飄出了燒魚的香氣,晚飯時間快到了。
昨日的輝煌與榮耀,今日的掙扎與不屈
與生活區相對的就是望江廠的廠區。
破舊的建築帶著民國時代的風格,應該是自從建成起就沿用至今;許多廠房都已經廢棄不用,玻璃破碎,鐵架外露,讓我想起了底特律主城區裡那些荒廢的建築;進廠的車道兩旁有些廠房外面臨時搭起了小屋子,不知是做了食堂還是臨時居住區,走地雞在鐵門外踱著步。
車間裡翻砂鑄造、車鉗銑刨倒是一樣不少,並不強烈的Sunny透過木衍架的“雙重簷”製造出丁達爾效應,電弧焊的火花在角落裡急切地噴射著,巨大的龍門吊床橫跨過地上的鋼板、鐵屑、木箱和繞在一起的電線。車間外,生鏽的鐵皮箱子堆在一起,橘色、藍色、紅色、灰色,顏色鮮豔得有一種近乎詭異的頹廢感。
三線廠的輝煌時代早已過去。
上個世紀80 年代,戰爭的陰霾剛剛散去,現代化的浪潮便裹挾而來,為特殊時代而生的三線廠顯得措手不及。大多數三線廠關停倒閉,剩下的少部分還在勉力支撐,卻也舉步維艱。工人失業轉業,大多數原三線廠的子弟早已離開這個地方;留守的工人每月僅有微薄的收入,做著低附加價值的產品。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裡似乎明天就會被時代所淘汰。
週六的下午6 點鐘,車間裡仍然有工人在忙碌地生產。
車間外,鮮紅色的紅巖卡車停著等待拉貨,藍色的東風集卡駛過激起塵土飛揚;車間裡,電焊火花的光芒在昏暗的環境中閃爍著,暖黃色的燈光照亮了鏽跡斑斑的車床;看板上貼滿了A4 紙列印的生產計劃;鏽跡斑斑的冷軋機衝床被機油精心擦拭保養過,泛著幽光。
這裡的一切顯然並不高效,可是我們分明能感受到,這裡仍然是這個城市有機體的一部分,仍有頑強跳動的脈搏。彷彿一個孱弱的病體,喘著粗氣卻仍在勉力支撐著執行著,分泌著在新的時代下重新崛起的希望。
是加速消失,是擁抱變化,還是接受改造?
帶著相機到訪這裡的我們,大可以懷著輕鬆的心情來這裡漫步取景,來喟嘆歷史的厚重與現實的無奈,來計算這裡還有多少可以被挖掘被消費的元素,而只有這些仍然在堅守的人們真正在負重前行,為這些老廠勉力續寫著今天的故事。為了那一代人的理想,這些當年受政府感召聚集在這裡的工人,承受了本不應承受的代價。
都說人生無悔,不知道他們可曾後悔?
在重慶的當地論壇上,有不少人在尋找當年一個大院裡長大,散落在全國各地的三線子弟,加QQ,加微信,三線子弟儼然成了一種“亞文化”。這些當年一起玩耍的孩童去異鄉求學、工作、成家,逃離這個陳舊封閉的環境,可“三線子弟”的身份,是他們心中一個難以磨滅的標籤。
2016 年,連線郭家沱與南岸區的郭家沱大橋正式開工,四年之後這裡將重新融入重慶主城區。屆時,老舊衰敗的舊廠房會直面林立擁擠的高樓大廈,人去樓空的生活區會對接華燈初上的萬家燈火。不知這裡又會發生何種變化——是加速消失,還是擁抱變化?
我希望它永遠也不會消失;生活區裡也許多出些人來人往,但不至於面目全非;危房老廠可以被修繕,但不要被拆除重建;來這裡的訪客不是為了要懷舊,而是為了要記得;仍舊堅守在這裡的人們,仍然懷有驕傲和自豪。
寫在後面
你也有關於三線工廠的回憶嗎?
你有更多關於老重慶的拍攝題材分享嗎?
-
1 #
-
2 #
你搞錯了,望江廠是民國時期建的,抗戰時期的國民黨兵工廠,三線建設是六十年代新中國搞的,重慶的三線廠建在涪陵,萬州,南川,萬盛,綦江,江津,壁山,合川,北碚的大山裡面。現在基本上都搬遷進主城區了,重慶最大的三線遷建專案就是位於魚洞的大江廠,由十個三線企業集中遷建。
-
3 #
望江廠是抗戰時期內遷的兵工署50廠,和後來的三線內遷廠是兩個時代兩碼事。
-
4 #
我和望江的三線子弟一樣,曾在四川雅安三線廠生活多年,願三線子弟努力工作,適應新時代,建設好袓國,邁向美好未來!
-
5 #
三線廠北碚最多,二十來個儀表廠、紅巖機器廠、浦陵機器廠、水文儀器廠、煤礦安全儀器廠等。
-
6 #
望江廠不是"三線"廠
作者顯然不是兵工系統的人,對三線廠和重慶幾大兵工廠不是很了解,重慶的三線廠基本分散在綦江,萬盛,南川,涪陵,萬州一帶,什麼長安,江陵,建設,嘉陵,長江,空壓,這些廠都是民國,甚至清朝時期就建廠了,抗戰時期內遷到重慶,所以今後發表文章一定要搞清來龍去脈,不要誤到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