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東臺市安豐鎮,坐落於海灘沙崗淘河之東,古名“小淘浦”。煮鹽先民在此集聚,雅稱“東淘”。宋時築堤,民安物豐,更名“安豐”。進入21世紀,安豐鎮先後榮獲蘇北首家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全國重點鎮、全國文明鎮、全國美麗宜居小鎮、國家生態鎮、國家衛生鎮和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8張國家級名片。

古街春秋,因鹽而興

安豐古街

安豐古街,明清時盛極一時,它承載了安豐古鎮千年的記憶。古街長七華里,南北向,鋪築在穿場而過的范公堤上。當年范公堤建成,堤東住鹽民,堤西布村垛,范公堤居中,故古名“中街”。沿街東西伸出66道巷子,再加上一些無名巷岔,共近百條,因形又被稱為“蜈蚣街”。《淮南中十場》載“安豐場中街,居民稠密,街悉甃以磚石。南北境七里,人煙輳集,海河環其左,運河繞其右,煙墩峙其南,北極殿其後,相傳為蜈蚣街,以其袤長而廣縮也。”

古街景象

安豐古為鹽場,古街亦因鹽而興。明嘉靖《兩淮鹽法志》載:“鹽色有五,青、黃、赤、白、黑。淮鹽之色三,曰青、白、黃。其最上者六場:安豐、富安、梁垛、東臺、板浦、呂四。《淮南中十場志》載:“安豐之鹽,其色青白,日久甜美,人口無滷苦之味,而質較重,故商家多聚焉。”安豐場生產的鹽,當時被稱為“安鹽”,是明清時代之極品鹽,各地客商爭相購買,因之安豐鹽業興旺,四方商賈雲集。徽茶桐漆、蘇浙綢鍛、江西瓷器、中原旱菸,南北貨品,遠近繁聚。鎮上大小店鋪八百多家,形成三關六碼頭九壩十三巷。清末民初,安豐場鹽務逐步改為商辦,形成曹(相物)、楊(桂巖)、郭(蔭豐)、顧(益謙)四大鹽商家族,呈現繁榮景象。

古街一角 沈遙攝

麻石古街見證了安豐鹽業發展歷程和安豐人民的智慧。明代萬曆三十年(1602)鋪設的南起盈寧橋(南石橋)、北至星月橋(北石橋)的街面為絳黃色的麻板,鋪設於街面的麻石很大一部份是運鹽船經年往返累積的壓倉石。古街兩邊鑲以青仄磚走道,麻石板街下設水道排水,成為安豐的獨特風景。

古鎮脊樑,群星薈萃

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明成化十九年(1483)生於安豐場月塘灣畔二倉壩北的雁溪,7歲進私塾識字,11歲家貧輟學上灶燒鹽, 19歲外出賣鹽經商,25歲自學孔孟著作,38歲拜王陽明為師,40歲開始周遊講學,43歲回安豐設館辦學,創立“泰州學派”。國內理論界稱之為“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啟蒙學派”,國際理論界認為“是16世紀中國土生土長走向近代的力量的一個真正的希望”。王艮學術以良知為核心,閘釋孟子的貴民理論,認為“滿街都是聖人”;尊重勞動群眾,提倡“百姓日用即道”,關注民生,為生民謀利立言,其民本思想與今天習總書記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一脈相承。

王艮塑像

清代鹽民詩人吳嘉紀,自號野人,為崇禎十年 “揚州試第一”。明清易幟,“揚州十日”慘案後,他放棄舉業,吟詩東淘,終身不仕。“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傍。走出門前炎日裡,偷閒一刻是乘涼。”這首《煎鹽絕句》真切地反映了鹽民苦難的生活。其詩作大多表現當時社會底層貧民生活,表達對貧困百姓的深切同情,是一曲曲現實主義的悲歌,史家、詩家稱其“骨氣奇高為詩品第一”。野人一生作詩一千四百多首,數量冠於布衣詩人之首,有詩集《陋軒詩》傳世。

吳嘉紀塑像

在古鎮先賢的引領下,一代代安豐士子成為古鎮脊樑。這裡先後走出近代漢語言學家周法高、畫馬聖手戈湘嵐、高等數學家楊冰、電機專家沈從龍、討逆名將周甘塵、炮兵指揮曾魯、水師將領丁國忠、佛門高僧應慈等,曾任安豐鹽場大使中亦湧現出了抗潮獻身的湯泊儒、掛靴留名的張仁芬等優秀英雄。

古韻今風,建築林立

踩著石板路走進古街,只見古屋座座、庭院深深、青瓦灰牆,幾乎每個角落都流淌著古風遺韻。一路行來,更有絲竹絃樂聲聲入耳,似遠似近,給古街增添了一份韻味。

古街雪松迎客來

明清時期的安豐場鹽業昌隆,雄居十場之冠。古鎮商賈雲集,店行坊館星羅棋佈,來自歙縣棠樾村鮑氏家族的鮑致遠脫穎而出,成為安豐場首屈一指的富商。鮑氏在安豐經營鹽業,建鮑氏大樓,開設錢莊。他誠信經營,樂善好施,獨資建造三官殿作徽商會館,蓋育嬰堂,捐助消防水龍,撫育孱弱,賑災濟民。如今的鮑氏大樓,風火牆冷峻高聳,飛簷翹角高低錯落,雕花迴廊的繁複圖案巧奪天工,在一群青磚黛瓦的古樸民居中顯得氣勢宏大、威儀凜凜,成為古鎮不可複製的獨特地標。1995年,鮑氏大樓被列入江蘇省文保單位。

鮑氏大樓

從安豐走出的畫馬大師戈湘嵐曾贏得郭沫若“今之曹霸”的美譽,畫界有“北徐南戈”之稱。安豐戈湘嵐故居坐北朝南,三間正屋,名為“賞神駿齋”。鎖殼式走馬廊簷,清末風格門窗。明間佈置,顯書香門第之雅。東房寢室,古式架子床,老式衣櫥,榻板燈櫃,銅盆馬桶,藍印花布蚊帳,緞子被面,再現了清末民初家居情景。西房為湘嵐先生的書房畫室,展示先生作畫的往日格局。院中的石榴樹是戈湘嵐幼時栽種,至今已百餘年。

戈湘嵐故居

周法高故居,鹽城市文物保護單位,雖為明代建築,卻保持著宋代風格。故居建築群東臨北石街、南蒞江寧館巷,坐北朝南,獨成一院。屋頂置單獨蹺脊,兩山磚封馬頭牆,融淮、徽風於一體。頂蓋小瓦,雕花託頂,簡方託膀,珍貴莊重。明堂面門皆為雕花格扇木門,橫檔圖案為天二地二腰三之格局。裙板上為陽刻木雕,荷花配圓食盒,寓意和合圓滿;稻穗、螃蟹配酒罈,寓意和諧永久。其寓意與製作之精美,令來此考古調研的學者欽佩不已。

《老人老街老井》江懷玉

2019年6月11日,周法高的女兒周世箴女士回安豐探親,在故居前留影,撫摸著老家房屋的門扇木雕,喃喃自語道:“我回來了,回來了。”

漫步安豐街頭,猶如走進了一條歷史長廊,四十餘家百年老字號,二十五萬平方米明清建築群,再現了昔日商貿繁榮景象,展示著古鎮溫潤的魅力。

古鎮新輝,色彩斑斕

安豐古鎮擁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厚實鹽場資源,這既是物質的財富,又是精神的瑰寶,是安豐發展之根。進入新時期,五彩安豐的畫卷徐徐展開。

安豐智造產業園

面朝大海,古鎮註定與“藍”色有緣。安豐以“科技藍”為引領,依託區位優勢和獨特的資源稟賦,建設電子資訊產業特色園區,3C精密電子製造業蓬勃發展,初步形成精造產業上下游配套體系。傑爾電子、感恩電子、漢鍾裝備、科馬特機械等40多家電子資訊企業匯聚園區,擁有CNC等智慧加工中心三千多臺套。園區著力拉長增粗3C零部件製造和組裝產業鏈,向電腦、電視、汽車、高鐵、航空等多維度延伸。如今,一座現代化的智造小鎮,已在黃海之濱拔地而起。

安豐鎮水景公園

綠色是生命之源。安豐以“生態綠”為保障,圍繞生態宜居這一主題,建立森林小鎮,堅持城鄉統籌發展。白牆黛瓦,綠樹繁花,碧波藍天,水景公園中波光盪漾,濱河風光帶裡綠意盎然,這美麗的景色讓安豐人充滿自豪之感。古老的青石板路留住了鄉愁鄉音,蓬勃的鄉村旅遊帶動著鄉村振興,這裡不僅有田園風光,更是世外桃園。安豐現有90歲以上老人310位,百歲壽星16人,最年長者106歲,超過世界長壽之鄉標準的4倍。綠色之秀成為了安豐最亮麗風景線。

綠色安豐一景

橙色創新,充滿活力。安豐以“創新橙”為動力,掀起了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熱潮。雲農場、農一網、咖妃電商……70多家知名電商企業進駐古鎮,特色電商園瞄準“三農”,100多家電商企業平臺年交易額突破了5億元。創意農業別開生面,返鄉人才引領潮流,網際網路、物聯網與古村古街串點成線,現代科技拓寬了致富新路。古鎮不僅有堅守,更有創造; 不僅有歷史,更有未來。“生態、 迴圈、高效”,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安豐描繪出新時代發展藍圖。

古鎮兒童 孫家錄攝

洋眼看安豐 李兵攝

“晶瑩白”、“精神紅”是安豐的傳統底色,如今的安豐以鹽文化和紅色文化為核心,大力發展古鎮旅遊。鹽課司、抬鹽巷、古戲臺再現了鹽業興盛時的安豐。當年,大哲學家王艮在此開辦“東淘精舍”,有教無類,誨人不倦。他制定的《淮揚鄉約》,讓安豐“煥然文明之鄉”。今天的安豐,凡人善舉比比皆是,先進模範層出不窮。“聖土和韻”是古鎮面貌的真實寫照,鹽文化和紅色文化滋潤著一代又一代安豐人的心靈。

安豐古鎮夜景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面孔,每一座古鎮都有自己的色彩。千年古鎮,崇文尚德;五彩安豐,創新爭先。歷史的積澱鑄就了安豐精神,澎湃的黃海壯闊著安丰情懷。安豐,這座逾越千年的歷史名鎮,正用美麗的五彩畫筆,繪就著新時代的輝煌。

11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山中人的跌宕人生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