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地區,有一個地方,一群戰鬥民族中的勇士們,在零下60度的環境裡,生活地怡然自得。西伯利亞冷?不存在的,你看看我們,就知道冷字怎麼寫。
這個地方叫奧伊米亞康(Oymyakon)。那奧伊米亞康究竟在哪裡呢?
奧伊米亞康被稱為北半球的“寒極”,位於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山地中的一個盆地中。英國《每日郵報》曾報道,俄羅斯村莊奧伊米亞康是世界上最寒冷的永久定居點,最低溫度超過-71℃。零下71攝氏度什麼概念?在遙遠的南極,觀測到的最低氣溫是零下89.2度,而離北極極點還有一段距離的奧伊米亞康,竟然達到了如此的極度嚴寒。因此,人們也叫它北半球“冷極”。該怎麼形容奧伊米亞康的酷寒呢?前去這裡工作的攝影師Amos Chapple說,初來乍到時,對寒冷一無所知的他,穿著一條單褲,在零下47度的某天出去溜達了一圈兒,不到十秒,兩條腿就徹底僵在了酷寒裡。
▲奧伊米亞康的最低溫度紀念碑。
西伯利亞絕大部分地區屬於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區域性地區為寒帶氣候,北半球的兩大“寒極”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便位於此。遙遠的北冰洋、嚴寒的西伯利亞是冷空氣的發源地。冷空氣最初都來自北冰洋地區,然後經過西伯利亞地區得到加強。因為這些地區的緯度高,冬季黑夜漫長,白晝很短,日照時間非常少。在極地,甚至會出現極夜,太陽從不露臉蛋。因此,大地從太陽那裡得到的熱量十分微弱;而夜間,地面卻向太空輻射損失許多熱量,近地層大氣隨著地面不斷冷卻,氣溫越來越低,冷空氣堆積在一起將變得越來越多。這一團溫度極低的冷空氣堆在西北氣流的引導下,將自北向南推進,影響蒙古國、中國的北方、中國東部或中國大部地區。
不過,生活在酷寒之地,有些畫風,還是和我們不太一樣的。
零下50攝氏度,奧伊米亞康的小學還是照常上課,學生們背起小書包,迎著凌烈的西伯利亞大風走路去學校。在奧伊米亞康,要在日間氣溫達到零下56攝氏度以下,氣象臺才會釋出學生停課資訊。
生活在奧伊米亞康的居民若要外出,即使全副武裝眼睫毛也會結冰。
通往村子的唯一一條道路叫做白骨之路,是斯大林時期所建設的。當時,政府強徵勞工進行道路建設與地下資源開採凍死了很多人,這條路也因此而得名。道路的另一頭是人們居住的地方,到處都是白色。
▲冬天的日照時間只有3小時
▲這裡採用煤炭供電,一旦停電整個村子會陷入死寂一般。
讓人驚訝的是,他們在家裡都穿得很少,一件薄毛衣即可。在這裡,屋內的平均溫度可達20℃,但這也意味著室內外溫差可達60℃。不過,對村子裡的人來說,室外-40℃的氣溫還是很溫暖的天氣,儘管這溫度能讓人的身體變僵硬,帶著手套手也會凍得生疼。
▲他們使用的是俄羅斯特有的供暖裝置pechka。
▲這裡的人們在-69℃~-70℃的時候才會覺得冷。
冬季平均氣溫-40℃!該怎麼活?
在氣溫達到-5℃以下時,自來水管是有可能會結冰的。奧伊米亞康冬天的平均氣溫在-40℃,早已到達了水管結冰的程度,但每戶家庭設定在玄關的火爐(讓溫水在各屋迴圈的一種裝置)卻能保證遍佈全家的管道都正常運作。
▲由於奧伊米亞康天然的凍土條件,這裡的房子都必須建在埋在凍土裡的木樁上。為了保暖,每戶人家的窗戶都有四五層厚,門縫會纏上棉花。
難道家裡有個超級暖氣機就能保證一切了嗎?奧伊米亞康的家庭用水從來都不是來自水管的。管道結不結冰,並不影響水源供應。每個月,裝了兩大桶水的水車會到每戶人家分發生活用水,每次的供水量足夠一戶6人的家庭使用兩週。
那水車的水來自哪裡呢?這就不得不提到奧伊米亞康這個名字。奧伊米亞康,意為“不凍的水”。村子附近有一處溫泉眼,哪怕最低氣溫達到-71℃,依然不會結冰。這從凍土中冒出的溫泉可謂是奧伊米亞康的生命之水,不僅提供了人們生活的水源,也保證人們有充足的木材可以在冬天用來生火取暖。
▲人們覺得水車拉來的生命之水比自來水更美味。
供水車的司機每次送水來的時候,會越過供軟管進入的小視窗(軟管進口像貓可以進出的四角洞口)與取水的人家閒聊。
為了節省用水,這裡還保持著原始的省水洗衣法,用搓衣板洗衣服。有時,他們也會不穿外套就直接從屋裡到屋外晒衣服(在這裡,要提醒讀者,奧伊米亞康的室內外溫差可是有60℃)。而整個乾衣過程也是神奇的。只要幾分鐘,衣服帶有的水分就會結冰,再輕輕抖一下衣服,冰渣掉落到地上,整個乾衣服過程就完成了。
這麼冷的天,吃什麼呢?
在綠色植物幾乎無法存活的奧伊米亞康,人們靠養牛養馬自給自足。餐桌上見不著綠色蔬菜,最基本的食物是米飯和孩子們喜歡的牛肉餅。
雖然每戶人家都有冰箱,但室外的溫度已然為他們提供了天然的冷凍庫,果醬、肉製品等根本不需要放在冰箱裡。這裡的魚也都是在冰凍狀態下直接上桌,拿刀一片片切下來,蘸鹽食用。人們覺得,凍住的食品在沒有經過解凍、烹煮的情況下直接食用更新鮮。
▲冬天,孩子們最開心的事情是打雪仗和在溫暖的屋內吃冰淇淋。
在奧伊米亞康,生活的一切,人與自然的博弈和共處,都和這酷寒有關。但戰鬥民族的適應力,卻又出乎意料的強悍。這樣的與世隔絕,也是一種幸福的生活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