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日本陶瓷專家在銀溝遺址考察

日前,和幾個朋友來到富平縣城東北5公里一個叫“銀溝”的地方。呈現眼前的,是一條北南走向深約六七米的長溝,兩側斷崖萋萋荒草中,露出一些半被土壅盡顯歲月滄桑的洞口。溝上兩旁的土埝斷面,裸露出一個個灰坑,抑或陶瓷碎片。踩在軟綿綿的灰土田地裡,隨腳一踢,即有或白或黑或青或醬色的陶瓷碎片翻飛而出。若非此前讀過一些資料,誰能料想眼前這條溝道,這片土地,還有這些陶瓷碎片,竟藏著一個可能改變中國陶瓷史的巨大“祕密”——被譽為天下第一窯的柴窯產地極有可能就在這裡!

銀溝斷崖中的青白瓷

論及古代窯器,有五大名窯之說,即鈞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而在五大名窯之前,還有個燒製於五代周世宗時期(954~959)的“柴窯”(以周世宗柴榮姓氏命名。相傳有司請示釉色,世宗答以“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其中以雲白天青的美好瓷色祈願未來國運也),但因迄今尚未發現確切的柴窯窯址,且無業內公認的實物流傳於世,故成為中國陶瓷史至今未破的千古之謎。不過,古文獻有關柴窯的記載不少。即如明代張應文撰《清祕藏》“論窯器”記載“論窯器必曰柴汝官哥定。”北宋歐陽修《歸田記》則道:“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稀有,得碎片者,以金飾為器”云云(後經考證,此說並非歐陽修原著所述,實為清代高士奇所著書中所引並提及)。明洪武年間曹昭所著《格古要論》對柴窯器的產地、釉色、釉質、裝飾及足底特徵等多個方面作了明確論述:“柴窯出北地。世傳柴世宗時燒者,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粗黃土,近世少見。”明萬曆十九年(公元1591年)刊行的高濂撰《遵生八箋》則將柴窯概括為青如天(顏色天青色,表面滋潤細媚,有細紋),明如鏡(指瓷釉晶瑩透明),薄如紙,聲如磬四大特徵。加上“足多粗黃土”(即在足底部墊燒處遺留下的泥質印記),遂成為鑑定柴窯的基本依據。柴窯的地位如此尊貴,有關柴窯產地究竟在何處,自是眾說紛紜了。有的專家支援“鄭州出柴窯”;有的認定柴窯產地在景德鎮;有的引經據典,提出柴窯在汝州;此外,柴窯出於越窯、耀州窯也不乏支持者。由於冠絕群窯,倘能獲得柴窯器皿,即便是殘瓷一片,亦令人沉醉不已!如邵蟄民撰著《增補古今瓷器源流考》記載:“琉璃廠某古玩肆有殘瓷一片,就琢為圓形,周徑約三寸餘,厚分許,釉淡青色,光足可鑑人,四周露紫砂胚。柴瓷青如天,明如鏡,雖色光俱佳,而薄如紙一節已屬不符。”相傳明代權相嚴嵩利用權勢,一生也僅蒐羅到十數件柴窯瓷器。然其收藏,真耶假耶,似乎歷史上並無定評。如是,現已由陝西省文物局命名為“銀溝遺址”的這片2.3平方公里的土地(2011年、2014年先後被富平縣人民政府、陝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倘果真是柴窯產地,那這裡自是成為一片寶地了。

銀溝斷崖中的青白瓷

令人欣慰的是,據《中國陶瓷》2017年增刊載:經專家實地考證,發現銀溝遺址地表有10餘座古窯爐遺址,這裡是中唐至北宋中國北方非常重要的陶瓷遺址。該遺址出土的陶瓷殘片品種豐富,工藝技術非常之高。特別是白瓷(青白瓷)技術水平屬當時最先進水平。2015年,在前期實地調查和勘探基礎上,由陝西省文物勘探有限公司與浙江大學等單位組成《富平銀溝遺址陶瓷科學考古研究專案》課題組,運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從考古學、材料學、工藝學等不同角度,對銀溝遺址發現的古陶瓷標本以及相關的遺物和遺存進行研究,認定從富平本次調查勘探中出土的青白瓷,不論是瓷器的外觀、釉色、胎質還是工藝等特徵,基本符合古代文獻中描述的柴窯產品的基本特徵。且從目前國內外各處自稱“柴窯”的實物標本來看,陝西富平銀溝遺址出土的實物標本與文獻中所謂“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足多粗黃土”的特徵最相符。因此,陝西富平銀溝遺址可能就是歷史上柴窯的產地。而遺址內出土的青白瓷便是後人津津樂道的“柴窯”器(見周少華、馬鑫宇、俞怡《陝西富平銀溝遺址與“柴窯”產地之關係初探》)。此外,專家通過科學檢測,對銀溝遺址出土的青白瓷與其他名窯的青白瓷進行比較研究。即如熱釋光測年資料表明,銀溝遺址出土的青白瓷年代集中在五代至北宋時期,在陝西富平地區,五代早期就已經出現成熟的青白瓷生產。而唐末五代時期景德鎮湖田窯尚未開始燒製青白瓷,直到北宋早期湖田窯才出現青白瓷。故從年代上看,銀溝遺址的青白瓷早於湖田窯一個世紀(周少華、金欣國、婁佳清撰《富平銀溝遺址青白瓷與湖田窯青白瓷之科技考古比較研究》)。至於汝窯等是否屬柴窯產地,專家通過相關古文獻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格古要論》明確記載“柴窯出北地。”“北地”即始設於秦時的北地郡,郡治在今甘肅寧縣西北。漢武帝時郡治北遷至今甘肅慶陽市西北一帶。東漢時遷至今寧夏吳忠市西南。後因戰亂,多次內遷寄居陝西關中。北魏時其郡治遷至通川(今富平流曲鎮),而在今富平縣域內的原富平、土門縣,皆隸屬北地郡。無須贅言,所謂“柴窯出北地”,蓋非富平銀溝遺址所在“北地”莫屬也。而從地理方位上看,富平位於陝西省中部,西周時即屬京畿之地。其轄境內盤龍灣以及五寨、賀蘭觀、下窯堡、綾李溝、永安村等新石器文化遺址,先後發現過尖底瓶之類陶器和紅、褐、灰、棕、彩、釉等陶片。換言之,富平地域不僅文化底蘊深厚,自古便是人類宜居之地,且因其臨近京城,不乏消費市場,陶瓷產業也就相應發達,而為滿足高層次消費需求(如達官貴人)拉動的高精端陶瓷產品,諸如柴窯的出現,自是情理中事了(或許以周世宗柴氏命名的“柴窯”青白瓷在世宗之前歷經當地世代窯工努力,已然在富平銀溝遺址燒製成功,而因博得柴氏青睞故被後人稱為柴窯罷了)。

銀溝斷崖中的青白瓷

俗雲“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設窯燒瓷亦離不開與之相匹配的原料。而富平北山一帶出產的青坩泥、白坩泥(高嶺土)、石英、長石類、瓷石、羊腦子泥(多水高嶺)、紫金土、黃金土(赤鐵礦)等等,均為上好的陶瓷原料。據專家講,這裡的釉石是由方解石微晶、雲母、石英等混合的釉土礦物,幾乎可以單獨制釉。該地區擁有制瓷過程所需的配胎、配釉原材料。且可同時配製青瓷、白瓷、青白瓷、黑瓷和醬色瓷。在同一地點同時燒製白瓷、青瓷及醬色瓷,這在中國南方窯廠是罕見的。誠然,富平銀溝遺址最後能否被中國陶瓷界公認為柴窯產地,尚有待於進一步發掘和考證。但就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欲破解柴窯產地這一千古之謎,恐怕是繞不過富平銀溝遺址這一中國北方非常重要之陶瓷遺址的吧?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世界五大死亡谷,其中有一個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