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仕港入江口西側數百米處
現存一處半圈形獨特水域
依傍著水域
新港老街就在那裡
©劉清
走近老街
街道沉寂,彎彎曲曲
建築黛瓦微翹,牆面零星剝落
不過,北街、東街、西街、十字街上
時而映入眼簾的一幢古宅、一個老字號招牌
似乎輕輕訴說著一個繁華熱鬧的時代
總能帶給來訪者無限的遐想
其實,老街旁的半圈形水域是一個被截斷的港灣,歷史上,夏仕港流經此處,繞了個大彎匯入長江。天然港灣得天獨厚,曾稱龍潭港,江上的千舟萬楫便在此揚帆、停靠、中轉、穿梭,商賈輻輳,商品集散。從百年前的清末民初起,新港從古代貿易中轉樞紐之地,轉變為煙火萬家之地,各商號由行商變坐商,造就了人流如織、繁華至極的新港老街,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末。
市史志檔案中
這樣記載過當年新港老街的商業情形:商業以豬、食油、蛋、米之出口及日用百貨、煙紙、食糖等之進口為大宗。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新港商業尤為鼎盛,除了以上行業,五洋商店、百貨商店、布店、洋沙店、香菸公司等林立街頭,商業影響廣及靖、泰、如、姜、曲、淮、海等地區。
當時
糧行、南北雜貨、紙馬店林立於老街內
為此地重要的商業板塊
在老街港口碼頭處
江鮮、餐飲和豬行同樣一派欣然景象
©劉清
老街上的很多長者年輕時都記得當時的水產生意,他們說,過去這裡漁民以捕魚為生,每天下江捕魚蝦,到西街魚市售賣。老街魚市鬧忙,周邊如皋、泰興等地方的漁民都來這裡做生意,河豚、刀魚、鰣魚等江鮮菜生意也由此興隆,曾有一家賓興酒家,幾乎天天客滿。
老街的碼頭分為客運碼頭和貨運碼頭,貨運碼頭又稱捉豬碼頭。捉豬碼頭附近遍佈豬行,興化、姜堰、泰興、如皋的生豬都由此出口,生豬用“小划子”裝運到豬行集中儲運,每天傍晚再由大沙船運往上海、南京。
新港的興盛源於港口碼頭
壯大於商業聚集
港內船隻鱗次櫛比
大小客商比肩繼踵
服務業自然應運而生
蓬勃興起
如今,老街東街坐落著一間閉門的老屋,屋牆的臨街立面上留存著仍可辨識的商號字樣——“通裕泰客”,老屋依舊保留著舊木門,外牆底部剝落,堆砌牆體的石塊已經裸露。東街的老人們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於每日客流量大,旅館業十分發達,東街是旅館業的主要陣地,石板街兩側有大小旅社四五十家。
除了旅館外,飯店也快速發展,三十多家大小不等的酒館、麵館、飯館、粥店、團店、餛飩店,日夜顧客滿盈,每逢上下水輪船一到,各個店家,擠擠盈盈。彼時的新港像個不夜城,戲院、茶館等各類娛樂場所也如雨後春筍冒出,顧客川流不息。
“我家為何而來?因為這裡是出了名的‘小上海’,勝於那時的靖城,不遜蘇南。”家住老街北街的夏網先已年近七旬,清末,其祖父夏銀成從斜橋將家遷到了新港,在此尋求生意與發展機遇。
夏網先的住所是一間有百年曆史的老式磚瓦理髮店,雖早已不對外營業,卻儲存完好。理髮是夏網先祖父和父親曾經從事的行業,夏網先沒有繼續做這行生意,但傳承了些手藝。平日裡,他會拿出悉心珍藏的整套手動理髮剪,給老伴或好友修整頭髮。他以此紀念逝去的老街氣象。
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公私合營推進,新港各碼頭建壩外移,新港老街漸漸失去了活力,公司、商鋪先後搬走,商人後裔遷離新港,一些回往祖籍地,一些則闖蕩蘇南、上海等地。
再回老街
分散在各處的零星老建築還在
一些老人的情懷永在
這裡的商貿傳奇
承載著歲月的斑駁記憶
儲藏著內心深處的美好
說不完,也寫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