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我屋城南隅,密近清溪流。日薄野樹亂,沙細群魚遊……”這首明朝詩人周用《詠瀾溪》詩描繪的正是瀾溪塘的美麗風光。

瀾溪塘(運河)

瀾溪塘,又稱爛溪塘,南起浙江烏鎮的市河,向北注入平望鶯脰湖,是大運河的一條複線河段。瀾溪塘自古以來為杭嘉湖地區重要的水上運輸通道,早年稱“漕運”,是古代運輸官糧等的水運幹線,也是古人外出交遊的重要水道。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於崇禎九年(1636)九月,從江蘇江陰途經烏鎮去杭州,就是在瀾溪塘中行舟到烏鎮的。他在《浙遊日記》中有如下記述:“直西二十餘里,出瀾溪之中。西南十里為前馬頭,又十里為師姑橋。又八里,日尚未薄崦嵫,而計程去烏鎮尚二十里,戒於萑苻,泊於十八里橋北之吳店村(今胡店村)浜。其地屬吳江。二十七日,平明行二十里,抵烏鎮……”

瀾溪塘(嘉興段)

桃源段瀾溪塘北起銅羅開陽村附近南到新亭村東南與烏鎮交界處的三縣角,是江浙兩省的界河,在這短短十多公里的運河塘邊卻有著三里壩、六里聖堂、九里橋和萬里觀音堂和徐霞客筆下的師姑橋、十八里橋等很多古蹟,也流傳著很多動人的傳說故事。

傳說故事(一):

相傳明代隆慶年間,烏鎮進士、吏科給事中李樂,有一次當眾向穆宗提意見,穆宗惱羞成怒,下令左右將李樂的嘴巴貼上了封條,面對盛怒的皇上,階下文武百官面面相覷,無人敢求情,忽地閃出一個人來,高呼“啟奏萬歲,李樂該罵”。皇帝點頭,那人就破口大罵李樂大逆不道,十惡不赦,罵到“是可忍孰不可忍”時,只見他伸手重重扇了李樂一個耳光,直扇得他踉蹌倒地,嘴角流血,連那“皇封”也被扇破了。其實這個官員是李樂的學生,打老師是為了解救老師。穆宗其實也是“瞎子吃餛飩——心中有數”,只好順水推舟,說封嘴可饒,充軍難逃。

李樂

聰明的李樂當然明白學生導演的這一幕,他當即叩首謝恩,並對穆宗說:“充軍任憑充到任何地方都可以,唯有一個被傳說‘一步兩爿橋、三里一個壩、六里一個聖堂、九里一座橋,萬里一隻觀音堂,俗稱烏鎮北柵頭、有天無日頭’的地方不想去。”誰知餘怒未消的皇帝聽後偏偏立即下旨將李樂革職充到這個地方,其實,這地方就是李樂的家鄉烏鎮。李樂就這樣巧妙地借家鄉的順口溜智激皇帝達到了回家鄉的目的。

烏鎮

這故事中李樂的哀求裡巧妙地包含著好幾處瀾溪塘邊的地名,其中除了“一步兩爿橋”屬浙江烏鎮以外,其他幾處都在桃源境內的瀾溪塘邊。

“三里一個壩”,就是所謂的“三里壩”,它位於烏鎮北鄰的桃源鎮前窯村,之所以叫三里壩,首先是因為它距離烏鎮中市三里路,又是一個運河纖道上的一個河壩。據老人們講,三里壩這地方原來是運河的一個較大的河灣,古代縴夫們背纖時本來要繞很大一個彎非常不便,所以就在灣口修築了一個堤壩連同南北塘路纖道,只是由於瀾溪塘古運河纖道年久失修,這個歷史上著名的三里壩早已消失,只留下隱隱約約的河灣掩映在荒草野樹中。

三里壩村村貌

三里壩村村貌

三里壩河灣還在,但比過去小多了,壩也無存

聖 堂 廟

“六里一個聖堂”,說的是一座聖堂廟,地處爛溪塘西岸邊,位於新亭村9組西南方向,因聖堂距烏鎮中市六里路故名,聖堂前有一條東西向聖堂河連通瀾西塘,河口有座聖堂橋。據史書記載,六里聖堂原有磚木結構建築1進5間,堂中間3間為正殿,供著令管、聖帝菩薩;堂東西2副間,是臥室和食堂。堂後有2畝地可供種菜,堂前有一口水井,方便來往縴夫喝水。民國29年(1940年)被日軍拆除,材料都運到了對岸(塘東)建造炮樓。解放後聖堂遺址處還有幾根石柱,當地人稱之為“荷花樁頭”,後來也不知去向了。

六里聖塘橋和廟都蕩然無存,只有通往瀾溪塘的聖堂河還依稀可辨

聖堂河照片

傳說故事(二):

關於六里聖堂,當地還流傳著一個神奇的傳說。說廟裡有一塊擠仙石,這塊石頭與傳說中的八仙有關。說的是一個冬天的早晨,集賢村有位出了名的貧苦孝子叫沈清士,他走東塘(即瀾溪塘)去烏鎮趕集,路過六里聖堂,望見聖堂廟裡有八個乞丐樣子的怪人圍在一起說笑,他覺得好奇,便走進廟去,一看原來他們在吃青蠶豆。這八位見沈清士進來,就叫他一起吃,他搖搖頭說不了,便毫不介意出了廟門繼續往烏鎮走去。但走了一程,他突然想到那時正是冬天,哪來的青蠶豆?越想越覺得蹊蹺,如此想著便連忙返回廟中,只見人去廟空,只有地上還留著一堆火星,他就取下肩上的旱菸袋,裝上菸絲在火堆上吸著了,然後又出門南下烏鎮,這時他才想到這八位一定是神仙無疑。從此以後,沈清士做事一帆風順,家境也逐漸富裕起來。原來是八位神仙感動於他的大孝心,在暗中幫助他。這就是所謂的善有善報吧。

“九里一爿橋”說的是“九里橋”。它位於桃源鎮九里橋村瀾溪塘邊,為花崗石單孔拱橋,因距烏鎮九里路程故名。初建年代無考,宣統元年(1909)孟春重建。東西向橋柱聯皆存,東向為“東連秀水界;北達松江府”“此地容或逢黃石;前途無處不青雲”,西向為“南通浙江省;西接紫雲溪”“九曲水流溪瀲灩;兩旁道路跨康莊”。橋聯巧妙地嵌入了方位和地名,介紹了橋樑的地理位置。

現在位於桃源鎮九里橋村瀾溪塘上的九里橋

“九里橋”過去曾是便於縴夫通行的纖道橋,因橋旁有亭供行人休憩,故也叫九里亭橋。20世紀60年代的電影《蠶花姑娘》,就是以九里橋村為背景拍攝的,影片描寫了農村姑娘陶小萍決心養蠶的故事,也為古橋留下了難得的時代記憶。

九里橋

九里橋橋額

九里橋和九里亭

觀 音 堂

“萬里觀音堂”在瀾溪塘西岸新亭村,建造年代無考,史書記載最早觀音堂中間2間供著觀世音,堂西面2間供著蠶花娘娘和關帝老爺,堂最東1間是起居室,分臥室和食堂。1945年在堂前又新建3間房屋,堂內常年香火不斷直到1952年被拆除並改建成小學。萬里觀音堂的“萬里”,李樂原意是哄皇帝說這裡地廣人稀、空曠荒涼,後來民間多指其影響範圍,雖有誇張成分,但也足見觀音堂影響範圍之大。據說這裡的觀音菩薩禳災送子十分靈驗,引得遠近各地的善男信女前來朝拜,因此香火一直很盛。

觀音堂舊址

桃源段瀾溪塘邊除了這幾個遠近聞名的地方外,還有“師姑橋”和“十八里橋”也非常出名。

師 姑 橋

“師姑橋”位於現桃源鎮澄源鄉東端,跨瀾溪塘,是連線江浙兩省的重要交通要道。歷史上的師姑橋高大雄偉,曾為“烏鎮到平望的溪上第一橋”。“師姑”是民間俗稱,即尼姑。相傳此橋最初為一尼姑化緣所建,後來又由塘東的烏鎮民合村孔家門“五姑娘”化緣重建,傳說“五姑娘”是一位熱愛公益、樂做善事的農村婦女,年輕時在南潯鎮上做丫頭多年。她到南潯化緣,用整整跪了七天七夜的誠心感動了南潯四象之一的龐家主人龐元濟,龐家帶頭捐銀二千兩,接著四象之劉家、張家、顧家以及“八牛七十二狗”等大戶人家看到龐家此舉後也相繼捐銀,終於解決了建橋所需費用。五姑娘透過化緣募捐還建造了沐恩橋、種德橋和南橋等三爿石樑橋。後世為紀念她的功德,於是又把此橋改名為“思姑橋”,後來以訛傳訛又將橋名誤作“思古橋”一直沿用到今天。

師姑橋

十 八

“十八里橋”則是桃源鎮銅羅社群瀾溪塘邊胡店村的一座古橋,前文所述的徐霞客《浙遊日記》中“泊於十八里橋北之吳店村浜”中的十八里橋指的就是這座橋。該橋因距烏鎮中市十八里故名。相傳為胡店富商王少興所建。當時王少興是遠近聞名的大善人,他家產業很多,釀酒、養蜂、經商等,還買了不少田地,家裡房子有九進,每天有十八桌人在他家吃飯。為方便百姓出行,他又捐資建造了這座“十八里橋”。後來奸臣嫉妒王家,在皇上面前告狀說江南王家富得流油,建了一座十八里長的石橋,強烈建議朝廷加大王家“皇糧國稅”的徵收額度。皇上由於不明真相當即表示同意並照此下旨。聖旨一到,王家當然不敢違抗。皇糧國稅,不得不交,就這樣苦苦支撐了幾年,王家就漸漸衰敗了。

十八里橋原址(十八里橋已消失)

如今石橋早已坍塌無覓,但“十八里橋”和王少興的故事還在當地口口相傳著。

如果瀾溪塘是一卷史書,那麼這一個個地名故事就是它一頁頁書頁;如果瀾溪塘是一本畫冊,那麼這一個個地名正是畫冊裡的一幅幅水墨畫。

徵稿啟事

請傳送至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由於來稿較多,自投稿之日起兩個月內沒有錄用,作者可自行處置(同一作者單次投稿多篇除外)。

13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2021年跨年你要去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