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遊部:文化活動,能約盡約。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出《關於做好2021年元旦春節文化和旅遊假日市場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文旅部門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豐富產品供給,完善公共服務,助力文旅市場恢復和發展。
通知要求,以堅持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各地文旅部門要開發一批適應遊客需求的旅遊線路、目的地及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創意商品,組織開展“文化迎春、藝術為民”、“非遺過大年”等服務基層活動,推廣優秀民間文化藝術。
01 文明的象徵:物質、文化、藝術以前人們定義文明時,經常流於名詞堆砌,最後卻讓人們不知所云。其實要想真正瞭解文明,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對比,比如動物世界,沒有文明、沒有規則,只有生存。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這也是最初的“文明”,無可厚非。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跨越了野生動物的野蠻生活,除了生存還要自建精神的天堂,這就是文明的始端。
人類要擺脫野蠻,就需要不停地創造:發展科技以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發展倫理與宗教以轉化損人利已之本性;發展藝術讓人懂得享生活的樂趣。
02 不懂文物是對文物最大的破壞歷史長河中,留傳的文物是文明的產物、遺蹟,更是證物。有些文物,代表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讓全人類都可以藉之緬懷過去、激勵將來,因此具有重要的普世價值。
發現於坦尚尼亞歐督歪峽谷的一塊石制手斧,證明120-140萬年前,早期人類已經能製作石器,這是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中國明代早期發行的紙幣(大明通行寶鈔),是人類早期使用非金屬貨幣的例證,對人類貨幣、金融的發展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歷史文物不僅是時代的見證,更重要的是文明的傳承。但有些重要文物,因為大家不懂其文化內涵,沒有市場與需求,因此被認為不值錢、無價值而遭到破壞、損毀(北京首都博物館藏有明宣德的灑藍缽,由於之前的擁有者不懂其價值而被拿去餵雞)。
03 放開文物市場就是最好的保護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文明沒有被中斷的國家,藝術品數量數以億計,民間收藏群體同樣數以億計。但收藏給藏家帶來的希望的同時,又夾雜著苦澀。
收藏家們手中的藏品,大都成本極低,甚至低於一件普通的工藝品。雖然收藏家們並不會在乎它的製造成本有多高,但苦於不流通,藏品變現能力幾乎為零,讓人又愛又恨。
鑑定難、變現難是當前我國藝術品市場公認的難題,所以藝術品要得到保護,歸根結柢,就是要有市場,能反映出其價錢。除此之外,也要正視民間收藏家的功能。
收藏家購藏藝術品,就為藝術品設定了價格,最重要的是藏家會仔細研究藝術品的真偽與價值,有關藝術品鑑賞的知識就可以在社會中更好地流傳,文化也能藉此代代傳遞。藝術品市場的發展也能更好地推動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