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部的荊門,東接大洪山之毓秀,北枕荊山之靈脈,南擁江漢平原之富庶,境內北部層巒疊翠,中部崗嶺起伏,南部沃野舒展。自商周(約公元前16世紀)以來,歷代都為兵家必爭之地。
荊門四季分明,氣候溫暖,日照充足,境內的風景名勝眾多,明顯陵、漳河、象山風景區、黃仙洞及大洪山溶洞群等,都是當地不可多得的優秀風景區。
來到荊門,在遊覽山川秀美之餘,一嘗當地美食,更能完整感受到當地的文化風情。荊門湖泊眾多,盛產淡水魚,荊門傳統特色菜餚多以魚類為原料,如“楚國宮廷菜”長湖魚糕、御菜蟠龍捲切等。太師餅、麻花酥等美味小吃用料考究,深具地方特色。
皮條鱔魚
“皮條鱔魚”是荊沙地區的傳統名菜,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因段鱔魚形似竹節,故原名“竹節鱔魚”。後沙市“義森酒樓”的掌勺曾友海師傅對其烹調技法加以改進,將原來炸一道改成炸兩道,使魚質更加酥脆,因掌勺曾友海小名叫“皮條子”,後來人便以其乳名呼此菜為“皮條鱔魚”,流傳至今。
鍾祥蟠龍菜
蟠龍菜,俗稱剁菜、卷切,是中國明代時的“宮廷菜”,現在已是列入《中國菜譜》的名餚之一。蟠龍菜造型美觀,味道鮮美,油而不膩,營養豐富,“以吃肉不見肉而著稱”。食用蟠龍菜一年四季皆宜,但以秋冬時節最好,因為秋冬季是人們進補的好時機。另外,鍾祥特產蟠龍菜背後更有一段歷史。
相傳1521(明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無子繼位,由其堂弟,湖廣安陸州(今鍾祥)興王朱厚熜進京繼承皇位。相傳在朱厚熜(cōng)出發之前,郢中名廚採用瘦豬肉和鮮魚剁肉餡,拌入肥肉絲條,加上上等澱粉、雞蛋清、蔥薑末、食鹽等拌成餡料裹熟雞蛋皮之內做成長約30公分、口徑約5公分的扁捲筒形,置於蒸籠內蒸熟,然後將其切成薄片,擺成龍形於盤中間回蘢蒸熱,就成了色、味、香、形俱佳的上等菜餚,所以稱為蟠龍菜。朱厚熜吃了讚不絕口,列蟠龍菜為御菜。
火燒鍋烙子
江漢平原一帶早有製作鍋烙子的傳統,且家家都能製作:將發酵的麵糰加陪面擀製成碗口大小的餅狀,下鏊鍋烤製成半熟後放入灶坑內用帶火的草木灰燒製,約一小時後取出。餅面焦黃殼脆,餅心酥鬆甜軟,深受人們喜愛。
慄溪煙燻肉
荊門城北用荊山餘脈,山高林密,農家薰臘製品尤具特色。“慄溪煙燻肉”系農家臘月殺年豬後將豬肉醃後用柏樹枝加稻糠、酌加核桃殼、花生殼及油菜籽殼等經燻烤而成,成品鮮香結實,有常有薰料香味。食前以淘米水洗乾淨,宜蒸、煮、炒、燉,薰味獨特。
萬壽羹
萬壽羹,又名龜鶴延年湯,選用荊門出產的斷板龜與母雞經過加工處理,用豬油爆炒後,倒入沙鍋或瓦罐,在旺火上煨至湯汁乳白,肉質八成熟時,端鍋離火,待涼後置於中火上煨至酥爛,調好味品即成。此菜特點為湯麵黃亮,湯汁乳白,湯味甘鮮,食後口留餘香。
米茶
米茶是沙洋人喜愛的夏季主食,得名於“食之裹腹,飲之解渴”。米茶水色淡黃,香氣濃郁,微甜不淡,略澀不苦,既可代替米飯,又具飲茶解渴作用,為夏季防暑降溫佳品,氣候愈熱,食之愈爽。
荊門在中國地圖上處於“天元”的位置,近代地理學鼻祖哈·麥金德這樣說:“‘中心地帶’一直以來就是支配整個人類歷史的地理樞紐”。誠然,荊門地區作為中國古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制沿革非數千言不能詳述之。其中,有兩位歷史人物的身影在歷史長河中若隱若現。這就是貼在家家戶戶大門上的“門神”(唐代的秦瓊和尉遲恭)。
相傳,尉遲恭在治理荊州期間,下令在荊襄大道上構築三關,即北築樂鄉關,中間築馬牙關,南筑虎牙關。三關的構築,使荊門進可攻,退可守,成為荊襄古道上的戰略要地。不僅如此,明代名臣張居正也曾這樣評價荊門:踞天元,觀天下。荊門人何其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