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去過北塔山的人可能認為北塔山一定與塔有關係。到過北塔山牧場的人一定會發現,牧場場部附近一座褐色的山包上真的有一座塔,於是認為北塔山就是與塔有關係。實際上真正的北塔山距此還有數十公里,這座山包上的那座塔是前幾年才建的,與北塔山地名的來歷根本沒有關係。
那麼北塔山的地名到底什麼意思呢?中國社科院專家楊鐮在《北塔山六十年》等多篇文章中解釋過北塔山的語義。他說,北塔山這個地名第一次為外人所知是十八世紀初。1709年,瑞典炮兵少校雷納特,為俄國軍隊俘虜。在中亞蒙古汗國度過了十幾年的戰俘生涯之後,他與妻子布麗吉塔終於回到家鄉。隨他們一起回瑞典的,有12個來自新疆和田的奴隸,同時他們帶回了幾幅反映十七世紀後期中亞情況的珍貴地圖。這就是著名的《雷納特地圖》。在《雷納特地圖》上出現了北塔山這個地名,它的原名是“BAI-TAGE”,音譯“北塔格”(拜塔格)。《中國歷史地圖集》據清代內府地圖,將其標為“拜山”,實際是中外合璧的名字。在西北民族的語言中,BAI,含義是豐富、眾多。TAGE,是山峰。蒙古人習慣這樣稱呼。北塔山,是蒙古等北方民族對那裡地貌的歸納——山巒密集。北塔山不是中文地名,它的含義也不是“北方的如同塔一樣陡峭的山峰”。但是《昌吉州地MISTRA志》對北塔山地名的解釋是:清乾隆年間,北塔山曾稱拜達克山,蒙語意為美麗的山。到清光緒年間,據《奇臺縣志》記載,為北塔山。北塔山是阿爾泰山系的支脈,在奇臺縣城東北170公里處,是中蒙兩國的界山,橫臥奇台、木壘、青河三縣。從奇臺縣城到北塔山,要穿越茫茫將軍戈壁,沒有去過的人將此視為畏途。其實北塔山之旅一點都不寂寞,沿途可以看到叢叢紅柳,可以順便參觀恐龍溝、矽化木園,可以領略神祕的雅丹地貌。在數十里難覓生物的地方,一個泉水處的一棵柳樹會讓你精神為之一振。茫茫戈壁也不缺乏浪漫,我們發現在將軍戈壁的一面山坡上,有人用白色石頭擺出來一行大字:I love you——陳巧玲。破折號是一個一箭穿心的圖形。在這地老天荒的茫茫戈壁,一個男子向心上人發出了痴情的吶喊。在黑戈壁上行走,極目不見草木,同行的一位中國社科院教授說彷彿置身在月球上,靳大成教授則連連驚歎:“太美了!太美了!”很少會有人讚美如此荒涼的景色,我認為世界上沒有最美的風景,這完全是一種內心的體驗。我由此想到了我的一篇文章在部落格上釋出後,許多在北塔山生活過的人紛紛留言,一位網友說“北塔山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一位名叫那斯爾別克的慨嘆:“我覺得我的家鄉北塔山好美麗呀!風景特別美!”我想怪不得蒙古人稱北塔山為“美麗的山”。人們說,北塔山一年只有兩場風,從春刮到夏,從夏刮到冬。有一次去北塔山是5月,狂風將我懸掛在胸前的照相機都颳得飛舞起來。我們這次到北塔山是9月的中旬,卻風和日麗,清爽宜人。我們到烏拉斯臺口岸時,天已經黑了。在遠離城市喧囂的地方,似乎空氣都是透明的,天上的星星顯得比別處密集,也分外耀眼。我們這次來北塔山的主要目的是考察1947年“北塔山之戰”的戰場遺址。戰場遺址在北塔山主峰阿同敖包以及對面的一處高地阿次庫蘭,在烏拉斯臺口岸東南方向約20公里處。我們在一個山窪處停了車,這裡距阿次庫蘭還有三四公里,車開不上去,只能步行。
給我們帶路的祁副指導員是河南信陽人,另一個戰士姓王,是山東臨沂人,他們在北塔山服兵役已經十幾年了,對這裡情況很熟悉。剛走了沒多久,戰士指著對面山溝背風處的一片廢墟說,那是當年中國軍隊的營房,我們遙望了一下發現都是地窩子。返回時,我跑到那片廢墟處觀察,發現這裡有10個地窩子,每一個地窩子大約能住10個士兵。再爬了一會坡,看見山頂有石頭堡壘,這可能是前線和營房之間的警械哨所。指導員說,在這附近曾經發現過當年中國作戰軍隊的馬鞍。我們爬過一個山頭,然後順著山腰向東走,在一個馬鞍型的山窪處下方,發現一個掩體。
我們在掩體處休息了一會,然後又開始爬坡。爬上一個山頭後,又發現了兩個地窩子,地窩子在一個大岩石後,祁副指導員說,這是當年國民黨士兵在戰爭間隙休息的地方。我在此處沉思良久,想象著當年這些遠離故土的士兵們在狂風呼嘯的夜晚是如何度過的。
地窩子附近有一道鐵絲網,還有一個鐵門。這不是國境線,只是一個緩衝帶。我們穿過鐵門,向最後的目的地阿次庫蘭進軍。阿次庫蘭是蒙語,意為紅山岔,海拔2549米。阿次庫蘭高地的表層遍佈著褐紅色的石頭。
我們爬到了山頂,看見了縱橫交錯的戰壕,戰壕都是在黑色岩石上鑿出來。山頂有一塊界碑,是168號。界碑的背面就是蒙古國的國土。站在山頂,看到東、南都是陡峭的懸崖,向東遙望,莽莽蒼蒼的荒原一望無際,那是蒙古的科布多省的土地。向南望,北塔山的最高峰阿同敖包籠罩在耀眼的Sunny下。阿同敖包是蒙古語,意為金子的標記,海拔3287米。阿同敖包山頂平坦,據說每當紅日東昇時,山頂金光燦爛,十分壯觀。歷史上這裡曾是蒙民舉行宗教祭祀的地方。
因為北塔山是一個連綿的群山,在阿同敖包和阿次庫蘭山頭之間有一個山谷,只有從這兒通過才最容易,這裡向大石頭方向有一條溝直通,烏斯滿當年的大本營就在烏龍布拉格的大石頭。站在阿次庫蘭山頂,我明白了60年前的那次戰爭為什麼會在這裡爆發。
1947年6月2日,駐守北塔山的中國軍營裡來了兩名穿便衣的外蒙邊防軍代表。兩人蠻橫地對中國軍方負責人說,這一帶屬於蒙古國國土,要中國軍隊在48小時內退出。當時駐守北塔山的軍隊是國民黨騎五軍第一師馬希珍連。馬希珍義正辭嚴地說:“我連奉命駐守此地,有守土之責,沒有上級命令,我們是不能退出的!”6月5日黎明,一陣震耳欲聾的炮聲打破了北塔山的寂靜,外蒙軍隊在機槍、大炮以及飛機的掩護下,向中方駐守的阿同敖包、阿庫次蘭陣地發起衝鋒。中方官兵沉著應戰,打退了外蒙軍隊的進攻。外蒙軍隊不甘心失敗,以後又多次進犯,蒙方的飛機曾有兩三次竟然飛到奇台上空偵察。北塔山戰事牽動著各方神經,一時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新疆各族人民紛紛以各種方式支援中國守軍,外蒙的多次進攻都被挫敗。解放後,擔任過新疆四至六屆政協主席的韓有文是當時騎兵第一師師長,據韓有文回憶,自6月5日發生衝突後,前前後後一共有過大小戰鬥20多次,一直到1948年9月以後再沒有戰爭。
從阿庫次蘭下來,我一直在想,當年中方軍隊作戰時也有陣亡士兵,他們安魂的墳墓在哪裡呢?後來在北塔山工作36年的上海老知青李夢桃告訴了我謎底,他說,陣亡官兵的墓地在營地東南一公里左右的山坡上,有七八座墳墓,木頭墓碑都在,但已經看不清字了。他說,韓有文大約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到北塔山憑弔陣亡的老部下。老將軍看到墳墓後,一下跪倒在地,嚎啕大哭,一邊哭一邊說:弟兄們啊,我來看你們啦!幾十年了,你們孤零零躺在這裡,我對不起你們啊……見此情景,同行的人莫不潸然淚下。回到烏拉斯臺口岸,看見許多蒙古國的人來做生意。我知道正是口岸開關的日子。昔日的戰場已經成為對外開放的視窗。(寫作於2007年9月 作者:新疆資深媒體人 李雲輝)
-
1 #
-
2 #
新疆是遙遠,北塔山是偏遠。
-
3 #
今年有幸去了四次烏拉斯臺口岸,以及烏拉斯臺邊防連,還有中蒙會晤站。
-
4 #
北塔山,英雄的山!
-
5 #
這算是馬家軍為國家做的一點貢獻吧!
-
6 #
一直覺得是個很神祕的地方,有機會了一定去看看。
-
7 #
北塔山的先烈,捍衛了國家領土,向你們致敬。
24年前我開東風140拖著氣象雷達一個人去了北塔山,那年我20歲,路過巴音牧場和神樹樹上掛滿了紅布,還有小金溝,給我的記憶荒涼,神祕,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