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產品的成功,除了自然資源和地理區位給予的優勢,管理和發展的理念與執行力同樣重要,既要符合旅遊主流客源的切實需求,規模與品質之間還需達成有機平衡。
旅遊火熱帶動民宿高速發展,然而因為缺乏對消費者行為的跟蹤性研究與體驗式研究,雖然資本投入源源不斷,各種資料頗為可觀,與民宿相關的話題也屢屢引起關注,但實際上中國民宿產業的發展並未真正進入良性發展態勢;一哄而上的現象仍然較為明顯,投資回報率也並不高,大多數民宿並不賺錢讓整個業界都倍感尷尬。
“火”起來還得“活”下去據預測,到2020年民宿市場有望達到300億元的規模,然而就是廣被認為已經進入“紅利期”的民宿產業,正被無序建設與競爭所稀釋。無可否認,正如業界所公認的,民宿最吸引人的地方,“一定是激發了遊客對當地文化生活方式的好奇,好的民宿其實代表一種旅居文化,是當地民俗和遊客擦出火花的培養皿。”但民宿終究是商業形態之一種,盈利是其存續下去的必然條件,“盈利之後再談情懷”成為越來越多民宿業主認真思慮的課題。
一般而言,遊人並“不會為了住宿而住宿”,他們之所以選擇民宿產品,是要在住宿的同時,進行混合型旅遊線路的合理行程安排,這就意味著民宿產品的周邊一定要有具有吸引力的景區、景點甚至網紅區域。據新晉釋出的《2019中國大陸民宿業發展資料報告》,我國民宿數量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是重慶、北京、西安、成都、青島、廣州、武漢、上海、秦皇島和杭州,俱都是旅遊資源豐沛之地。有超過95%的民宿分佈在景區5公里範圍以內,89%以上的民宿分佈在景區3公里範圍內。莫干山的例項更是說明,“民宿需要叢集式發展,單打獨鬥很難存活。”報告還顯示,2019年,民宿消費者的評論好評率為93.7%,消費者最為關注的十個關鍵詞依次是“房間、老闆、環境、配套設施、交通、房東、早餐、服務態度、床品、價效比”。有觀點直言不諱,“中國的旅遊消費人群已經不擔心路程遠或價格高,他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極致旅遊產品。”
精品路線似是民宿從業者的一劑良方,據《長三角精品民宿發展報告》顯示,在公認民宿產業拓展有方的浙江,其一省的精品民宿數量佔據了該區域的近一半比例,“高點高位佈局,精品迭出”的產業發展策略玩得有聲有色。然而,民宿產業發展中一個難以避免的問題是,單店民宿特色足矣,卻在後勤成本和人員培育上存在天然短板,高企的成本需得透過規模化來解決,然而規模化和連鎖化的民宿又往往會陷入同質化境地,吸引力不復從前。當爆款民宿經品牌化、連鎖化運作後和鄉村酒店、精品酒店幾無差異,自然失去了其存在本意。
還有一個非常現實的事實是,再美再有特色的景區民宿,再忠實的消費者也難以長期光顧,想要進一步提高消費者的復購率相當困難,民宿必須慎重考慮持續吸引客群的問題,單純的口碑相傳並不能支撐起一家民宿的可持續經營,而若投入大量宣傳成本或加入旅遊平臺,成本都居高不下。何況,經營民宿的成本近年來一直在水漲船高,一間像樣的民宿若要投入運營,沒有百萬元幾乎無法順利實現,不斷湧出的類似民宿又在不斷稀釋看似無限實則被各種業態瓜分到所剩無幾的市場,最常見的場景竟是,“一間新晉民宿異軍突起,驟然成為網紅打卡地一樣的存在,天天爆滿,然後一段時間後入住率就悄然跌至6-8成,並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沉浮,卻總也達不到曾經的巔峰狀態。”
“非標”與“標準”的爭執旅行作家詹宏志說,“如果你沒有與民宿老闆一同喝過酒,聊過電影,切過洋蔥與胡蘿蔔,你就不算真正住過民宿。”亦有民宿從業者說,“民宿可以溫柔收納每日隨旅人而來的記憶,在旅人離去時,也將帶著我們的體驗,開啟下一段旅程。”還有民宿業主堅持認為民宿貴在與土地連線的“鄉土味”和“人情味”,“喜歡民宿的人,需要的不是標準化、商業化的服務,而是富含感情的當地文化、環境,還有原住民、主人等人的因素。相比於有感覺,我覺得民宿更要有感動。”誠然,“能夠見證太多人與人之間親切的連線”是很多民宿消費者的念想,他們甚至會因此放棄一些本應堅持的他項服務標準。曾有機構做過調查,消費者對民宿產品的抱怨之處多來自配套設施不健全、衛生狀況無法保證,私密性差、千篇一律沒特色、房屋預訂不方便——其實都是可以硬性規定的標配服務,但在民宿產業,這些因素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在講求個性需求的休閒旅遊時代,非標住宿的民宿產業以獨特體驗受到越來越多遊人的青睞。但毫不誇張地說,發展迅疾的民宿產業已經走到了硬體與內涵,服務與文化,非標與標準,千頭萬緒交織,剪不斷理還亂的十字路口。標準的缺失和監管的不力對民宿產業的傷害遠比人們預想的要大,浙江大學旅遊研究所副所長周永廣指出,“一方面,在市場關注度持續走高,多元主體競相湧入民宿產業的宏觀格局之下,租金上漲、競爭加劇將會成為常態,這種常態將會進一步壓縮民宿的經營收益;另一方面,隨著民宿經濟效應的日益顯現,房東單方面撕毀合約的事情將會發生的更加頻繁,缺乏法律支援和市場監管的大環境決定了民宿經營者的權益無法得到保障。”
四川大學旅遊學院教授程勵解析民宿業態的經營現狀及發展軌跡後認為,“拓展民宿產業只談情懷和文化遠遠不夠,猶如空中樓閣無法落地,不談及甚至不尊重經濟邏輯的投資與開發將嚴重阻礙民宿產業的健康發展。”他進一步指出民宿產品同質化問題的解決有待於從設計階段就注重對在地文化特色的挖掘與遵循,同時他還認為簡單的劃出不合理的標準紅線會傷害整個民宿產業的活力創造,“對於服務標準的推行我們要持相當警惕的態度,當民宿從上至下都被設立了標準,那麼整個行業就將活力盡失,民宿產品不應被過度的標準所束縛,應由市場來決定其發展特色,其個性化原則是不能被違背的,失去了個性化特徵的民宿不再是民宿,而是標準化的鄉村酒店,不同在地文化背景下進行民宿產品的充分個性化打造才是正確舉措。因為,到處都是一個模子的旅遊業態產品,不會有客群接受。”
或許,在今年入列“全球十大‘必睡’民宿”名單的青城山坐忘森林酒店的做法可以給從業者一些啟示,“滿足和滿意,相當於是新一代民宿的基石,是可以用標準來概括的東西,任何一個連鎖酒店或者星際酒店的服務標準,都可以移植過來,稍微加工,即可實行。”
特色、個性與體驗感是民宿產品的成功要素,這幾個環節的指標上不去,就難以打造出為市場所青睞的民宿產品。同時,取決於地緣優勢,城市民宿的風險相較於鄉村民宿更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