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完楊虎城將軍紀念館,我和友人順著右側一條小路,信步登上少陵塬。原本我們打算去探訪半山腰處的杜公祠,也就是大詩人杜甫的紀念館。杜甫自號“少陵野老”,因為他在長安(西安)生活了13年,一直居住在少陵塬、樊川一帶,這座杜公祠為明朝後人為紀念杜甫所建。可惜,成都杜甫草堂已經成為眾人皆知的著名景點,這座藏於西安少陵塬畔的杜公祠,就連很多老西安人都不知道。
走入杜公祠景區大門,發現取票視窗(杜公祠免費參加,只需憑身份證換取門票即可)貼了一張通知:原來因為景區道路塌方,暫時閉館。我看了下日期,從今年9月15日已經閉館了。兩個多月過去了,目前依然在整修中。想想位於這些位於少陵塬畔的景點,還真是“命運多舛”。想想距離不遠的華嚴古寺,就曾因為少陵塬崩塌寺廟全毀過。
杜公祠遊覽不成,我們便走入緊鄰著的牛頭禪寺。這一道土坡之上,從上而下杜公祠、牛頭禪寺、楊虎城將軍陵園三處人文古蹟,個個大有來頭。
初見牛頭禪寺,會覺得這不過是一座藏於山野鄉村中的小廟,刷的嶄新的紅黃色油漆,顯得太過鮮豔、也太過現代。寺前立一塊石碑,上有“長安縣文物保護單位牛頭寺”的字樣,落款為1985年。長安縣早已成了長安區,鄉間小廟自然不用在意這些,畢竟除了周邊鄉民香客,來這裡的遊人少之又少。
很多人不知道,就是這樣一座藏於鄉野的小“破”廟,在歷史中也曾輝煌一時。唐朝佛教大興,沿著長安城南少陵塬北坡樊川一帶建起了眾多寺廟,牛頭禪寺便是其中之一。牛頭禪寺始建於唐朝貞觀六年(632),距今已有1387年曆史,是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一。
根據記載,唐朝時牛頭禪寺廟宇建築巨集麗,還有杏花坪、九龍潭等名勝,吸引過很多人前來遊覽。唐朝詩人司空圖有一首《牛頭寺》:“終南最佳處,禪誦出青霄,群木沉幽寂,疏煙泛泬寥。”從中不難窺見這裡曾經風光之美。
在查詢牛頭禪寺歷史的時候,我還發現:它曾和中國歷史上兩位最有權勢的女人有過關聯。一個是唐朝女皇武則天;一個是清朝慈禧太后。
武則天不僅來過牛頭禪寺,還在遊覽寺前九龍潭後寫下一首《遊九龍潭》,描寫了此地優美的風光。到了清朝,慈禧太后西逃西安時,據說每天派人要從九龍潭取水供其飲用。現在在牛頭禪寺下面楊虎城將軍陵園中,還有一口九龍潭泉眼。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一探究竟。
歷經千年歲月,現在我們看到的寺廟是在原址上重修而成。即便如此,它也比大多數蕩然無存的古蹟幸運得多。現在的寺廟面積不大,只有兩進院落。除了主殿大雄寶殿,其餘各殿均為現代建築。
不過,這座大雄寶殿則可以單獨說一說。和其他常見的大殿不同,牛頭禪寺的這座大雄寶殿是三層重簷建築,看起來氣勢非凡。
由下而上掛了三個牌匾:第一層牌匾為“大雄寶殿”;第二層牌匾“盛唐名剎結碩果,佛光永注功德林”;第三層牌匾“天中天”。當時只覺得這“天中天”說的大氣磅礴,大概只有千年名剎,才能說得出如此豪言壯語。
大雄寶殿前有一塊方碑,上面記載了果林老和尚憑一人之力重建牛頭禪寺的始末。回來後查閱資料,才發現二層牌匾是果林法師手書的,裡面還暗藏了法師的名號“果、林”兩字。
古寺多古木,雖然牛頭禪寺內的古建築已經沒有了,但古樹卻保留了下來。寺內有一株高大的皂莢樹,距今已有400多年。彷彿一位擎天而立的巨傘,守護著這片古老的土地。
遊覽牛頭禪寺,最大的感受便是寺內到處種著花花草草,在灰瓦青磚的襯托下,別有一番詩意。我們在後院五觀堂前的一處小花園中,見著了一種形似燈籠的奇異花朵,它倒掛枝頭、優雅綻放,讓那個陰雨綿綿的初冬午後,多了一絲別樣的美。現在翻開照片,依然覺得很美,很是心動。
座標:西安市長安區韋曲街道雙竹村牛頭禪寺(坐公車可以在楊虎城陵園下車);沒有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