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留意一下德國的大城小鎮,就會發現不少城市名字裡都帶個“堡”字。海德堡、紐倫堡、維爾茨堡……德國官方也推出過“古堡之路”的旅遊線路,不僅僅因為德國古堡眾多,還因為這些城市的名稱都以“Berg”結尾,自然中文翻譯成了“堡”。而小城班貝格卻是個例外,它的英文叫“Bamberg”,在德國稱為“班堡”。

我最早知道班貝格,是源於與德國柏林愛樂樂團齊名的班貝格樂團的古典音樂,它被譽為“德國最出色的國家級交響樂團”。班貝格位於德國東南部巴伐利亞州北部,隸屬於上弗蘭行政區。別看德國和義大利在足球場上“水火不相容”,班貝格卻和羅馬一樣,也建在七座小山丘上。老城區河道眾多,又被稱為德國的“小威尼斯”。

蜿蜒曲折的街道,幽深狹窄的角落,遍佈老城的巴洛克式的建築,給童話般美麗的班貝格帶來了無盡的魅力。小城在二戰中幸運地躲過了炮火的襲擊,城內儲存著從中世紀至18世紀各種風格的大量建築,199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別看老城區不大,半天時間足以逛的過來,但它位於柏林-慕尼黑的交通要道上,從柏林乘坐高鐵ICE火車,4個多小時即可直達,50分鐘即可抵達紐倫堡。這一天我計劃從柏林出發到紐倫堡住宿,正好中間路過班貝格遊玩一下。

記得旅行中有一條“墨菲定律“,大意就是“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我這次就又“中獎“了。早早從柏林出發,臨上車時候手機收到一條郵件通知,大意是我提前預訂的這趟火車改線了,不到班貝格。上車後乘務員檢票時候,看到我的車票到班貝格,也跟我說這趟車要改線路,我需要在中途轉兩次車才能到班貝格,但是不用再另行購票。我只能遺憾又被德鐵“坑”了,這時候坐我前面的一個女人回頭跟我說她也去班貝格,讓我彆著急,和她一起走。

換車的時候,她怕我著急,幫我計算時間,後來跟我說:我看你也不著急。我說:出來玩這麼多年了,路上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事,辦法總比困難多。我要是因為這點事哭哭啼啼的,也不解決問題。

她笑了。

來德國幾次旅行,就發現其實德國鐵路遠遠不如中國傳說的那樣準時,晚點、修路、改線是常事兒,中途倒車時候碰見一個在維爾茨堡生活的中國人,她也吐槽說德鐵其實非常不靠譜,中國國內把德國太美化了。

不過,好在德國火車還算是快捷方便,並且車廂內乾淨整潔,既沒有大聲喧譁的,也沒有亂扔雜物的。到達班貝格比預計時間晚了2個多小時,和熱情的德國大姐告別後,把行李存在火車站,就向老城的方向走去。

小小的班貝格火車站

萊茵-美茵-多瑙運河(Rhein-Main-Donau-Kanal)和雷格尼茨河(Regnitz)並行穿城而過,島城區是現在班貝格的心臟地帶,橫跨河上的幾座橋給老城更增添了幾分風情。這一天是週日,走過通往老城的橋時,幾個當地人正坐在橋上喝酒晒太陽,他們熱情地和我打招呼,邀請我一起喝一杯。

其中一個人問我:你從哪裡來?我說:柏林。我問他:你喜歡柏林嗎?他指了指自己的衣服:當然!

他穿著一件印有“Berlin”字樣的文化衫,我說大城市我最喜歡柏林,但是我不喜歡法蘭克福。他皺了皺眉頭,吐出一個字:dirty(髒)。

我笑了:這是全世界大城市的通病。

告別了他們,我向老城中心走去。Untere橋頭的雕塑

舉世無雙的老市政廳(Alte Rathaus)是班貝格最美的建築,它建在雷格尼茨河上橋(Obere Brücke)中央的孤島上,宛如一艘泊在河中的畫舫。傳說1462年,當政的大主教吝嗇至極,既不願意降低稅收,也不願意讓出土地給城市建造市政廳。班貝格人就在河中打下木樁建島,在島上蓋起了這座“沒有佔用上帝一分土地”的市政廳。

市政廳宮殿中央是一座塔樓,下面的拱門通向東西的兩座橋樑,再通過這兩座橋連線起兩岸,建築主體在1744年至1756年被改造成巴洛克風格,黃色的外牆上繪滿了顏色鮮豔的溼壁畫,尖尖的分洪橋墩上的房屋正面是典型的上弗蘭肯地區木筋房幾何圖案,主塔的黑色拱頂蓋上嵌有粉底的圓形時鐘,又是典型的羅馬式風格。整個建築顯得莊重而古樸,集中了幾個世紀流轉的各種流派於一身,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格外迷人。

看著它屹立於河流中的樣子,眼前彷彿浮現出數百年來小城的演變,主教與市民的爭執。仔細看外牆上的溼壁畫,還有個把腿“伸出牆外”的小天使呢。

橋旁市政廳的示意圖

常見明信片上的拍攝地點,是在市政廳南面通往蓋耶斯威爾特宮(SchlossGeyers wörth)的小木橋上。剛拍完照片,就被人喊住了,一位老阿姨認出了我,說之前在網上看過我的遊記,她們去西西里就是看的我的攻略,還把我熱情地介紹給她的同行朋友們。

雖然這幾年在外旅行時候經常路遇粉絲,但不乏是一段美好的經歷,讓火車推遲的不快一掃而光。

小城景色豐富、優雅、大氣,值得細細品味一番。告別了阿姨和她的朋友們,漫步城中。因為古城是依山而建,所以地勢略有起伏,頗費腳勁。今天班貝格的天際線上,是6座氣勢恢巨集的塔樓,其中4座都屬於班貝格主座教堂(Bamberger Dom)。

曲折蜿蜒的街道通往寬闊的主座教堂廣場(Domplatz),中世紀羅曼與哥特式風格的教堂始建於1012年,由巴伐利亞公國的國王海因裡希二世(HeinrichⅡ,英語譯為“亨利二世”)夫婦修建。他是薩克森王朝的最後一位東法蘭克國王(1002-1024年在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014年加冕),因為一直沒有男嗣,認為罪孽過於深重,就傾盡畢生積蓄修建教堂贖罪。建造過程也是多災多難,歷時一個多世紀,兩次毀於火災。第一個建築師去世後第二位接著建,使得教堂一端是法式風格,另一側是義大利風格,1247年才竣工,灰白色的磚石就取材於弗蘭肯本地,也被稱為“皇家教堂”,國王夫婦都安葬於此。

其實,教堂內部可看的東西不多,內飾比較樸素,但也不乏精美的石雕和祭壇。教堂內部亨利二世夫婦的石棺,由弗蘭肯地區一個著名的雕刻大師歷經14年於1513年雕刻完成。

門口有一座石雕被稱為“班貝格騎士(Bamberger Reiter)”,但它的原型是誰,又出自哪位藝術家之手至今無人得知,比較普遍的說法是騎士是以亨利二世為原型創作的。

許多名人都長眠於教堂內,最重要的就是教皇克雷芒二世(Pope Clement II),由於他太喜歡這座小城,就下令自己死後葬在這裡,他也是唯一一位葬在阿爾卑斯山以北的教皇。每週六的12:00-12:30,教堂內還有免費的管風琴音樂會。

與主教座堂相連的舊皇宮(Alter Hofhaltung)之前屬於班貝格兵營,1007年之後就變成了主教的居所,整體為文藝復興樣式。

穿過精緻的“美麗門(Schöne Pforte)”,就是一個經典的木框架結構老房子圍起的庭院,現在這裡一部分被開闢成班貝格歷史博物館(Historisches Museum Bamberg)。

舊皇宮旁邊就是新皇宮(Neue Residenz),也就是王公主教在1703-1802年的住所。

我時間來不及了,就只去了後面的花園——玫瑰園 (Rosengarten)。這個常年免費開放的花園,是眺望班貝格一片紅屋頂市景的最好地方。

班貝格6座高塔中的另外兩座,是遠處的聖米迦勒修道院 (Kloster St Michael),這座始建於1015年的修道院,今天已經成了養老院,還有一部分曾是修道院的釀酒坊,今天開闢成為弗蘭肯啤酒博物館(Fränkisches Brauereimuseum)。很可惜,修道院年久失修早已關閉,遠遠眺望過去外牆整個被包了起來,據說由於資金短缺,竣工也遙遙無期。

流經班貝格的三條運河讓這座小城多了幾分旖旎,老市政廳以北的雷格尼茨河東岸曾是漁民的聚居區,帶有中世紀風格的老房子被保留了下來,被稱為“小威尼斯”。房前的小花園一直通往水邊,今天這裡還能看到“貢多拉”供遊客乘坐一覽雷格尼茨河的風光。

既然來了德國,怎麼能不喝啤酒呢。班貝格特有傳統釀製的“煙燻啤酒(Rauchbier)”,其釀製過程必須在上弗蘭肯山區的岩石地窖中(在沒有冷庫的時代,為了保持溫度適宜)進行,嚴格按照1516年德國制定的《純正啤酒法》要求精心釀製。原料使用上等大麥麥芽,用儲存多年的山櫸木反覆烘焙、煙燻、烘乾後再發酵釀造。深褐色的啤酒色澤醇厚,焦香風韻,入口帶有一種獨特的煙燻氣息,回味持久。

城中心最古老的啤酒館也是排名第一的啤酒館Brauerei Schlenkerla,這家餐廳自1405年開業,連同這間木筋房也已經有700餘年的歷史。店內店外早就坐滿了慕名而來的各國遊客。拱頂的木樑曾按照傳統習慣,每年塗抹公牛的鮮血,數百年的積澱就變成了暗紅色調。

其實班貝格最美的是它蜿蜒曲折的大街小巷,以至於每轉一個彎都有驚喜。教堂悠揚的鐘聲、櫥窗裡的老物件,磨得發亮的石板路,似乎時間永遠定格在了數百年前。

==================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旅行分享師、跨界自媒體人。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展現流光溢彩:鳥巢、水立方、大釘子成經典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