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溝橋隸屬井陘縣辛莊鄉。涼溝橋村屬山西背斜太行山斷陷盆地西北邊緣,地勢由西向東傾斜。所在地區接近太行山背斜的軸步。境內溝壑縱橫,彙集交錯。
網路配圖
涼溝,長10餘里,河谷狹窄,闊不過50米,山高大雄偉,蔭天蔽日,冬天常不見太陽,故有:“冬不走涼溝,夏不走董寨”之說。涼溝橋村是從明萬曆年間開始建村的,村民居於山陬嶺叢的半山腰,處於與世隔絕狀態。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村民在山腰建一“廣濟橋”,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進行加修,因橋建於良溝,故俗稱良溝橋,今名為涼溝橋。漢族。有許、盧、郭、尤等姓氏。全村31戶,94人。村民主要以農耕、經商、養殖為生,農耕以種植玉米、穀子、黍稷、豆、花生、芝麻及少量的菜蔬類,瓜果類、乾果類。養殖以騾、馬、驢、牛、豬、羊、雞、兔等為主,經商以晉冀通道上的騾馬店鋪、修理、水墨坊為主。涼溝橋村通村道路多為羊腸小道,舊時有東西兩座城門,東城門至今儲存完整,有儲存完好的閣子坡,坡上有遠古遺留的石頭官道,也叫刺坡,每隔一米有一層平整的石頭砌石階,俗稱歇腳臺,傳說是攀爬勞累時的歇腳臺,刺坡裡邊留有古時不規則的石階,傳說是人們過關時如遇城門關閉時在此歇腳的休息地方。城門後至今留有古時的城門礎石、安裝城門的插杆石等,遺存保留完好。西域門因河水沖刷僅留下少部分遺存。涼溝橋城門上方是遠古時代留存的峰火臺,因該村層巒疊嶂,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村沿冀晉分界周邊築有驢橋口、神堂口關隘。村莊正中及離村一城的平定縣楊樹莊村周邊的涼溝橋的山坡上至今留在古長城遺址。村民缺乏保護意識,目前村兩委已認識到保護古村落的重要性,制定保護規劃,於2015年春開始啟動保護措施。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