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禪山風景區地處含山縣城以北7.5公里,東臨和縣雞籠山國家森林公園,西接伍子胥過昭關的昭關山,面積約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481米,形成已有二億三千萬年。它不僅有風景秀麗的自然景觀,褒禪山的前山為裸露的石灰岩山體,泥土極少,樹木為天然原始林,全部生長在山石縫中,主要樹種有:青檀、黃檀、三角楓、馬甲子(搖錢樹)、銀杏樹,每到秋天,滿眼都是繽紛的色彩,美麗極了。而且還有極為豐富的人文景觀,北宋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王安石於公元1054年遊覽了褒禪山、華陽洞,不久寫下了千古名篇《遊褒禪山記》。山以文名,褒禪山、華陽洞因此名揚天下。因此褒禪山也號稱安徽第一歷史文化名山,並被列入大陸、港、澳、臺高中課文,而且是必讀課文。是國家AAA級風景區、全國少先隊輔導員基地、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這古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褒禪山名字的由來如何?,《遊褒禪山記》雲:“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與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據史料記載,唐貞觀年間有一位高僧,法號慧褒,傳說是唐三藏玄奘十八大弟子之一,他離長安雲遊天下,來到褒禪山,一看山勢幽深,古木參天,猶如靈山仙境,便在此結廬建廟。在他圓寂之後,弟子為了紀念他在佛學上的造詣,便將他的廬舍改造,取名“慧空禪院”,因佛家信奉凡事皆空,慧空即慧褒,這寺遂取名慧褒禪寺,這山也便改叫褒禪山。慧褒和尚之後,宋代高僧中會和尚又擴建了褒禪寺,南宋慶元年間,褒禪寺已是名聲遠揚,到了明代,褒禪寺規模更加巨集大,當時有“騎馬關山門”之說,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回來後將一顆珍貴的“定風珠”贈送給褒禪寺作為鎮寺之寶,由此可見當年褒禪寺名聲之大。現在我們看到的慧褒禪寺,歷經劫難,後經地方政府大力支援,於1998年重建,佔地7公頃,建築面積兩萬平方米,規模較大,規格較高,其中山門、大雄寶殿、迦南店、羅漢堂等應有盡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玉佛殿和千佛塔。玉佛殿中供奉的這尊玉佛是褒禪寺方丈紹雲法師2008年從緬甸重金請來的,玉佛長6.2米,重20餘噸。釋迦牟尼80歲,2月15日夜去世。這尊佛像為釋迦牟尼涅槃像,佛教徒們刻制了這種吉祥臥姿式的佛像,表達對佛祖的懷念之情。象這樣巨大的玉佛像一般寺廟是沒有的,比較珍貴和罕見,也是褒禪寺規格之高的佐證。
千佛舍利塔為八面寶塔,每層每面都由居士捐獻,刻上捐獻者全家姓名。九層共有1000個從景德鎮定製燒造的佛像,所以稱為千佛塔。這座塔高48米,8面9層,下有地宮。地宮中供有請回的唐代高僧慧褒和尚的舍利子。塔的第一層每面刻有一尊金剛浮雕石刻像,塔內有尊釋迦牟尼四面佛;第二層藏有一部大藏經。釋迦牟尼圓寂後,他的弟子將他生前語錄彙集成“經藏”,將他制定的戒律總結為“律藏”,將後人論述佛教教義的觀點彙編成“論藏”,合稱為“大藏經”,共計5408卷。我們褒禪寺藏有4部不同版本的大藏經,建有專門的“藏經樓”。
可以乘坐電瓶車所走一條古代的驛道,這就是大唐古道,早在唐代這條古驛道是江南通往古都南京的一條必經之路。當年王安石就是順著這條古道在回鄉探親的途中游覽了華陽洞。
王安石,字介甫,晚號半山,封荊國公,諡號文,江西撫州臨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詩、詞、文等不同的文學體裁上都取得顯著成就。他生於公元1021年,卒於公元1086年,49歲任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在宋神宗的支援下,以整理財政為中心、以富國強兵為目的,制定了青苗、免役、農田水利等一系列新法,新法持續推行十五年之久。他一生中最後十年一直退居南京鐘山,過著身無官職,心憂朝政的生活。他晚年主要從事創作,一生著有大量詩文。《遊褒禪山記》這篇文章是王安石寫於公元1054年的7月,那是因為在同年的春天,當時王安石在任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通判三年期滿,回家探親的途中,路過這裡,當時王安石是與他的兩個好朋友和兩個弟弟一道來的,並一同遊覽了褒禪山,但是當他們一行五人在遊洞的時候,並沒有走完全程就出洞了。事後,王安石非常後悔,深有感觸地寫下了這篇文章。此文表現了作為政治改革家的學識、見解、魄力和氣度,文中寄託著他在政治上積極進取的抱負,也體現了王安石對社會人生的執著追求。
從褒禪山的後山入洞,從這裡,略到他的秀麗風光,其主峰東邊有靈芝山,古代以盛產靈芝而得名,西邊有座鰲魚嶺又稱碗兒嶺,中有起雲峰、高聳入雲。因為後山植被層次分明,品種較多,有野生的靈芝、何首烏、杜仲、白芨、名黨蔘、枸杞子等名貴中草藥。煙雨之時,雲遮霧障,可謂“煙雨褒禪”,如一副清晰的水墨畫。
休驗王安石所描繪華陽洞“愈深、愈險、愈奇”的感受!華陽洞的特點為“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洞中有河,河中泛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