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泉為泉城濟南的第三大名泉,位於濟南舊城中心,今泉城路珍珠泉禮堂內北面,明清時期為山東巡撫駐地,匾額為乾陵皇帝御筆親題,泉水清澈如碧,一串串白色氣泡自池底冒出,彷彿飄散的萬顆珍珠,迷離動人,故名珍珠泉。水向北流經百花洲進入大明湖。
珍珠泉是濟南的第三大名泉,泉池長42米、寬29米,周圍砌以雪花石欄,岸邊楊柳輕垂,泉水清澈如碧,一串串白色氣泡自池底冒出,彷彿飄撒的萬顆珍珠,迷離動人。歷史上名士詠泉的詩句楹聯甚多,風流倜儻的乾隆帝更是多次南巡到過濟南,對珍珠泉是讚賞有加。至今乾隆帝詠珍珠泉御碑,還矗立在泉池的北岸。
歷史上最早圈佔珍珠泉,在這個環境優美的地方為自己造起豪華府第的是金末元初山東尚書省兼兵馬都元帥、知濟南府事張榮。1226年,張榮投降元太祖鐵木真。張榮投降後,由於他在對南宋的作戰中屢立戰功,1260年,忽必烈(即元世祖)即位,封他為“濟南公”,後被追封為濟南王。
張榮祖孫三代一直把珍珠泉大院作為他們的住宅,因此在院內修建了不少樓、臺、亭、閣,白雲樓即其中之一。據史書記載,當年白雲樓建在濯纓湖以北的珍珠泉南岸。該樓雄偉寬敞,僅樓基即高丈餘。站在白雲樓極目四望,北可觀明湖碧波、黃河帆影,南可望梵宇簇立、群山青蔥。尤其是雪後初霽之時,憑欄遠望,但見晴光四野,白雲繚繞,綺麗景色,宛然如畫,此景當時被人稱為濟南一大景觀,即“白雲雪霽”是“歷下八景”之一。
明朝最早走進珍珠泉大院的是時任山東都指揮使的平安。平安跟隨太祖朱元璋起兵,因作戰勇敢,深得朱元璋賞識,一路提升,官至濟寧衛指揮僉事。後來,平安任山東都指揮使,都指揮使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就職後,平安以珍珠泉大院為都指揮司衙署,並把白雲樓改為白雲亭。明人王象春在《齊音》一書中寫到:“將軍百戰血衣腥,醉舞龍泉漱晚汀。今日笙歌還此地,白雲樓改白雲亭”。就是為此而發的感慨。
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周有德出任山東巡撫。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周有德在明德王府舊址開始興建巡撫衙門。衡王是明憲宗朱見深的第五子,明成化年間被封為衡王,就藩青州,周有德修建巡撫衙署,自然想到轄區內破敗的衡王府。於是下令拆掉衡王府大殿,把所有能用的木材磚料,就連衡王故宮的名花異石也悉數遷至濟南。
巡撫衙署修建後,康熙、乾隆幾次南巡經過濟南,都以珍珠泉巡撫衙署做為行宮。康熙皇帝在六次南巡中,有三次來濟巡視。第二次是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陰曆正月十六日。這次康熙南巡路過濟南,遊覽了珍珠泉。在珍珠泉,他賦《觀珍珠泉》一詩,並題“作霖”二字賜山東巡撫錢珏。《觀珍珠泉》詩曰:
一弘清淺漾珠圓,細浪瀠洄小荇牽。
偶與諸臣閒倚檻,堪同漁藻入詩篇。
1948年9月16日,濟南戰役打響。24日,攻城戰鬥勝利結束,濟南宣告解放。1951年起,濟南園林部門首先疏浚珍珠泉院內的玉帶河,壘砌泉池,栽種花木,平整路徑,擴大珍珠泉池,整修了原撫衙大堂和現在海棠園內的兩座北廳房及其他平房等。1980年珍珠泉再次整修時,改建並加高了原來的大門,進一步疏浚了泉池、湖水和院內玉帶河,並把珍珠泉池擴大約1240平方米、水深約2米。同時把池周圍的鐵欄杆改為漢白玉石雕欄,池內蓄養紅、黑鯉魚;池南又新建探入池中的水榭,供人遊憩,池中央佇立起原山東省委副書記高啟雲題寫的泉名碑——珍珠泉三字。
現在的珍珠泉大院面貌煥然一新。海棠園、浮磯亭、明戲臺、清巡撫大堂等名勝古蹟修舊如故;唐槐、宋臘、宋海棠、桂香柳等古樹新木,洋溢著欣欣向榮的朝氣。院內泉水清澈,小橋流水,曲徑通幽,鳥語花香,清幽宜人。
珍珠泉的那些美景
初到珍珠泉旁,但見泉池作長方形,由雪花玉石欄杆圍繞。泉水明淨透徹,一串串晶瑩的水珠從泉池底部直往上湧,似珠如璣,冒出的水珠好像撕扯不斷的珍珠串鏈,扶搖直上。
一座完整的園林,怎能少了假山這類靈魂之景色。一橋、一亭、一池清泉、一座假山才是珍珠泉韻味之所在。泉水從老城的各個角落相挽,匯聚到玉帶河,輕撫過濯纓湖,問候了九曲橋,經九角泉池時方才褪去那沉寂不語的羞澀,洪流吶喊轟鳴般告別珍珠泉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