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大陸的中央地帶,印度洋板塊向亞歐板塊的距離碰撞產生了一個巨大的板塊隆起,這個地理奇蹟造就了世界的第三級。這塊被譽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孕育了無數萬古江河,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自然地理景觀與人文風貌。這塊神奇的土地被中華文明、印度文明、伊斯蘭文明團團包圍,雖然超然世外,卻依舊與周邊勢力有著密切而深遠的聯絡。究竟是什麼讓雪域高原最終歸屬中華文明的序列之中呢?
01 冰雪絕地
青藏高原北起崑崙之巔,南抵喜馬拉雅,東達橫斷山脈,西至帕米爾高原,是一片四面都有絕佳地理屏障的封閉地理區塊。這片面積寬廣達約250萬平方千米,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的高原之上,人們基本保持了相對穩定的高原農牧業形態(高原放牧與河谷農業並存)。這種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與經濟形態塑造了相對穩定且獨特的高原文化形態,從而使這一地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可以保持相對隔絕。
圖/高原上的牧業
02 地理與文化通道
然而,這種相對穩定的狀態是相對貧窮而落後的。當青藏高原上的人口增殖到一定水平後,僅僅依靠脆弱的高原生態環境與生產能力是難以承載的。因此,對外的生產資料與物產的交易就成為了維繫高原經濟社會的剛需。縱貫外部的地理環境,西部與北部的內陸亞洲因為崑崙山與帕米爾高原的絕對阻隔而難以聯絡,南方的印度文明雖然可以通過雅魯藏布江河谷互通有無,但純粹的熱帶文明與高寒地帶文明畢竟存在著如珠穆朗瑪峰般的差距。
反觀東北方與東方,青藏高原可以通過湟水谷地與甘南川北的草原地帶向中原文明尋求過渡式的經濟與文化交流。這種交流形勢既具有較為暢通的地理通道,又具有過渡性的緩衝地帶,從而使漢藏兩大民族從一開始就有相對良性的互動。
比如,藏族的先民羌人在早期曾經廣泛活躍在黃土高原之上,曾經參與了華夏民族早期的政治活動(大禹出於西羌),因而在語言上形成了聯絡密切的漢藏語系群體。由此可以看出,青藏高原與東方中原文明的交流優勢在早期歷史中就得到了展現。後來吐蕃王朝與唐王朝的相愛相殺,既是雙方在地緣戰略上的縱橫捭闔,也是青藏高原勢力對中原文明的欽慕與嚮往。
03 宗教的力量
公元9世紀,唐與吐蕃兩個曾經刀劍相加的對手紛紛走向了衰亡。強大的吐蕃王朝分崩離析後,整個雪域高原逐漸被佛光普照。從松贊干布時期開始傳入吐蕃的印度佛教在結合了青藏高原的本土宗教(笨教)後,逐漸在公元11世紀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藏傳密宗佛教。
圖/藏傳佛教
這種獨具特色的佛教形式不僅符合高原地區藏族民眾的生活狀態,更為後來藏區納入中央王朝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13世紀,橫掃天下的蒙古人發動了高原攻勢,本來相互對立的西藏各個教派紛紛向蒙古大汗尋求政治與宗教認同。在這些宗教大師,有一位名為八思巴的藏傳佛教高僧獲得了後來元世祖忽必烈的青睞。
蒙哥汗三年(1253年),忽必烈從受佛戒。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尊八思巴為國師,即大元帝師,使統天下佛教徒,將這位藏傳佛教的領袖推到了蒙古帝國佛教總管的高位上。這種大元政府與高原佛民的相互裨益,不僅提高了藏傳佛教的地位,更加進一步拉近了青藏高原與中央王朝的距離感,使得青藏高原的內屬意識更加明顯。
圖/八思巴與忽必烈
青藏高原雖然是被高山四面環繞的封閉環境,但是其與中原文明具有先天的溝通便利條件。在藏傳佛教與中原帝國的良性互動中,這種地緣文化交流優勢不斷加強,最終形成了高原與中華帝國不可割裂的文明紐帶。
參考文獻:1.內蒙古通史
2.中國全史百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