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
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佈,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並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禦體系。圖中的東閘門,是進出關城的主要通道。
沿著長長的遊步道前行,我們遠遠就望見雄壯的嘉峪關內城。
光化門為內城東門,面向東方,表示旭日東昇,瑞氣普照大地。明正德元年(1506年),由時任肅州兵備副憲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樓為三層三簷歇山頂式結構,高17米。樓閣第一層為磚木結構,二、三層是木結構榫卯咬合而成,雖經歷了近五百年的風風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災害,仍巍然屹立於關城之上。
登上城牆,我們可以一覽內城中的遊擊將軍府全貌。它也叫遊擊衙門,初建於明隆慶年間,後來成為明清兩代鎮守嘉峪關的遊擊將軍處理軍機政務的場所。在嘉峪關古代軍事史上,遊擊將軍府不僅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指揮中心,還是朝廷統治地方、檢查商旅使者往來、聯絡西域和中亞及各少數民族的樞紐機關。
遠處藍天白雲之下就是祁連山,而我們看到伸向遠方的“土牆”就是長城。
圖片中紅框所圈住的,就是嘉峪關著名的“定城磚”,它放置在嘉峪關西甕城門樓後簷臺上。這是一塊有故事的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了解,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嘉峪關關樓,坐落在嘉峪關西羅城城臺之上,是嘉峪關三座關樓中最西端的主樓,始建於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它的建成結束了關城在明洪武五年初築土城之後長達123年有城無樓的歷史。
長城第一墩,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它是明代萬里長城從西向東的第一座墩臺,是明代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墩臺矗立於討賴河邊近80米高的懸崖之上,北距關城7.5千米。
嘉峪關關城依山傍水,位於河西走廊中西結合部(中部偏西),比山海關早建九年,是現存長城上最大的關隘,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它地勢天成,攻防兼備,與附近的長城、城臺、城壕、烽燧等設施構成了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因而又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