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里處的永寧山下,是清朝帝王兩大陵寢之一,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泰陵是清朝人關以後第三代皇帝雍正的陵墓,也是清西陵中建築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
泰陵作為典型的清式宮殿式建築群,不但更注重以最完美的融山水環境、人文景觀為一體的中國“風水”相法為選址依據,形成山形河流作為“風水”中強調的靠山、案山、照山,龍脈和水口,建築與整體佈局也最為完整與巧妙,更加註重實用性;建築風格與規制更加精美豪華,使之更具有觀賞性。
由於雍正皇帝在西陵首建泰陵,從而產生了“昭穆相問的兆葬之制”。原由是因雍正皇帝首先在西陵建陵後,其子乾隆認為如自己也隨其父在西陵建陵,就會使已葬於清東陵的聖祖康熙、世祖順治帝受到冷落;如果在東陵建陵,同樣又會使其父雍正皇帝受到冷落。為解其難,乾隆皇帝定下了“父東子西,父西子東”的建陵規制,如父親葬東陵,則兒皇帝葬西陵,父葬西陵,則兒皇帝葬東陵,此稱之為“昭穆相間的兆葬之制”。也正是由於這種墓葬制度才形成了清東陵、清西陵現有的格局,造成了清東陵、清西陵兩大陵墓群與中國明朝以前歷代皇家陵寢建陵制度的根本不同之處。泰陵東面,雍正為其21個妃嬪建造了泰妃園寢。乾隆為其母孝聖憲皇太后修建了泰東陵。泰陵距易縣15公里,海拔382米,始建於1730年(雍正八年),佔地8.47公頃,內葬世宗雍正皇帝、孝敬憲皇后、敦肅皇貴妃。
整個陵寢分前後兩個部分,前部分是門、坊、碑、亭,後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宮殿。泰陵主體建築自最南端的火焰牌樓開始,過一座五孔石拱橋,便開始了西陵最長的神路2.5公里長的泰陵神路,沿神路往北至寶頂,依次排列著石牌坊、大紅門、具服殿、大碑樓、七孔橋、望柱、石像生、龍鳳門、三路三孔橋、諡號碑亭、神廚庫、東西朝房、東西班房、隆恩門、焚帛爐,東西配殿、隆恩殿、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和啞巴院、寶頂等建築。
人物爭議
即位之謎;從雍正年間時,對雍正繼位的談論便不絕於耳。雖然史學界對皇位合法性尚無定論,但流傳的把"十改於"的改詔之說是不成立的,因為現存於遼寧省檔案館的康熙遺詔是雍正登基後擬就並頒佈天下,並非康熙真跡,所以遺詔不能說明問題。主張篡位說的學者中,有的認為康熙去世過於突然,未來得及留下任何傳位遺詔,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謀搶佔了先機;有的認為康熙生前兩立兩廢太子,對立儲君一事勞心傷神,直到臨終前才屬意皇十四子為儲君。
按照正統繼位說學者觀點,如果沒有實在的證據證明其他皇子為康熙所屬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並且在詔書中一般都是加上個皇字的,比如傳位於皇四子,假如這樣”十“改為”於“是沒有根據的。
死因之謎;關於雍正之死,史書記載非常簡單,只是說,前一天,雍正在圓明園行宮病重,第二日下午病危,急召大臣,當晚即死掉了。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雍正的死亡,史料沒有記載。張廷玉的私人記錄,當時雍正七竅流血,令他“驚駭欲絕”。雍正暴卒,官書不記載其原因,這自然就引起人們的疑惑,再加上當時關於他為人的傳說和評論頗多,就更容易引起人們的猜疑,於是各種不得好死的說法就產生了。
病死;有一說認為雍正帝“是中風死去的”。
暗殺呂四娘刺殺;民間最為流行的說法是,當時有一位俠女叫呂四娘,她的父親和爺爺都因文字獄被雍正殺害。為報仇,呂四娘砍去雍正的頭。因此,在安葬雍正時,只好鑄造了一顆金頭。
宮女太監刺殺;’還有一種傳說,說雍正九年,宮女與太監吳守義、霍成在雍正睡熟時,用繩縊之,氣將絕,用太醫張某之藥而癒。
丹藥中毒;歷史學家們近年來對清宮檔案進行了大量研究,越來越多的史學工作者認為,雍正吃丹藥中毒致死的可能性極大。如金樑曾懷疑雍正帝是吃道家丹藥毒死的,楊啟樵在《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一書認為雍正帝是“服餌丹藥中毒而死的”。鑑於雍正帝親近道士,誤食丹藥中毒是很有可能的。
吞噬春藥;北韓史料有一條說法,“雍正晚年貪圖女色,病入膏肓,自腰以下不能運用者久矣。”北韓使者在給本國國王的報告中沒有必要去故意捏造、肆意攻擊雍正,這條史料當可作為雍正晚年身體虧損的一條輔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