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昭通。
位於雲南省東北部,地處雲貴川三省結合部的烏蒙山區腹地,金沙江下游沿岸。
昭通曆史上是雲南省通向四川、貴州兩省的重要門戶,是中原文化進入雲南的重要通道。
這裡也是雲南文化三大發源地之一,為中國著名的“南絲綢之路”的要衝,素有“鎖鑰南滇,咽喉西蜀”之稱。
在這裡,還有不少美好的古村落,一起來看看最美的5處,你去過幾處?
1 灣子苗寨灣子苗寨位於威信縣水田鄉,被認為是雲南30個最具魅力村寨之一。灣子苗寨最主要是自然景觀,苗族風情和紅色革命遺址值得參觀遊覽。
灣子苗寨,全村都是苗族人家。村裡最出名的,是一大一小倆棵紫薇樹,小的三百多年,大的一千多年,房屋佈局依“馬蹄形”地勢而建,中軸線上四棵500多年樹齡的川南紫薇樹形成一條直線分立寨前、寨中、寨後,當地村民喻為祖母、父親、母親和子樹,十分神奇,是當地苗族村民的圖騰。紫薇樹的根部有一泉眼,一年四季,不滿不溢。經常有人來祈福讀書升學,消災解難,據說非常靈驗。
目前,寨子裡27戶苗族人家全部為陶姓居民。寨子古老的自然景觀以及傳統節日、語言文字、服飾等民俗風情得以完善儲存。苗寨三面依山,最左邊是一面有著400多年曆史的“人”字形古牆,古牆全部用形狀不一的大石堆砌而成,沒有任何水泥砂漿,卻能保持幾百年依然堅固。牆下有一個暗道,是古代苗民為防土匪而建造的。
寨內建築風格獨特,長長的一串民居是古苗寨的老祖房,稱之為“古城堡式的建築”,寨內還儲存一條通向寨外的暗道,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寨內至今還保留著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文化,傳統“子門檻”苗族風俗、“花山節”傳統節日、絢麗的苗族蠟染服飾、苗族蘆笙歌舞和鼓舞、精緻的手工工藝製作等民族文化保留得較為完整,獨具特色。每當遇上花杆節、打餈粑等苗族重大節日,全國各地的遊客就會湧到古寨,一起吹蘆笙、唱情歌,這時,熱情好客的當地苗族居民定會敬上三杯酒,分別是“攔門酒”、“祝福酒”和“留客酒”等。
村落位於昭通城南10公里,昭陽區境內永豐鎮境內。這裡以民國時期雲南省主席龍雲祭祖修建的家祠聞名。始建於1930年,竣工於1942年,城牆內佔地26畝,主體包括祠堂和宅院兩大建築群,並有門樓、糧倉、月牙池、花園、碉樓、網球場、城牆、護城河等附屬設施。
龍雲主政雲南後為便於祭奠其母,1930年動工興建祠堂,1942年才完全竣工。家祠用城牆包圍,佔地26畝。大門、側門為法式風格。正殿前面的觀禮臺及照壁下的柱礎護欄均為大理石鑲嵌。觀禮臺前各置銅亭一個,臺下正中,鑲嵌一塊長約1.3米,寬約0.9米的大理石刻,上雕刻有九龍戲珠圖案。車道右面為小院。小院為宅院,外觀為典型的中國四合院,歇山頂,青瓦,門窗佈局錯落有致。小院南北角各建有一個碉樓。
龍氏家祠是典型的近代家祠,儲存較為完整,是研究近代宗法制度,祠堂建築和雲南民風民俗的重要實物例證。在建築設計和營造上,傳承了清代官式建築藝術,同時體現了民國建築的特點,整體佈局規整,平面嚴格對稱,功能齊全,引入了歐式大門、壁爐等建築元素、融合了江南傳統建築風格,形成中西合璧兼具傳統建築和地方特色的建築風格,其建築藝術代表了當時西南地區的最高水平。
鳳翥,位於鎮雄縣羅坎鎮。村的名字就特別優美,意思為鳳凰騰飛之地。因村落境內地形地貌狀如鳳凰騰飛而得名。
全村桔林密佈,白牆青瓦,風景優美,生態環境良好,三聖巖前兩合江,鳳凰飛來歇中央的獨特的地形地貌頗為壯觀。
4 後房村威信縣雙河鄉後房村,屬於苗族村寨,民族風情濃郁,自然景觀奇特,有著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石群,素有“小石林”之稱。
後房村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濃郁、生態保護良好、自然景觀美麗,走進後房村,映入眼簾的是如詩如畫的美麗風景,美得讓人窒息,更超乎自已的想象。
5 大山包村雲南省昭通市西北部,昭陽區大山包鎮大山包村,這裡有彩色的草海、起伏的山巒、清澈明靜的跳墩河、大海子和雄奇險峻的雞公山大峽谷,極富特色的民俗民風……這裡是旅遊及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這裡的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年9月底開始,這裡就會陸陸續續有黑頸鶴飛來過冬,直到第二年三月份才離開,當地流傳一句諺語“來不過九月九,去不過三月三”,也說明了當地人民對黑頸鶴的愛護。它們的到來,給大山包帶來了很多生機,也吸引了很多鳥類愛好者不遠千里前來觀賞。
而古老的大山包村那裡,依然是一座座土胚牆,稻草鋪設屋頂的房子,是大山包裡唯一的自然村。土胚牆上的裂縫,屋頂上雜草叢生,帶著滄桑久遠的歷史時光痕跡,特別古樸而且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