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牛家坡,這是個自然村落,處在半山坡,僅有不足十戶人家,且多數人家大門緊鎖,顯然已經搬遷到城裡去了。聽83歲的老人講,平日裡村中只餘六七人,多為上了年紀的老人。問及千佛洞。老人講,去哪裡幹啥,裡面啥也沒有了,沒看頭,不如去市裡玩;遠倒是不遠,就在村後,上去最少得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時間,順著溝槽,一直往後走,走到山崖下,再沿著山路上到半山崖就是。順著老人指示的方向,我們從村後通向花椒地的土路走入山裡,下到溝槽。槽間有細細的澗流,其聲叮叮如鳥鳴,其形蜿蜒,隨勢就曲。然而溝槽間盡被草莽所披,放眼望去,枯黃一片,直抵後山,不辨道路,亦不知深淺軟濡。勉強前行數步,卒不知所向何處。於是穿草而行,折向山坡之上。望山而嘆,視澗而興;有所向往,亦有所得。

按照老人所說,我們到了香塬村,據說這裡上千佛洞會近一點。村裡人又給我們指了遠處山坡上的幾戶人家,說車子可以開到那裡,然後再問具體的路途。車子可以到達的地方也屬於香塬村,名叫對家溝,僅有四戶人家。62歲的吳有德老漢說話有點難懂,給我們講了上洞的路。也許是心裡太著急了,在他所說的圓形花椒地裡,我們左衝右突,找不見正路,於是順著花椒地裡的腳印折向了北面山坡。吳老漢講,洞就在半山崖上,很多人都是順著路下到溝底了,一定不能下溝底,到溝底就尋不見了。這話成了後面路上的金科玉律。無奈我們雖然心嚮往之,然而從花椒地開始就走反了方向了,順著山路一直走,翻過了兩道山樑,岔路越來越多,心底下也越來越懷疑。上躥下跳,上的上樑,又下到溝底,上看下看,終無所獲。於是,二人分道,一人緣河槽尋找;一人登上山樑繞回村子再詢嚮導。

吳老漢顯得很詫異,“嗯?。。。。。。怎麼能往那邊去,那跑得太遠了。花椒地啊,圓圓的那個花椒地下去就是了。”“哪裡沒路啊?”“有,有,就是人走的小道,從那裡下去,半道上向北一拐,就看見了,別下到溝底,很多人都下溝底了。”吳老漢不放心,然後把我送到崖畔,看著我走到花椒地,遠遠地指引著我下去的路口。對,他說的沒錯,花椒地往下。但是那裡真的看不見路口,因為開花椒地,把原來的山路壓了,剩下的小路常年無人走,又被草莽封死,如果不是很熟悉,真難發現小路。吳老漢說,其實裡面啥也沒啥了,但這麼大老遠跑來了,總得讓看上一眼吧。

第一窟,窟壁有五排佛龕,兩側每排約有佛像三十座,正面每排約有十六座。上面四排為泥塑佛像,現已無存,僅殘餘泥壁遺蹟,並有些許顏色。最下一排,為石刻佛像,所有佛像頭顱均被破壞,然佛身俱在,且衣飾顏色鮮明,坐臥姿勢宛然,有疊手,有展卷,有站立,有仰臥,形態不一,略可想見其面貌神態,窺其神姿。左壁前端有刻石一通,題七佛閣記,言說七佛洞鑿窟過程,可惜碑體磨損嚴重,字跡漫漶不清,難以卒讀。但從落款可知,此窟成於宋崇寧元年(1102年)。洞中有一方臺,為大佛基座。洞門兩側後壁亦有佛像,均殘。然其中有一像,較他像為大,異。

第二窟,僅餘刻石兩塊,分列兩壁。右壁為唐貞觀八年(634年)刻,有興建興隆寺的緣由,捐贈人,工匠等內容。其刻石最上端為一坐像;下有龍鳳碑頭,其龍身形飄逸,龍頭正對中央,口銜火球;碑文下有欄格,刻左右兩隻行獅、中間一頭大象圖案,均極為生動。左壁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重修刻石。碑文清晰可讀,言說釋教之興及興隆寺之始末,並說明重修的過程。觀文可知,重修是僧真無相德山所主導。

第三窟,徒然四壁。有墨書“宣和四年”字跡。

第四窟,準確地說不能算佛窟,只能算是佛龕一座,並僅有三窟洞口大小。

窟內其餘字跡多有行者造訪、題詩及捐贈人等,但從上述窟內的刻石文字可知,此窟為唐貞觀八年建立的興隆寺之一部,尉遲敬德曾做監工,宋崇寧、宣和已基本成型,明弘治僧真無相德山重修。

返回到吳有德老漢家中後,與他做詳談,又了解到了不少情況。吳老漢今年62歲,他1963年第一次到洞裡,當時窟裡佛像基本完整,文采燦然。一二三窟分別有佛像兩座,四窟有一,故名七佛洞。結合刻石,可判定,七佛洞在初建寺時即是佛像七座,所以宋崇寧刻石才會題為“七佛閣記”。為什麼是七佛?還有待查考。吳老漢又言,其時,溝底有興隆寺之正殿和戲臺,雖均已傾圮,但架構形制尚完整;正殿在石窟正下方,戲臺則隔溝而對。佛窟內佛像的毀壞,主要是在文革期間,受破除迷信觀念的影響,而招致受損。搗毀佛像,扔入溝底。而現今溝底,無論佛像,還是興隆寺正殿戲臺遺蹟,均蕩然無存。田地下方後,市裡文化館的人員曾在此地駐紮三天,找尋興建興隆寺碑誌,欲恢復舊觀,然吳老漢63年所見的大青石碑終沒有現身,遂使七佛洞破敗至此。

吳老漢講,據老輩人傳言,七佛洞的工程計算不是拿銀兩,而是食鹽,這項工程總共耗費了三石六鬥鹽,某位石匠窮其一生,做了這一件事情,最後把自己的像刻在石窟裡,就是洞門後面的那尊大石像。如果參拜者虔誠敬佛,想知道自己的未來,就得按照一定的數法,去找到對應的那一尊小神像,再根據他的姿態,做出預斷,有種地、有當官、有讀書、有經商。這同牛家坡老人的說法是一致的,屬於老百姓的處世哲學。此外,每個窟都有木門,至今窟口石壁上還有圓形坑洞,為木門門軸的安放之所。至於為什麼被損壞的佛像頭部中央均有一個鑿出的小洞,老漢說這就是古代工匠的神巧之工,如何做到的,不得而知。

想來當初興隆寺也是恢弘壯麗,七佛閣懸于山壁,洞壁外白灰塗飾(現仍有遺蹟),七佛洞幾個燦然大字題於其上,暮鼓晨鐘之下,亦是相當的莊嚴神聖。奈何,時移世易,現在竟至破落如此。於是想到像七佛洞這樣的遺存,在全國各地山中不知還有多少,只剩片瓦也好,蕩然無存也罷,都已無人問津。這些文化遺蹟都是隨著人類活動中心的轉移而漸漸冷落消亡。這也如吳老漢說的,對家溝60年代還有百十口人,現在只有不足五十口人;並且聽老人傳說,興隆寺曾經有佛會,很多其他村落的人都會趕來,拜佛,看戲,所以,在不遠的老年間,這裡可是這十里八鄉百姓聚集祈福、聽戲集會的處所。

一個是東彭村,其祠堂和關帝廟戲臺儲存較好。尤其是關帝廟戲臺形制比較奇特,有一種高峻長大之勢,類似今天的大長腿美女。關帝廟正殿破損嚴重。村中亦還有古院落多處,均較完整。村人介紹,韓城有“南胡北黨東丁西楊”的說法,南胡即指此東彭胡族,是這一帶的大戶,村史很長,人脈很盛。祠堂旁原有“德秀書院”,培養過很多人才,近年來也有很多人回來尋訪。然書院已被拆除並新建平房院落,不復舊觀。據說,書院門前有一塔一池,謂筆硯。今塔已無存,池猶在,頗具古意。

興隆寺七佛洞石窟,據洞壁所刻唐、宋、明碑記及題記題刻,寺建於唐貞觀八年(634

年),宋崇寧元年(1102年)、宣和四年(1122年)、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均進行過重修。寺東向,自南向北鑿石洞五孔,自南1、2、3號洞緊靠,與4、5號洞相距稍遠。

第一窟石佛及石碑

1號洞高3.60米,寬2.50米,深4.60米。

洞壁刻有石碑四通,其中洞南壁有宋崇寧《七佛閣記》碑一通,題記“時崇寧元年歲次壬午八月十四日”。洞壁四周石雕小佛像74尊和臥佛1尊,泥塑小佛像約500尊,已被毀或殘缺,唯臥佛與門洞佛像完好。

第二窟碑文及壁畫

2號洞高3.20米,寬2.50米,深3.90米。第二窟整體應為彩繪,共有石碑兩通,分別位於左右主牆體上,洞口右側牆壁外石刻“折桂洞”。窟裡疑似煙熏火燎,疑似曾有人員長期在里居住生活。

洞南壁雕刻有一碑記,通高210釐米,寬80釐米。碑首浮雕一佛和二龍戲珠, 碑座雕牡丹、荷花。碑文為明弘治十三年季春《重修興隆寺七佛洞妝塑聖像碑記》,碑文記“乃唐貞觀之時勑剏也其窣覩賻乃尉遲敬德親以監造”。署名知縣郭鬆,縣丞杜章,主簿劉瑛。

第二窟碑文及壁畫

洞北壁雕刻有一碑記,通高209釐米,寬81釐米,碑首中雕坐以蓮花須彌座佛一尊,並邊飾龍鳳呈祥,碑座浮雕以獅、象、虎。

主碑文記“貞觀八年四月初八日”“聖旨說與大監羅昂監修”“敕賜大興隆寺七佛洞右那和尚頌”“聖旨說與巡捕官員不許在寺攪擾”等。

副碑文記“小曲頭寶俊薛同 薛(儉) 薛(牡) 薛(鋒)薛企男薛才薛倉薛燈二尊 薛志通 薛迪 薛宙一尊 薛()薛() 薛廉”等。

3號洞高3.20米,寬2.50米,深4.20米。第三窟整體為空牆壁,洞口右側牆壁有石刻“登雲洞”,共有方形孔8個。左、右側牆壁方孔各一個,邊長為16釐米,正面牆壁左右各有長方形孔兩個,長32-35釐米,高16釐米,門內牆兩側內各有長方形孔一個,長20釐米,高16釐米,正面牆壁右頂部和右側牆壁後頂部有一深槽,深6-8釐米,高16釐米,總長500釐米,地面為瓦礫。右側、正面牆體中間均有裂縫。

4號洞高1.58米,寬1.20米,深1.74米。第四窟整體為空牆壁,左側牆壁靠一正方形自然花紋石板,兩側花紋相似,不規則,石板兩側花紋類似現代的雞蛋盤面,邊長約60釐米,厚度約8釐米。窟頂有裂縫。

洞窟外諸多圓孔、石臺,疑似當年此洞窟外搭設有出簷房子,有門柱通道。

洞窟外刻有“宣和四年“”楊記”字樣。

5 號洞未能考查。

另有石洞兩窟疑似倒塌,位於現第一窟南側,應為地震或自然倒塌。

民間傳說位於牛家坡西溝內約2.5公里七佛洞山崖上。共七個石窟,其中六窟洞口朝東,北側一窟洞口朝南(因年久失修,南側兩窟已倒塌,被山頂下落土石淹埋)。窟內分別為:500羅漢洞,羅漢造型別異,似僧非僧,似佛非佛,有文有武,有老有少。現代人稱“平民羅漢”,有遊士、農夫、學者、官宦、小販、樵夫、貧民、乞丐,甚至有將軍、皇帝等。石碑數個,鑲嵌於牆體上。壁畫數幅,圍繞窟壁四周。等等。洞窟五大兩小,大如民間窯洞,小如家中小窯。洞窟裡均為四方形。洞窟外均加蓋有出簷房。

據傳為春秋或唐初修建,皇家寺院,趙氏孤兒趙武下旨修建或薛仁貴下旨由尉遲敬德監造。興隆寺應包括西至禹山頂的“娘娘廟”等諸廟宇,南至關圪澇的“關帝廟”,東至趙家坡的“關帝廟”,北至香塬的“三關廟”。以及在附近地域修建的諸多寺廟應為統一整體,總稱為興隆寺。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東北雪鄉入冬一個月,才開門迎新客,就吸引了大量南方人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