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曾幾何時,在石首東南邊陲,有一座美麗繁榮的小鎮——焦山河,號稱"石首江南三大名鎮"(調關、焦山河、藕池)之一。
焦山河地處湘鄂交界處,坐落在調絃河西岸,距石首城區18.2公里,南達湖南省華容縣城,水陸里程15公里。據《湖北通志》載,焦山河原系桃花山西端的一個小山嘴,名"冷廟嘴",後因有焦姓居此,改名焦山。晉太康年間,杜預定江南,自焦山起開河,與湖南華容縣境內相通,注入洞庭,以便漕運,因焦山是運河起點,故稱"焦山河"。由於水路暢通,人們在此興店經商,逐漸形成鄉街,則沿用河名為集市街道之名。
清末民國時期,南北船隻魚貫而入焦山河內,客商雲集,市場繁榮,故又稱"招商河"。舊時的焦山河乃江南水鄉,村與村之間來往多走水路,出行的主要工具是木船。焦山河老街之下,皆為湖泊,水草密茂,魚翔淺底。而外河焦山河河道又是北上漢口、南下長沙的水路,是南縣、華容、岳陽商賈走販南上北下的主要通道,整天都是一片百舸爭流的繁忙景象。
也許是市井繁華之譽,抑或是地處偏僻之故,"外國焦山河"之說在這裡廣為流傳。
相傳明朝兵部尚書劉大夏為官清正,得罪了奸臣劉瑾。劉瑾經常在皇帝面前進讒言,加上劉大夏多次頂撞皇帝,皇帝一氣之下降旨將其發配邊關充軍。眾大臣紛紛"討保",皇帝不準,並問應該把劉大夏發配何處。有暗中同情劉大夏的大臣提議說:"皇上,依臣之見,發配到外國焦山河為好。"皇上問:"外國焦山河怎麼走?"答:"走湖廣,漂王海,過東洋,再到外國焦山河。"原來,石首有東洋街、王海垸等地名,可皇帝卻不知情,還以為要漂洋過海呢!又問:"外國焦山河苦不苦?"答:"外國焦山河,蚊子大如蛾,地荒人稀少,豺狼虎豹多。"皇帝說:"那就把他發配到外國焦山河去吧!"自此,"外國焦山河"之說一直流傳至今。由於地處石首東南部與湖南華容水陸銜接之要衝,地理條件優越,焦山河曾是民主革命時期進行革命活動的重要據點。1928年2月,賀龍和周逸群來此開闢湘鄂西根據地,召開了歷史性的"焦山河聯絡會議"。1930年,周逸群、賀龍、段德昌、許光達、柳直荀等領導紅六軍和紅二軍團曾先後駐此。1930年10月,攻打華容縣城即在此整軍開拔。同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洪湖軍校(後更名"湘鄂西赤色軍政幹部學校")亦由監利遷此。1932年,國民黨反動派對蘇區"圍剿",曾一天在焦山河殺害革命者40多人。抗日戰爭時期,鎮上長期設有新四軍地下交通站。李人林南下開闢桃花山和洞庭湖抗日根據地,亦曾駐此。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區、鄉、社等基層政權先後設此,曾一度為區轄鎮、縣轄鎮、市轄鄉,是石首東南邊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焦山河古鎮因水運而興,也因水運而落。1958年,調絃口堵口建閘,焦山河日漸枯竭,水路運營從此不再興盛。90年代,焦山河老街還是青石板街道,木質樓屋林立,有天井,有四合院,青磚黑色小瓦,很有點鳳凰古城的味道。而今,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仿"明清一條街",那一塊塊歷史斑駁的青石板的街石,一座座鱗次櫛比的古黑瓦房成了人們心中永恆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