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這裡是個風吹草地現牛羊的美麗地方,畜牧為天下饒,被譽為最美麗的高原;當年成吉思汗至此,見水草豐美、景色宜人而讚歎:將忘之國可以寨之,太平之國可以營之。這裡位於秦長城與明長城之間,這裡位於漢代蕭關地帶;歷史上尤其是北宋於西夏時期曾為兵家必爭之地,農耕文明與遊牧文化在此交融;兩漢以來是關中與北方的軍事、經濟、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她的特別之處在於,她大概是中國唯一實行一縣兩城而擁有兩個縣城的縣了。
海原縣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南部中衛市,這裡東接固原市原州區,南連西吉縣,西與甘肅靖遠縣、會寧縣為鄰,北瀕中衛市沙坡頭區、同心縣。海原縣原名海城縣,後因與奉天省(今遼寧省)海城縣同名改現名,據《中國地名辭源》記載,因境內有海都原而得名;另一說,因海喇都原簡化改現名。海喇都是蒙古語對天都山的稱呼;蒙古語意為邊哨地,又有前哨、前鋒、哨位、黑色的地方、花斑的地方等釋義。
下轄5個鎮、12個鄉:海城鎮、三河鎮、李旺鎮、西安鎮、七營鎮,史店鄉、樹臺鄉、關橋鄉、高崖鄉、鄭旗鄉、賈塘鄉、曹窪鄉、九彩鄉、李俊鄉、紅羊鄉、關莊鄉、甘城鄉;其中三河鎮有海興開發區託管。總面積6463平方公里,人口47萬;縣政府駐三河鎮,因境內有清水河、莧麻河、中河流經而得名,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海原縣實行一縣兩城,縣政府實際仍駐海城鎮)。
春秋戰國時期為戎人遊牧區。秦朝屬北地郡。兩漢屬安定郡。曹魏屬原州。隋朝屬平涼郡。唐朝復屬原州,神龍三年(705)置蕭關縣後,分屬蕭關縣和會寧縣。五代時受吐蕃、党項部族控制。北宋鹹平五年(1002年)屬党項族。寶元元年(1038)屬西夏,置南牟會城,後稱南牟會新城。元符二年(1099)置西安州。靖康元年(1126)西夏更名為南威州【安州】。元朝稱為海喇都原,置海喇都堡。明朝海喇都堡又稱海城,屬固原州。清初屬平涼府,順治三年(1646)屬平涼府鹽茶同知;乾隆十二年(1747年)為海喇都堡為鹽茶廳城。同治十三年(1874)裁鹽茶廳設海城縣。
民國三年(1914)更名海原縣,屬甘肅省平涼專區。民國二十二年(1933)設海都鎮;二十四年(1935)改為萬梅鄉。民國二十五年(1936)海原縣東北部與同心縣的區域性組建中國第一個縣級民族自治政府豫海回族自治縣。民國31年(1942)甘肅省增設西吉縣,海原縣舊營鄉、武塬鄉、大寨鄉及新營鎮、西安鎮部分隨屬。民國三十三年(1944)楊郎鎮屬固原縣;固原縣李俊鄉劃入。民國三十五年(1946)大營地地區屬通渭縣。1949年8月屬甘肅省定西專區。
1950年03月李俊區增置楊堡、紅圈、羅川、上川4鄉;同年6月屬平涼專區。1952年8月增置鄭旗、紅羊2個區;次年4月增置關橋、曹窪2個區;撤銷八斗、馬灣2個鄉,新置武塬、後堡2鄉;同年9月靖遠縣鹽池鄉劃入。1953年12月屬西海固回族自治區。1955年12月歸固原回族自治州,同年增置徐套區。1956年組建城關鄉。1958年1月城關鄉改為城關鎮,同年10月劃入寧夏回族自治區;先後屬固原地區、固原專區、固原地區。2001年設立地級固原市,隨屬。2003年12月海原縣劃入地級中衛市。
1981年5月,增置九彩公社。1984年6月,撤銷楊坊鄉,增置史店鄉、雙河鄉、羅山鄉。1985年12月設高臺鄉、曹窪鄉;城關鄉改為海城鎮。2008年將海原縣興仁鎮、蒿川鄉劃入中衛市沙坡頭區,徐套鄉劃入中寧縣,興隆鄉劃入同心縣;同年2月固原市原州區黑城鎮、七營鎮、甘城鄉劃入;同年6月縣政府駐地獲批遷至黑城鎮,並更名為三河鎮。2009年06月實行一縣兩城。
海原縣位於黃土高原西北部黃河中游。境內丘陵溝壑縱橫,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有南華山、西華山、月亮山等六盤山餘脈,南華山主峰馬萬山海拔2955米,是寧夏第二高峰;有清水河、麻春河、莧麻河、中河等河流,石峽口水庫是寧夏南部最大中型水庫。她處於寧夏中部乾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明顯;年均氣溫7℃,年均降水286毫米,素有十年九旱之稱,寧夏最乾旱的縣之一。 有小麥、糜子、馬鈴薯、胡麻為主。特產二毛裘皮、壓砂瓜;其中壓砂瓜已有100多年的種植歷史;有石膏、白雲岩、金、硫鐵、池鹽等礦產,其中石膏佔絕對優勢,儲量達二十四億噸。
這裡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也有象徵逆境後生命向上的震柳精神,境內人文歷史和自然風光相融,有菜園遺址、鳳凰城址、李元昊避暑行宮、西安州城等古蹟;有南華山、靈光寺、老爺寺、鹽池湖、九彩坪等旅遊景點。天都山原名西華山,宋朝與南華山合稱天都山,位於西安鎮(西安州古城)西15裡;石窟位於天都山東麓腰部;因民間傳說在山中發現過金牛,故名金牛寺;當地人又因石窟中有神佛塑像亦稱之為老爺寺;另外有榮光寺之稱。現有祖師洞、玉皇洞、三宮殿、土地洞、法王閣、觀音洞等6窟,西夏時期李元昊曾與妃沒移氏相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