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成都寬窄巷子今天週末好多人觀賞寬窄巷子瞻仰文化的魅力”寬窄巷子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長順街附近,由寬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組成,全為青黛磚瓦的仿古四合院落,這裡也是成都遺留下來的較成規模的清朝古街道,與大慈寺、文殊院一起並稱為成都三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街區。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準葛爾之亂後,選留千餘兵丁駐守成都,在當年少城基礎上修築了滿城。民國初年,當時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將“衚衕”改為“巷子” 。二十世紀80年代,寬窄巷子列入《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3年,寬窄巷子街區正式出現在世人的詞典中。
寬窄巷子是國家AA級旅遊景區,先後獲2009年“中國特色商業步行街”、四川省歷史文化名街、2011年成都新十景、四川十大最美街道 等稱號。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在平定了準葛爾之亂後,選留千餘兵丁駐守成都,在當年少城基礎上修築了滿城。清朝居住在滿城的只有滿蒙八旗,滿清沒落之後,滿城不再是禁區,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機在滿城附近開起了典當鋪,大量收購旗人家產。形成了旗人後裔、達官貴人,販夫走卒同住滿城的獨特格局。此間的寬巷子名叫興仁衚衕,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衚衕明德衚衕。
辛亥革命以後,清朝總督趙爾豐隨後交出政權,拆除了少城的城牆,一些達官貴人來此闢公館、民宅,于右任,田頌堯、李家鈺、楊森,劉文輝等先後定居在這裡,蔣介石也曾經來過,使得這些古老的建築得以儲存下來。民國初年,當時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將“衚衕”改為“巷子”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一次城市勘測一中,傳說當時的工作人員在度量之後,便隨手將寬一點的巷子標註為“寬巷子”,窄一點的那條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條就是“井巷子”。
新中國成立後,將房子分配給了附近的國營單位用來安置職工,文革時期又對房屋進行了重新分配。
20世紀80年代,寬窄巷子被列入 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2003年,成都市寬窄巷子歷史文化片區主體改造工程確立,在保護老成都真建築的基礎上,形成以旅遊休閒為主、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濃郁巴蜀文化氛圍的複合型文化商業街,並最終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廳”內涵的“天府少城”,寬窄巷子街區正式出現在世人的詞典中。
2005年,寬窄街區重建工作啟動。
2008年6月14日(第三個中國文化遺產日),寬窄巷子作為震後成都旅遊恢復的標誌性事件向公眾開放。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在平定了準葛爾之亂後, 選留千餘兵丁駐守成都,修築少城。現在的寬窄巷子便是當年少城的遺留部分。寬窄巷子原有70多座院落、300多間房間。現在老城牆、金水河等已經消失。寬窄巷子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條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組成,是成都市三大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築格局的最後遺存,也是北方衚衕文化和建築風格在南方的“孤本”。這條清代街區記錄了老成都的滄桑歷史,其建築風格兼具川西民居與北方四合院的特點。寬窄巷子面積為479畝,核心保護區108畝。改造後的寬窄巷子整體空間風貌較為完整,延續了 清代川西民居風格,街道在形制上屬於北方衚衕街巷,其主要特色為;“魚脊骨”形的道路格局。這種格局形式便於街道居民自發式能管理,奠定了安靜、悠閒的生活基調。
寬窄巷子由營房宿舍慢慢與川西民居融合為一,民居內苛具有川西風格的庭院形態也基本保留,建築構件如窗扇、雀替垂花柱等從細節上再現了老成都的生活韻味。 [4]
寬窄巷子的街道空間尺度由兩旁的建築和院牆所界定,街巷寬度內寬巷子7米左右,窄巷子5米左右,而沿街建築為1~2層,高度也在5~8米,這樣形成的街道斷面高寬比約為1:
立面寬窄巷子的沿街傳統特色立面儲存基本完好,其中以院門的形式最為豐富。每家每戶的大門呈現出不同風格、不同材料、不同朝向、不同尺度,有屋宇式、石庫門等。加上黑灰牆與小青瓦做的窗花,整個街道的主調呈現出清代的特徵。建築作為空間的表皮,是空間歷史感的外部表象,通過這些實體介面的強化,讓歷史街區重塑出空間的時間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