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舟山市位於浙江省東北部,是中國第一個以群島建制的地級市,包括1390個島嶼,海岸線270公里,人口110萬。總面積2.22萬平方千米,其中海域面積2.08萬平方千米,

舟山群島相當於中國海島總數的20%,其中舟山島最大,為中國第四大島。普陀山,觀世音教化眾生的道場,是舟山群島1390個島嶼中的一個小島,形似蒼龍臥海,與舟山群島的沈家門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國”、“南海聖境”之稱。

普陀山地形呈菱形狀,南北長8.6千米,東西寬約3.5千米,岸線長30千米。中部佛頂山天燈臺最高,海拔291.2米,向四面延伸,西為茶山,北為伏龍山,東為青鼓壘山,東南為錦屏山、蓮臺山、白華山,西南為梅岑山,主峰均在100至200米間,連綿起伏。

普陀山九大景區:佛頂山景區(慧濟寺)、梵音洞景區、法雨寺景區、西天景區、普濟寺景區、紫竹林景區、南天門景區、洛迦山景區、寶陀講寺景區。山上一共有32座寺廟。

南天門景區:短姑道頭、短姑聖蹟、海岸牌坊、南天門、龍眼泉;

西天景區:芥瓶庵、觀音古洞、二龜聽法石、磐陀石、說法臺、靈石禪院、梅福庵、靈佑洞、圓通庵、銅殿、一葉扁舟石、西天門、心字石、千年古樟;

紫竹林景區:南海觀音立像、西方淨苑、觀音跳、紫竹林禪院、不肯去觀音院、潮音洞;

法雨寺景區:法雨寺(裡面九龍寶殿的九龍藻井)、楊枝庵(觀音殿後面的楊枝觀音碑)、千步沙、望海亭、大乘庵;

普濟寺景區:普濟寺、海印池、多寶塔、天華百子堂、百步沙、獅子尾巴、師石、仙人井、朝陽洞、觀日閣;

佛頂山景區:瞻佛亭、慧濟寺、刀劈石、香雲路、雲扶石、海天佛國崖、香雲亭;

梵音洞景區:祥慧庵、善財洞、梵音洞庵、梵音洞、瞻聖閣;

寶陀講寺景區:古佛洞、天竺水庫、寶陀講寺、普門千佛寶塔、佛頂山索道。

普陀山三寺: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

普陀山三寶:多寶塔、楊枝觀音碑、九龍藻井。

普陀山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龜聽法石。

普陀山三洞:潮音洞(紫竹林)、朝陽洞(百步沙)、梵音洞。

普濟禪寺(普陀山三寺之一)

普濟寺景區為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之中樞,主要景點由普濟禪寺、海印池、多寶塔、法華洞、百步沙、朝陽洞等組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和諧。

普濟寺上空全景

普濟寺,俗稱前寺,位於普陀山白華頂的靈鷲峰南麓,創建於後梁貞明二年(916年),為普陀山山中供奉觀音的主剎。後屢興屢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南巡時下詔重建寺廟,後又賜題額“普濟群靈”。每次當地有佛教活動都會在此舉辦,人氣也是最旺的,歷任普陀山方丈大和尚均住於此。另外農曆的2月19,6月19,9月19為廟會。

普濟寺前有一個廣約15畝的蓮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建於明代。池水為山泉所積,清瑩如玉,池中荷葉田田,蓮花亭亭,景色迷人。“蓮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海印”,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亦然,能印現一切之法。池上築橋三座。

多寶塔(普陀三寶之一)

多寶塔也稱太子塔,在普濟寺東南,海印池附近,多寶塔取《法華經》“多寶佛塔”之義而定名,始建於元朝,距今差不多快九百年,是普陀山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元代石塔,非常珍貴。

寶佛塔為五層方塔,高18米,雙層塔座,三層塔身,有臺無簷,全由太湖石砌成。

上三層四面均鑿龕雕佛,造型別致,氣韻古雅。

尤其是第三層四周的觀音三十二應身小像,神態溫和凝重,給人以親切端莊之感,其獨特的寶篋印式造型為全國罕見。

佛像的背景為十八羅漢,每個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每層石臺置石欄,石欄柱端刻有守護天神、獅子蓮花等圖案。

石塔底層基座平臺較寬,頂層四角飾有蕉葉山花,四周欄下雕有四個龍頭,張口作吐水狀,雨天水從龍口流溢,如龍垂涎。

朝陽洞(三洞之一)

朝陽洞在普陀山幾寶嶺的盡頭、延伸於海中的山崖上,為什麼叫它“朝陽洞”呢?那是因為旭日東昇,先倒映這個洞。朝陽洞外巨石參差,洞口直面東海,左右挽百步沙與千步沙。在普陀山觀日出,以朝陽洞為最,故有“朝陽湧日”之說。

朝陽洞還是聽潮音的好去處。此處原有朝陽庵,後來朝陽庵毀於戰火,1992年在原址修建了觀日閣。

百步沙

百步沙位於寶塔東約百多米處海邊,南北長600多米,東西寬200餘米。與朝陽洞北的千步沙相對應,故名百步沙,又叫塔前沙。百步沙沙質純淨、灘形優美。百步沙的海水浴場,始建於民國23年(1934年)。經過擴建,設施逐年完善,現在一次可容納遊客1500人。

法雨禪寺(普陀山三寺之一)

法雨寺又稱後寺,為全山第二大寺。共有殿宇樓閣廳堂294間。創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初名海潮庵。萬曆二十二年(1594)擴庵建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賜“天花法雨”額,遂稱法雨禪寺。 法雨寺建築佈局依山取勢,分群遞升,從天王殿、玉佛殿、九龍觀音殿、御碑殿、大雄寶殿,直到方丈殿,殿殿升高,顯得巨集大高遠,氣象超凡。遠處的千步金沙空曠舒坦,海浪聲日夜轟鳴。

法雨寺的寺門不在中軸線上,而在東南角上,建築為重簷方亭,也不同於一般寺廟的山門。

法雨寺前面的放生池

入口這一段,古樹參天,遮天蔽日,儘管這裡人來人往,遊客如織,但依然感覺特別寧靜悠遠,讓人流連忘返。

九龍壁:此壁不同於故宮、北海、大同三處的陶製九龍壁,而是用60塊青石拼接,雕刻嵌鑲精緻,猶如整塊青石雕刻而成。在高2米、長12米的壁上,九龍昂身舞爪,騰飛於雲山碧海之間,爭奪龍珠。壁頂樑上還雕有17條小龍,形態各異。此壁由浙江溫嶺民間石雕藝匠仿北京九龍壁刻制。

九龍殿:為法雨寺的主殿。系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從南京明故宮拆遷來的,是國內寺院建築最高規格的一座佛殿。殿內八根金柱的柱礎是精緻的雕龍磚。

九龍藻井(普陀山三寶之一)

藻井是按古樸典雅的九龍戲珠圖案雕刻的,一條龍盤頂,八條龍環八根垂柱昂首飛舞而下,正中懸吊一盞琉璃燈,宛若一顆明珠,組成九龍戲珠的文體圖案。

楊枝觀音碑( 普陀山三寶之一)

在普陀山法雨寺後側,有一庵名楊枝禪林,以供奉普陀三寶之一的“楊枝觀音碑”而著稱,此碑系明代萬曆三十六年根據唐代名畫家閻立本所繪楊枝觀音像勒石而成。

碑高2.5米,寬1.2。觀音菩薩珠冠錦袍,瓔珞飄披,右手執楊枝,左手託淨瓶,袒胸跣足,端莊慈祥。上刻有“普陀佛像,摹自閻公,一時妙墨,百代欽崇”等字句。

《步輦圖》作者唐初著名人物畫家閻立本傳世之作甚少,至於佛像,僅此一幅,此碑也是根據碑拓本所刻,數百年來,寺院幾經興廢,但仍能儲存至今,足見其珍,被譽為普陀山“鎮山之寶”。

《步輦圖》作者唐初著名人物畫家閻立本

慧濟禪寺(普陀山三寺之一)

慧濟寺位於普陀山佛頂山上,為普陀山三大寺之一。原有石亭、供石佛。俗稱佛頂山寺,明朝(1368-1574年)僧人圓慧初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庵為寺。清光緒一切規制與普濟、法雨鼎峙。

寺院現佔地1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6649平方米,有殿4座,堂7所,樓閣7幢,以及方丈室、庫房等,共145間。全寺建築別具一格,依山就勢,橫向排列,佈局包括天王殿後,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樓、玉皇殿、方丈室等俱在同一條平行線上,與左右廂房相擁,頗有浙東園林建築風格,為其他禪林所少見。殿堂寬敞壯麗,整座寺院深藏於森林之中,以幽靜稱絕。

和普陀山其他寺廟最大的不同是,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道場,其他寺廟的大殿一般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而這裡的主殿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

磐陀石(普陀山三石之一)

磐陀石位於九子寺西北角200米處谷口巖,有一塊約15平方米由南向北平斜的岩石,上有臀印,相傳是金地藏入九華曾在此岩石上打坐禪修時留下的聖蹟。後人稱此“打坐石”為“磐陀石”。

被譽為“天下第一石”的磐陀石是普陀山的石中之聖。磐陀石由兩塊石頭相磊而成,上面的石頭體積達40餘立方米,而它與底石相接觸的面積僅10餘釐米,看起來猶如懸在半空而即將墜下。傳說當初觀音菩薩開闢道場時,取來了女媧補天剩下的頑石鎮住普陀山,所以磐陀石是普陀山的鎮山之石。石頭上刻的“磐陀石”三個大字是出自明代抗倭名將侯繼高之手。

心字石(普陀山三石之一)

坐落在西天門下方,廣約300餘平方米,圓渾平滑,中鐫刻一巨大的“心”字,此字長5米,寬7米,周邊近50米,中心一點可容八九人同坐,整個字可容近百人打坐,真可謂“心懷博大”,為普陀山最大的石刻文字。

據傳觀世音菩薩曾在此石上講說“心經”。佛家以修心為上,人們到普陀山禮佛,都喜歡到心字石,或繞著心字環行撫摩,或坐在心字中攝影留念,以作對佛誠心。

二龜聽法石(普陀山三石之一)

二龜聽法石位於磐陀石西,五十三參石下端的巖崖上,巖崖上有兩石酷似海龜,一龜蹲踞崖頂,回首顧盼,似有等候之意。相傳兩龜受龍王之命前來探聽觀音菩薩說法,只因聽得入了 迷,忘了歸期,被觀音菩薩變成了石頭。

普陀山三洞:潮音洞(紫竹林)、朝陽洞(百步沙)、梵音洞。

潮音洞

潮音洞位於普陀山島東南紫竹林庵前,龍灣之麓,不肯去觀音院下人海處。洞半浸海中,縱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約10餘米,洞內怪石交錯,犬齒森然,不可容足。此處海岸曲折往復,巉巖峭壁,怪石層層疊疊。洞底通海,頂有兩處縫隙,稱為天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書“潮音洞”刻於洞壁。

傳說唐大中元年,有一印度僧人在洞口焚燒十指,禮拜觀音,洞內忽放異彩,觀音大士現身,並授以七色寶石。自此,潮音古洞就被蒙上了一層神祕色彩,並不斷有信徒前來仿效,自殘禮佛。現在,洞上還依然留存著明萬曆年間都督李分、參將陳九思樹立的“禁止捨身燃指碑”,可見歷代信徒們的篤信和虔誠。

梵音洞

梵音洞與潮音洞南北相對,它和潮音洞的潮音,各俱特色,合稱為“兩洞潮音”。普陀最東部的青鼓壘山東南端有一天然洞窟,洞巖斧劈,高約60米,縱深約50米,峭壁危峻,兩邊懸崖構成一門,習稱梵音洞。

梵音洞兩陡壁間架有石臺,臺上築有雙層佛龕,名“觀佛閣”,前可望海,後可觀洞,相傳為觀音大士顯聖處。凡欲觀覽梵音洞者,先要從崖頂迂迴順著石階而下,然後來到觀佛閣。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皇帝御書“梵音洞”額賜掛於此處。

佛閣下海潮翻滾,拍崖濤聲如萬馬奔騰、龍吟虎嘯,日夜不絕。因此,梵音洞又與潮音洞並稱為“兩洞潮音”,是普陀山上最適宜聽潮觀海的兩個地方

南海觀音立像

南海觀音立像位於普陀山風景名勝區之東南的龍灣崗巔。這一尊南海觀音立像總高33米,其中臺基高13米,銅像高18米,蓮花座為2米,重70多噸。

佛像基層是面積1000多平方的功德廳,上層供奉500尊形態各異的觀音銅像,下層大廳飾有觀音靈異故事的大型黃楊木雕和以普陀山風景名勝區景色為題材的彩玉浮雕。

禮佛流程

大家要求願,一定要告訴菩薩自己叫什麼名字,出生地點和時間,然後把自己的心願告訴菩薩。如果要許願一定要帶蠟燭。

普濟寺

普濟寺是普陀山的前寺,門口有三座橋,相傳分別代表“福、祿、壽”,建議都走一下。也是唯一一座供奉男身正觀音的寺廟。寺內共有8個大殿,每個大殿都要點香。(燒香一般都是進門先拜彌勒菩薩,最後出門拜韋陀菩薩,切記!)依次是:圓通殿,供養男身正觀音,許閤家安康願。文殊菩薩殿,供養文殊菩薩,許學業、智慧願。普賢菩薩殿,供養普賢菩薩,許事業順利願。大雄寶殿,供養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菩薩三世菩薩,許閤家平安願。地藏菩薩殿,供養地藏菩薩,許父母安康,亡者早生極樂願。普門殿,供養千手觀音,許個人想達成的心願。伽蘭殿,供養伽蘭菩薩,許求財願。三洲感應殿,供養韋馱菩薩,許家宅平安、出入平安願。

法雨寺

法雨寺是普陀山的後寺,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個寺廟。寺內共有7個大殿,依次是:天王殿,正門供養彌勒菩薩,許閤家安康願,反面供養韋馱菩薩,許家宅平安,出入平安願。玉佛殿,供養白玉釋迦牟尼佛,許閤家平安願。圓通殿,供養觀世音菩薩,許閤家歡樂願。千手觀音殿,供養千手觀音,許個人願。大雄寶殿,供養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菩薩三世菩薩,許閤家平安願。

慧濟寺

佛頂山上的慧濟寺,是全山最高的寺廟,也是普陀山三大寺廟之一。寺內有三大殿,依次是:

天王殿,正門供養彌勒菩薩,許閤家平安願;反面供養韋馱菩薩,許家宅平安,出入平安願。

大雄寶殿,供養釋迦牟尼佛,許閤家安康願。

大雄寶殿,供養釋迦牟尼佛

“不二法門”觀音殿,正面供養觀世音菩薩正像,許閤家平安願。反面供養送子觀音,許願得子,很靈驗。

禮佛規範

1.請香:寺院買香請稱做“請”。香要自己請,不能由他人代付香火錢,請香三支為宜,一支敬佛,一支敬法,一支敬僧。

2.進寺、入殿:無論是哪個寺、哪個庵,都不可以從正門進去,那是給出家人走的。進寺、入殿需走偏門;男左女右邁腿跨過門檻,切忌踩踏門檻,切忌用手指點佛像。

3.進香:在寺廟內有很多菩薩,可逐一拜,如果時間不允許,只需在大雄寶殿前進香,其他合掌拜三下即可。

4.點香:去專用的點香處點燃香火,不可去香爐內取火,亦不宜用打火機點燃。左手點香,因為佛教認為左手是最乾淨的(因右手殺生,左手相對平和)。燃香後香頭朝上,用右手把火輕輕扇滅,不宜用口吹滅,然後再用右手插在香爐中。

5.上香:

①面朝大殿大門,雙手將香舉到眉毛的高度,雙手大拇指按住香的尾端,香尾端對準自己的眉心。香的頂端對準佛像,閉眼許願,然後三拜。然後右轉,面朝東方舉香三拜,再同樣朝南、朝北;

②拜完後應用左手取一支先上中間,供養十方一切佛;然後用右手取第二支上右邊,供養十方一切法;再用左手將第三支上左邊,供養十方一切僧。三支齊排插好,然後禮佛三拜。若香火太旺不便直接插到香爐,就用左手把香火直接平扔火爐中即可,意為平安香。

6.許願:通常要記得告訴佛祖你叫什麼,家住何處,有何事相求,事成後何處還願。不可隨口許願,願望實現後回來還願。跪拜時先了解佛菩薩名號。

7.拜佛

①在佛殿裡拜佛,一般人都喜歡佔用中間的一隻拜墊,其實,正中間的是專供方丈和尚或主法師傅在佛事上拈香禮佛時用的,一般的信眾不宜在這個位置拜佛。香客男人跪拜用左邊的,女人用右邊的,不可跨過拜墊。

②拜佛應先拜中間主佛,然後沿順時針方向依次拜其餘諸佛菩薩。

③拜佛時應面向佛像,念所拜佛像名號。比如觀世音菩薩,就口唸一聲“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然後報自己的姓名、地址,隨後拜下去,雙手手心朝上(手心朝下是拜祖先的),那是對佛祖的尊敬,表示接佛兩足,如此三遍。如果不知道面前是哪一尊佛菩薩,在普陀山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④拜完後右手撐起身體,右轉離開。

⑤帽、手套等物拜佛時須拿下收好,不可往佛案及佛桌上放置。

8.見僧: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於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

凡人去普陀山,有些是朝拜,大多有所求。求子求財求平安求健康,也有人求的是內心的安寧、靈魂的皈依。

靜心自在,正是普陀山最讓人動心的地方。心靜智生,心靜致遠,心靜自然得。一切修行皆在修心。你來普陀山,不是為了遇見佛,只為遇見更好的自己。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太美了!四川這處小眾美景與瀘沽湖齊名,國慶約起正好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