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起意,想起路過成都多次卻從未踏足過青城山,也順便再去都江堰,看看著巨集偉的水利工程,與二十多年前有沒大變化,便計劃了這麼一個短短的“快閃”旅程。
一大早,從廣州飛到成都,到都江堰已臨近中午。到酒店放下行李,便興沖沖地開始在逛了起來。
灌縣古城,位於都江堰市區核心區域。被譽為“山水入懷、生活道場”的灌縣古城,以厚重的文化積澱、特有的風土人情和浪漫的生活情調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來客。
而位於岷江內江上的南橋,則是灌縣古城內南街與復興街之間的一座雄偉壯麗的廊式古橋。清光緒四年(1878),縣令陸葆德用丁寶楨大修都江堰的結餘銀兩,設計施工,建成木橋,名"普濟橋"。它不僅保持了古橋風貌,而且建築藝術十分考究,難怪有著“最美廊橋”的美譽。
五桂橋、楊柳河街是古城內美食匯聚的地方。蔥蔥卷、冷串串等“土著”小吃在這裡都能找到。在街邊幾張矮桌椅坐下,一碟麵皮,幾小碟蘿蔔絲、萵筍絲,卷好蘸上祕製調料,塞進口裡,舌尖上分泌出麻辣酸甜的滋味。或者是在一個小店面,點上十來串的冷串串,加一瓶啤酒,三五知己就能聊上半天。
記憶中,都江堰並不是很大,當年來都江堰時也曾走街串巷般的到處溜達。這一次,感覺街道變得更加熱鬧起來,多了不少的群眾自娛歡樂聲。比如,在南橋的兩側,有唱歌的,跳廣場舞,表演戲劇的,既豐富了自我的業餘生活,又為古城添加了一份喜慶。
都江堰,在我記憶中,是個讓國人引以為傲的治水工程,甚至於是舉世公認的。以至於在餘秋雨老先生的筆下與眼中,它是比萬里長城更值得稱頌的偉大工程。儘管都江堰卑處一隅,但是依舊默默地為人類做著貢獻。
天上飄著絲絲細雨,於是我們沒有從正門進入景區,而是乘車到半山,從秦堰樓開始雨遊都江堰。
站在秦堰樓自高處遠望,基本上把整個都江堰與遠處群山環繞的全景都能盡收眼底。安瀾索橋兩旁,也開始披上了絢爛顏色。
沿著二王廟一路下來,慨嘆於耗時三年多的修復工程,盡能如此完美的將這片古建築的風采。
走過安瀾索橋,從魚嘴到飛沙堰、寶瓶口、伏龍觀,親見了煙雨迷濛下都江堰的另一番美,一處處景點遊人如鯽,一個個典故娓娓道來。這樣一座世界上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巨集大工程,絕對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偉大實踐。
從離堆公園走出都江堰景區,天已開始放晴。重遊故地,不得不再一次驚歎這項二千多年曆史偉大的水利工程,不得不佩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
從酒店房間裡俯瞰燈火璀璨的市區,有種穿越了千年時空的感覺。這座引以為傲的千年水利工程在日益現代化的城市中間穿行而過,不正是人與自然和諧互處的一個寫照麼?
第二天早餐時,無意間瞧了一眼窗外,卻驚見了一幕“日照金山”的情景。這是否說,今天的青城山之行會很特別呢?
問了下當地人,他們說這座山應該是在青城山周邊的岷山,而這種現象則在當地算常見的。好吧,那就看看是我運氣好還是很普通吧。經過半小時的車程,來到了屢次擦肩而過的青城山了。果然是我運氣好,青城山下Sunny普照,藍天下,雲層也呈現出各種的層次感。
這次選擇的線路也是一般遊人最常走的線路,纜車上山,繞走前山下來。雖然來得算比較早,售票處剛開門不久,但排隊等候進山的遊人已經不在少數了。
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這次遊覽的是青城前山,前山以常觀、上清宮為核心,宮觀相望。主要景點為老君閣、月城湖、天師洞、上清宮、五洞天、仙履清涼、碧翠青城、天然圖畫、祖師殿、朝陽洞、圓明宮、建福宮。走過山門,沿著木棧道來到索道站前的湖邊稍作休息,乘船上索道,果然是清幽寧靜的一個好處所啊。
其實如果不想等船,也可以沿著湖的左邊小棧道走,同樣能到達索道站,只是面對如此場景,再添上一杯清茶,不就如身在畫中一般麼?
再往上走就是上清宮,上清宮位於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則是清朝同治年間修建,宮裡儲存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的遺蹟。
在宮門前,巧遇上青城派掌門劉綏濱,正帶著徒弟們練習青城派的太極拳法。有此機緣,連忙上前請教,得到掌門的精心指點,收穫了一套針對都市人肩頸病的太極站功六式方法,可謂此行青城山的一大收穫。
作別劉掌門,天色開始轉為陰天,擔心在路上會下雨,所以從上清宮出來後並沒作停留,一口氣向峰頂的老君閣走去。
老君閣位於青城第一峰絕頂(即彭祖峰頂,或稱高臺山、老霄頂),海拔高1260米,頂上原有呼應亭,取“登高一呼,眾山皆應”之意。20世紀80年代末把呼應亭改建為老君閣。在此眺望四周,天晴時可以盡覽岷邛青峨遠近數百里風光秀色。
離開老君閣,一路都是下山的路,像是曾經的古道一般,路上還有幾個比較陡峭險要的階梯,得小心一步一步地走,經過近一個半小時的下山階梯路,走過朝陽洞後,來到了青城山另一個極負盛名的地方:天師洞。
天師洞始建於隋朝大業年間,三面環山,一面臨澗,古樹參天,古分幽靜。現存殿宇建於清末,規模巨集偉,雕刻精細,並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相傳東漢末年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觀內正殿為“三清殿”,殿後有黃帝祠和天師洞等古蹟。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內有軒轅、伏羲、神農石像。
洞門前有一株古銀杏樹,高約50餘米,胸圍7.06米、直徑2.24米。據說乃張天師手植,樹齡已達1800餘年。
古觀之內,薈萃了青城山道教文化的精髓,其中三清大殿以及觀內的唐代石碑,均是四川省重點保護文物。黃帝祠、天師殿、漢代古銀杏樹、隋代的天師石像、唐代的御碑、宋代降魔石、洗心池、明代木刻浮雕等古蹟,以及藏有歷代名人所書的詩詞、書畫、匾額楹聯等等珍品,構建出一個完整的道教文化發展鏈條,不愧是名副其實的“道教博物館”。
整個天師洞各處殿閣依山而建,面朝幽谷,背靠青山,順勢而為,確實配得上道教中“三十六洞天”第五洞天的稱號。
離開天師洞,沿著下山的路,依次路過“天然圖畫”“祖師殿”等,最後回到了前山的山門售票處。在山門不遠處,矗立的是建福宮。而因為時間已近傍晚,且下山路上體力消耗也比較大,所以遊覽建福宮的計劃留待下次再來實現了。
回市區的路上,一念起而思緒奔湧,當年因故錯過的青城山,今天算是“囫圇一遊”了。一直都聽說的青城幽而秀天下,親見之下,卻果然名不虛傳。難怪杜甫有詩寫道:“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補上了一直留有的小遺憾,這次都江堰與青城山的旅程也是心滿意足了。
交通及門票資訊:
公路:成灌高速公路直達都江堰
鐵路:成都站、犀浦站乘坐動車可直達都江堰站或青城山站
航空: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在都江堰市設有候機室,可提前列印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登機牌,並有定時班車直達機場
小編按:圖文據“天意人心”,部分內容有刪改,在此表示感謝。
轉自: 遇見都江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