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印度,投奔曠野,走向城市,漫步鄉村,在泰姬陵找尋故事……
悠遊印度,給人帶來的是異域的美麗和文化陶冶。正像一位詩人吟詠的那樣——印度,涵蓋了地球上的每一種地理景觀,從鬱鬱蔥蔥的熱帶雨林到珊瑚島,再到永凍的冰川和乾燥炎熱的沙漠。印度的美,是奔放的;印度的美,是野性的;印度的美,是絢爛的。
印度,國家面積位列世界第七,13.6億總人口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中國。作為與中國並稱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文化璀璨奪目。我抵達印度首都德里的時候,正是金秋十月,散佈在城市和城郊的花兒迎風搖曳。沿著擠滿了各種車輛的城市道路,伴著各種花兒的芬芳和印度朋友的微笑,一路的風景,一路的感慨。
沒有來印度之前,“快餐式”地遊覽了幾本寫印度的書,比如《不可思議的印度》、比如《印度的歷史和文化》……很快,思維便被作者們綁架。按照這些書作者的思路,我想象著印度的模樣,其中有嚮往,也有擔心。
印度,讓我向往的是那裡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歷史上,印度的文明對中華民族產生過深刻影響。什麼樣的影響呢?作為普通百姓,不需要了解那些巨集篇闊論,只要我們敞開記憶的閘門,從《西遊記》中唐僧去西天取經的故事中,便可以找到許多深刻的印記。大家知道,作者吳承恩在《西遊記》中所寫的“西天”和“天竺”,就是今天的印度。
對於我來說,去印度一方面是嚮往,一方面是擔心。嚮往,可以親身感受印度文化的色彩和文化的魅力,豐富作為一位文化旅遊行者的思想;擔心,是怕遭遇人們傳說的那種社會無序,還有如廁時找不到廁所……在糾結中,我來到了印度,不少朋友以為我這是去印度“冒險”。
來到德里,我先拜謁了被綠色託舉的印度勝利門,我被人們瞻仰勝利門時的虔誠深深打動。經過精心管理的綠色草坪,彰顯著生命的蓬勃和活力。眼前的景象,讓我想起了印度著名作家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的那句——大地藉助於綠草,顯出她自己的殷勤好客。
飛鳥,飛鳥……一群群鴿子在勝利門上空飛翔,悠揚的鴿哨讓人心折。面對著天上飛舞的鴿群,我的心平靜了下來。因為我又想起了泰戈爾在《飛鳥集》中的吟唱——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飛去了。”
當我從可以“榨出小來”的自己對印度的狹隘朦朧想象中走出,開始用心觸控到真實的印度時,面對著不緊不慢的印度民眾,面對著德里原生態的環境,我融入印度人的生活,聽見了印度向世界發出的聲音。我慶幸自己有機會悠遊印度,在喧鬧的德里尋找到了連篇的感悟,鴿群帶給我的,是一場心靈的洗禮,是一次真實而爛漫的探尋。
作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為國內影友們提供去印度拍攝的創作線路,找尋光影的爛漫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帶著這一責任,我在印度用心觀察,很快就被印度震撼人心的風景和無處不在的飄魅紗麗所陶醉,頓時“陷入”了攝影天堂不能自拔。
我之所以在這裡說印度是攝影的天堂,是因為印度充滿了無盡的神祕和有趣。作為恆河聖水孕育的神聖國度,印度是佛教信徒心目中的西天淨土,更是世界四大古文明發祥地之一。對於遊客而言,印度繽紛絢麗,有味道特別的咖哩,形態奇異的瑜珈,歡快嫵媚的舞蹈,虔誠苦修的宗教,風情旖旎的建築……
以上,都是攝影人去印度拍攝的好題材,用鏡頭遊覽印度,收穫的是印度的豐富多彩和水色雲天。
更加重要的是,印度人熱情好客,性格開朗,面對鏡頭,笑容可掬。我在印度的拍攝經歷告訴我,印度城鄉的那些普通的印度民眾們,十分樂意接受攝影人為他們拍照。
我在印度期間拍了無數美景。一天早上,我帶著相機在一所瑜伽學校後面的村子裡採風。看見我拿著相機,村裡的老百姓對我發出了友善的微笑。拍攝時,我受到老百姓們的歡迎,他們開啟家們,歡迎我的拍攝,讓我有機會在村子裡走家串戶拍攝,我彷彿回到了自己童年的故鄉隨心而愜意。
然而,不多時,我就發現一戶老百姓對我不高興起來。因為語言不通,又沒有翻譯,無法交流。於是我就停下拍照,思考這戶百姓不高興的原因。我突然明白,我隔著這戶百姓家的門走進了另一戶百姓家拍照了,這大概引起了這戶人家女主人的“憤怒”。於是,我掉回頭來,在這家百姓家門口為她們全家合了影,然後通過相機的翻轉屏展示她們一家合影的風采,高興的這戶人家全家手舞足蹈……
去印度拍攝,人文攝影和風光攝影等題材可以同時兼得。
在人文題材的拍攝上,攝影人可以對印度的世界文化遺產進行拍攝,從中感悟印度歷史的博大深厚。
眾所周知,在對民族傳統的儲存上,印度人花費了心血。他們十分珍視自己的文化遺產和歷史古蹟, 將歷史名城德里完整地保留了下來, 在德里之南闢荒再立新都。這一歷史文化保護卓識確實令人欽佩。而且,印度社會也沒有像其他一些國家那樣經歷過新舊文化的激進式博弈,所以他們的民族文化傳統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印度自1977年11月14日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締約國行列以來,截至2019年,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稽核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印度世界遺產共有38項(包括自然遺產7項、文化遺產30項、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1項),在數量上居世界第6位,次於義大利、中國(55項)、西班牙(48項)、德國(46項)、法國(45項)。
我們走訪德里後,便拜謁了世界文化遺產德里的顧特卜塔及其古建築,這是攝影人必須拍攝的世界文化遺產景觀。
顧特卜塔位於德里南部幾公里處,建於13世紀早期。這座紅砂石尖塔高72.5米。基座直徑14.32米,塔峰直徑2.75米,從下往上逐漸變細,塔身稜角狀和圓狀的凹槽裝飾穿插出現。周圍的考古地區包括一些墓葬建築:著名的有建於1311年的印度穆斯林藝術的精品阿拉伊——達爾瓦扎門;以及兩座清真寺,其一是庫瓦圖伊斯蘭清真寺。該寺是印度北部最古老的清真寺,其建築材料取自20餘座婆羅門寺廟。
被世界上口口相傳的泰姬陵,是遊人和攝影人到印度必去遊覽的地方。1983年12月,泰姬陵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後更是享譽世界,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和腳步。
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藝術最完美的瑰寶,被譽為“完美建築”,又有“印度明珠”的美譽。泰姬陵是一座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臥兒皇帝沙賈汗為紀念他心愛的妃子於1631年至1648年在阿格拉修建的。泰姬陵是是世界遺產中令世人讚歎的經典傑作之一。
泰戈爾曾讚美道:泰姬陵是“面頰上一滴永恆著愛的眼淚”。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詞。這座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巨集偉陵墓,正如萬里長城一樣,濃縮著一個偉大民族和文明古國數千年的燦爛文化。
徜徉於印度的街頭巷尾,最讓攝影人鏡頭情不自禁聚焦的是印度女子身穿紗麗的靚麗身影。印度婦女額間的朱點,深邃的眼神,略褐的膚色,襯著輕盈曼妙的傳統服飾"紗麗",自然交融出了美麗的風韻,讓攝影人流連忘返。
在著名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曾提到了當時存在著一種繡有珍珠滾邊的紗麗,據此則可知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類似紗麗的服飾了。及後,在對一些古代雕刻、壁畫的考古中,一再發現了刻繪身著不同幾何圖形紗麗的婦女形象,而且幾何圖形變化豐富,色澤絢麗,生動反映出古代印度人民的真實生活風貌和審美品位。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親率大軍入侵印度西北部,雖然歷時短暫,卻一度萌發了強行改變印度婦女服飾的莫名想法,最終還是沒能扳動印度婦女酷愛無須針線縫製紗麗的固守傳統。
紗麗是印度女性心中捨棄不了的一種情結,印度人以自己別具一格的創造力詮釋著他們對於生活、審美、色彩的理解和追求。有人說,如果泰戈爾的詩裡有最高超的理想主義,那麼紗麗裡就有女人最美麗的情懷。紗麗對於印度坦女性,不啻漢服之於中國女性、奧黛之於越南女性、和服之於日本女性,雅緻而又不落奢華,清婉而又不失莊重,無論在繁華的都市街區,還是在幽靜的鄉村巷弄,無論在婚喪宴席的重大場合,還是在上班勞作的日常生活,幾乎無處不能瞥見飄逸、妍麗的"紗麗"。儘管婚後的印度婦女普遍日漸體態豐腴,但只要她們裹上紗麗,半是遮掩半是敞露,影影綽綽的身姿美感立生,顧盼神飛,懾人心魄,使得聲名遠播的國畫大師張大千也不禁慨嘆:南亞紗麗是世界上最美的衣服。
拍攝這一題材的攝影人要注意了,您需要和身穿紗麗的印度姐妹們做好溝通,得到同意之後再進行拍攝。
印度人的日常生活,是攝影人鏡頭追逐的精彩。
在印度古吉拉德邦,我們在印度的朋友們陪同下,來到了一個叫著拉巴里的部落進行了參觀。這個部落的印度民眾的生活情境讓我們震撼——有人住高樓,有人住帳篷這句話,好像說的就是這裡生活著的遊牧民眾。他們的生活是真的需要人們的幫助,需要人們的呵護。
面對眼前的“原始部落”,人們浮想聯翩。印度一直以來都是貧富差距的代名詞,如果有人看過《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那一定對他們國家的這種差距發展留有印象。今天,我們現場目睹了這些生活在貧困線以下人們的具體情況,體會更深。
儘管生活貧困,但是拉巴里部落民眾的臉上卻充滿了從容,他們在為改變自己的生活而努力……
印度的自然風光同樣美不勝收,令攝影者叫好稱快。印度除了恆河等一系列美景之外,到處的風景都可以入鏡。
記得一個叫尼莉瑪的外國攝影師來到印度的喜馬拉雅山後,才發現原來印度竟然藏著如此恬靜清幽的一面,於是她拍攝了一組印度的自然風景圖片,一下子轟動了世界。尼莉瑪表示,印度多樣的自然風光著實讓人驚歎,不論是神祕幽深的森林,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還是純粹潔淨的沙灘,都吸引著她前去探尋這個全新的印度。
西高止山脈茂密的叢林和奔瀉的銀瀑讓人神清氣爽;落日在印度與孟加拉國邊界的濃密森林上灑下一片金光,美輪美奐;在克什米爾草地上,有“人間天堂”之稱的高山湖泊部分結冰,漂浮著冰塊的湖面倒映著周圍的山峰,婉如人間仙境;安達曼和尼科巴群島中的長島海岸沙灘細密柔和,沙灘上的枯樹盤虯臥龍,形態各異,令人沉醉……
在印度期間,我的鏡頭所拍攝的地方,皆是可以做成明信片的風景,因為我深深地喜愛上了印度的文化。
於是,我記住了印度。雖然在印度停留的時間不長,我卻將她的色彩斑斕裝進了鏡頭和心懷。
掀起神祕的面紗,直視她眼眸深處的靈魂,你才能讀懂真正的印度,這是我攝獵印度幾天的深刻感受。
世界上的一隊小小的漂泊者呀,請留下你們的足印在我的文字裡……泰戈爾《飛鳥集》的這句詩,好像寫給所有的攝影人,好像寫給所有的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