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有一首歌,這樣唱

我想要帶你去浪漫的土耳其

然後一起去東京和巴黎

在黑海南岸,安納托利亞高原上。有一個風景秀麗的國家,它是亞歐的十字路口。

這裡有秀麗的美景

有美女!

有好吃的!!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說一說,土耳其的由來。

提到突厥就不得不說說北魏和柔然。

這倆國家其實是同一個民族(鮮卑)的不同部落而已。柔然一直生活在漠北(蒙古高原,俄羅斯南部,中國北部)。而北魏是鮮卑族魏道武帝拓跋珪趁著前秦四分五裂之時(淝水之戰敗了,沒部隊看不住場子了)所建立的國家。公園386年建立,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國家。北魏在道武帝、明元帝及太武帝的經營下逐步壯大,拓跋珪與後燕交惡,發生多次戰爭,並在參合陂之戰擊潰燕軍。而後他率軍攻破後燕首都,遷都至平城。並在次年稱帝,即道武帝。道武帝性情殘忍,後為其子拓跋紹所殺。同年道武帝長子拓跋嗣平亂繼位,即明元帝。他攻下劉宋的河南地,但不久去世。其子拓跋燾繼位,即太武帝,他勵精圖治,國力大盛,並屢次攻掠劉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脅後展開統一北方戰爭。從431年到439年,太武帝先後消滅胡夏、北燕、北涼三國,又擊潰柔然,與南朝宋對峙。北方、南方至此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

“柔然”名號始於車鹿會之自稱。而“蠕蠕”之名則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認為柔然智力低下,打仗只靠武力,不用計謀,敗多勝少,所以嘲諷他們是不會思考的蟲子,並下令全國軍民對柔然侮辱性的改稱“蠕蠕”。北魏後期柔然以“茹茹”作為自稱或姓氏。“柔然”一詞,有認為是“聰明、賢明”之意,或認為含有“禮義、法則”之義,或認為源於阿爾泰語的“異國人”或“艾草”等。

對柔然叫蠕蠕這個名字,柔然並不覺得如何。

這讓我想起一首閩南歌曲

由於柔然屢次南下騷擾北魏,而且慣用游擊戰術,讓北魏苦不堪言。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公園429年,北魏太武皇帝拓拔燾親率大軍進行“對柔自衛反擊戰”。大破柔然。俘虜部眾30於萬,從此,柔然面對自己家的親戚,開始走上了下坡路。這不僅僅是給北魏刷了戰績,讓北魏有機會統一北方並與南朝對峙形成南北朝。也是自漢武帝之後,中原地區政權對北方草原部落的又一次重大勝利。

突厥是被柔然征服的部落,被征服之後一直為柔然提供軍事工業製造服務。而柔然在境內的死對頭高車一直跟柔然不對付。但結果就是斷斷續續的掐架,最後“逆反”過了的高車被柔然幹滅,但柔然由於這些年多線作戰已經筋疲力盡了

所謂,機會會一直留給有準備的人。突厥一遍消停的給柔然製造兵器,一遍暗中積蓄實力。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突厥就成了“漁人”。就這樣,突厥把柔然給收拾了。不過,柔然並未就此滅亡,而是去了歐洲,留下了很多故事,我以後慢慢說。

這個以狼為尊重的部落正式出現在中國北方。

這個歷史上活躍於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他們也是中國西北草原上,比匈奴、鮮卑、柔然更加凶悍強大的遊牧民族。

唐太宗李世民對這個民族的評價是“見利即前,知難便走,勝為求財,敗無慚色”。

在長孫無忌所編纂之《隋書》卷84中記載:“突厥之先,平涼雜胡也,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滅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世居金山之陽,為蠕蠕鐵工。金山形似兜鍪,俗號兜鍪為突厥,因以為號”,而開創突厥汗國的人,就是滅掉柔然汗國的阿史那土門。

突厥人在和柔然PK的時候之時,南邊的中原政權正發生分裂,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國。

突厥與西魏是盟友,柔然與東魏是盟友,東、西魏互相敵視,突厥要反抗柔然的統治,這就形成了兩個軍事集團,這種關係也決定了突厥在東西魏分立之初實行“一邊倒”、“聯周抗齊”的策略,突厥的發展壯大及其利益考量對於東西魏爭雄的局面也產生極大的影響。

突厥稱雄草原以後,其勢力和實際控制範圍不斷向東延伸,最終伸展到了東魏北部,與東魏接壤。由此突厥和東魏兩大勢力頻繁接觸的基礎。因為柔然和西魏的關係,突厥與東魏之間屬於敵對的關係,因此雙方之間矛盾衝突不斷。北齊天保四年(553年),“(文宣帝)自晉陽北討突厥,迎納茹茹……親追突厥與朔州”,說明此時北齊對於突厥的崛起還沒有清醒的認識,仍然堅持保護柔然、敵視突厥的政策,然而此時的柔然內亂不息,又在突厥的不斷打擊下已成喪家之犬,早已喪失了昔日為東魏屏衛北疆的能力,“在數年之間,突厥的勢力就發展到今河北省北部一帶,併成為北齊在北方的巨大威脅。” 《北齊書》中就有不少這方面的記載,例如:“突厥寇幽州,入長城,虜掠而還”,“突厥於是縱兵大掠,自晉陽至欒城七百餘里,人畜無子遺,俘斬甚眾”,這也直接導致“顯祖親御六軍,北攘突厥”。不僅如此,北齊初年為了防禦突厥的進攻,被迫選擇加固北邊邊防,因此正史記載北齊幾乎年年都有修築長城的記錄,突厥極大的消耗了齊國的國力,北齊在與北周的交鋒中再也無法全力的投入力量,突厥就像一根刺紮在北齊的周圍,處處制約著北齊。

公元563年,突厥木汗可汗率領東部可汗阿史那庫頭、西部可汗步離可汗共計二十萬大軍南下由楊忠帥步騎一萬引路從恆州分兵三路出擊北齊,北周遣大將軍領兵三萬從南道出兵東雍州,謀定兩軍相會於北齊北都晉陽。“殺掠吏人,不可勝紀……大戰城西,伏屍百餘里”,北齊損失慘重,“齊主畏其強,戎服帥宮人慾東走避之”。此戰後突厥仍與北周相約“猴年更舉,南北相應”。公元564年突厥再次召集大軍十餘萬,屯軍於北齊北部邊境,同時“遣使告周,欲與共擊齊如前約。閏月乙巳,突厥寇齊幽州”,北周也徵軍二十萬,與突厥第二次聯軍伐齊,兩次大戰雖然都以北齊慘勝告終,但由於兩次戰爭都在關東進行,北齊受到重創,而北周反而損失較小。東西對峙以來,東魏北齊的實力長期領先於西魏北周,在東西對峙中掌握戰略主動權,西魏為了扭轉這一局面,竭力結好突厥。正如竇後對周武帝所言:“四邊未靜,突厥尚強,願舅抑情撫慰,以蒼生為念。但須突厥之助,則江南、關東不能為患矣”,選擇與北方崛起的突厥聯盟,突厥也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改變了東西方的實力對比,因此,正如薛宗正所言,“從長遠的意義看來,突厥對中國的重新統一是有影響的”。

而面對外國,突厥在擴張的過程中使用的“遠交近攻”的策略。他們不僅長期與後來的北周、隋朝進行交鋒,更是將遠大的眼光投向遙遠的西方,他們曾經與遙遠的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結盟東西方夾擊波斯帝國(薩珊波斯),並重創波斯,讓波斯納貢賠款,在強大的突厥汗國時代,突厥汗國囊括整個漠北、西域以及中亞廣大疆域,而且不同於以往崛起的遊牧民族,突厥人創造自己的文字,有著自己的文化,這也是後來突厥人屢遭打擊卻為遭到民族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突厥文化對中亞、西亞的其他民族一直到今天仍有影響。

突厥汗國成立之後,它把中亞草原、西域諸國、蒙古草原統一了起來,創造了自己文字,並逐漸形成了一個共同的語言——突厥語。

突厥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預知後續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國內一千年古城,曾是三國名將趙子龍故鄉,現在成為熱門“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