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清涼山(又稱發雲山,或清涼寺),位於通渭縣城之南。山上古鬆翠柏成雙成對,花木花草爭奇鬥豔。坐城仰望似披霓裳,如虎添翼,若龍騰呈祥之勢。登山俯瞰摟矗萬幢,河流四海,有路通八方之巷。舉目遠眺,群峰環繞,似五子拱狀之態。此地天空湛藍,微風習習,古以清如水而無塵垢,涼如風而無爆烈著稱。與平襄古城相隔望,與南屏山之華嚴寺,城隍詞,南山公園連成一片。輝映俯瞰,相得益彰。與晨鐘暮鼓,佛聲佛號相融合。獨顯這方淨土的秀麗多姿,和諧興旺。

據史記載,清涼山建寺於北魏末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寺內主奉觀音菩薩,行雨龍君等三十餘尊神位。千百年來,風雨侵蝕,殿宇坍塌。至明成化年間,淨室僧及惠瑛僧曾竭力建殿,塑立聖像,晨昏焚敬,朝暮懇禱,盛極於時。然受天災人禍,幾經興衰,飽受創傷,夷為廢虛,宛惜何以。時至公元一九七八年,社人孔媼李鳳英率子就山鑿洞,奉觀音菩薩於內,權且而敬。自八十年代,政通人和,百廢俱興。時有李公時茂及社會賢達人士,募籌善款,於公元一九八二年(壬戌)修建菩薩殿。公元一九八五年(乙丑)修建呂祖、山神土地廟。自九十年代初,闔社善男信女自發籌資,於公元一九九一年(辛末)在河灘修建樂樓。公元一九九四年(甲戌)修建三聖宮,財神廟(關帝殿)。公元一九九六年(丙子)修建子孫宮。於三聖宮相對。公元一九九九年(己卯)修建龍佛殿。公元二00四年(甲申)於關帝殿前修造鐘鼓二亭,並懸鐘於西亭。公元二00五(乙酉)重修菩薩殿,於殿前修石山和蓮花池。並移樂樓上山。增其舊制,歷廿四載。

時至公元二00九年,歲在己丑,河清海宴,物阜民康,社會各界賢人儀士、闔社人民自願捐助。於二00九年正月十八日開始動工逐年修建了:四柱七頂牌坊式仿古山門、六角仿古碑亭、從及藥王殿、老君殿、菩薩大殿、三角涼亭、放生池、書畫室、唸佛堂等。並移山神土地廟於寺內,改原菩薩殿為三皇殿,修繕舊樂樓為古裝。配套設施建有禪房、寮房齋堂、流息處、庫房等30多間。正在動工修建的有‘大雄寶殿’。山場建築面積共有八千多平方米。佔地面積百畝。並且,為山場寺內通了水、電,寺內環境及生活條件有了極大改覌。原北京廣濟寺法師法聞為本寺方丈。時值常住僧人達十多人,主持理林法師、監院智順法師等眾僧侶及居士百人。

山場建築十分考究,大都出角架鬥,雕樑畫柱。尤其山門建築巍峨莊嚴,重疊飛簷,勾心鬥角,脊飾龍鳳花紋及各式神獸,上瓦紅色琉璃瓦,氣勢巨集偉。山門正中上方書【清涼寺】金字,字型娟秀圓潤,禪意了然。為本籍書法家李濟暢所書。門前兩傍漢白玉石獅,雕工精細,雄威壯觀。殿內塑像,金碧輝煌,四周壁畫,栩栩如生。山場綠樹成蔭,曲徑幽靜。每逢端午廟會、巨集歌嘹亮,好戲連臺。敬神禮佛,香火潦繞,鐘聲幽嗚,祥光普盛,一派仙人福地景象。

由於清涼山(寺)歷史悠久,且建築巨集偉,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各地信男信女都來該寺敬香拜佛。也吸引了許多歷代文人墨客光臨山場寺院。留下真跡碑文詩詞百篇。昔有明代貢生白我心所著【登清涼寺】之詩,對研究清涼寺的歷史有極其珍貴的價值。其詩曰:“層巒佳節可逍遙,欲叩禪扉意轉廖。華髮抽簮紅雨霽,香山結社白雲飄。兩河交影環幽谷,一帶斜陽睨畫橋。坐久清茶諸念釋,好持蓮水滌塵囂”。詩中之意了然於心,讓人回味無窮。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拉雞山上遇神雞,沒想到它的舉動讓人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