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辭舊迎新之際,12月22日,我們一行媒體人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到宋代大文豪蘇洵任職主簿的河北省文安縣蘇橋鎮,跨越千年時空,領略古鎮風情,品味當地文化,飽覽非遺精品。靳記薰魚、狄家糕點、蘇橋飛叉,可謂在廊坊當地響噹噹的三大寶。

靳記薰魚,追溯千年:

生於河畔,長於河畔,蘇橋鎮上的每個家庭都會做薰魚,每一家的配方不同,味道也有所不同,真正把一種味道傳承至今的,是鎮上的八姓之一——靳氏。

走進靳建旭的薰魚製作車間,有解凍清洗間、鹽漬間、燻蒸間、烘乾間、真空包裝間、滅菌間樣樣齊全,每個車間門口都設有洗手消毒間。“每個車間都有各自的分工,在工作前,每個人要穿好工作服,戴上口罩、手套,保持工作環境的衛生安全。”靳建旭說。

製作薰魚需要十餘道工序,去鱗、開膛、清洗、劃刀、醃製、蒸制到烘乾、熏製、殺菌,每一步都不得馬虎。魚要足夠新鮮,八角、花椒、小茴香等十餘種純天然調料缺一不可。醃製的高湯是祖上傳下來的祕方。熏製的時間最重要,少一分鐘則淡,多一分鐘則鹹。

聞著濃郁的香味,我們看到,一批色澤金黃的武昌魚剛剛被工作人員推出了燻蒸間,吃上一口滿嘴鮮香,嚼勁十足。然而,就在幾年前,這種美食的保質期只有幾天,想把它推向全國各地十分困難。靳建旭是怎麼做到的?其實,在之前,有人為他支過招,可以加一些國家標準允許的防腐劑。可靳建旭說:“從祖上開始,我們家都是這麼做魚的。如果沒了安全,何談味道呢?我是不會新增任何新增劑和防腐劑的,要做就做最原生態的安全食品!”

要延長薰魚的保質期,就要降低食物的水分。然而,有的商家為了增加產品的分量,並沒有將魚適度烘乾,保留了過多的水分,這樣不僅失去了口感,也加快了腐爛的速度。靳建旭卻沒有這麼做。2010年,他註冊了商標,經過一年的研製、試驗,他將傳統制作技藝與現代食品加工工藝相融合,自制了烘乾機,將魚雙面烘乾,降低水分,在保留了傳統風味的前提下,把水分蒸到合適的幹度。他還將產品進行了真空包裝和高溫殺菌,將保質期延長到6個月。

狄家糕點,傳承五代:

一份事業,正是因為有五代人的不懈堅守,才有了今天的狄家傳統糕點!

據說,“狄家糕點”是由狄松濤的高祖狄星泉及高祖之父創於一八八六年,名曰“慶元成號”,至今已有130餘年歷史,當時的狄家糕點以選料精細、做工考究、塊形周正、香酥鬆脆等特點享有盛譽。後來狄松濤的曾祖父狄宗信帶藝拜師,在“義源號”學徒三載歸來後技藝更加精湛,同時將自家糕點鋪更名為“狄宗信糕點鋪”。

“到了我父親狄榮強這代正式更名為‘狄家傳統糕點’,雖兩次更名,但不變的是味道。”狄松濤說,“到了我這代,在繼承祖輩傳統配方、手工製作的同時,又不斷改良工藝,增加新品種,既保持了老一輩兒人的口感,又考慮到了年輕人的喜好,頗受大家的歡迎。”

目前狄家傳統糕點主要有三大類:油炸類、烘烤類和蒸類。每一類有多達十幾種糕點,每一種從選料到製作,從餡料到做皮,無一不經過嚴格的程式。

蘇橋飛叉,演繹四方:

蘇橋飛叉會又名雲叉會,融合了武術與雜技兩項技藝,是流傳於河北省文安縣的一種地方傳統雜技表演活動。表演以古代兵器花叉為主要道具,鼓、鈸、打擊樂為主要配器,最早表演內容為《五鬼拿劉氏》。共136個動作,其基本技巧有:迎面花、手串兒、鯉魚挺身、倒流水等。蘇橋飛叉會與其他地區不同,表演有單、雙叉之分,叉頭有單、雙叉頭之分,可單人耍,也可雙人、眾人耍,一人耍雙叉,兩人耍三叉等。列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3月23日,應河北電視臺節目組邀請,蘇橋飛叉會一行10餘人在領隊狄榮強的帶領下來到河北電視臺演播廳。領隊狄榮強是土生土長的蘇橋人,在飛叉技藝和美食糕點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都被評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2019年首屆文安縣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大會上,蘇橋飛叉邀請京津冀三地的飛叉好友同臺獻技,演繹飛叉的神奇和無窮魅力。

但是,蘇橋飛叉會成員全部都是農民,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變化,農民在農閒季節從事商業貿易和勞動力輸出已成為普遍現象,經濟問題成為困擾蘇橋飛叉會的頭等大事。談到蘇橋飛叉的未來發展,承辦交流大賽的狄榮強有些擔憂。(劉振山 整理)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姑蘇的冬天,一半是秋一半是春,還有遊客們的熱情似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