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村落,對於不同的人來說

總是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老一輩的人

大部分都有在村落中貯藏過的青春

對於社畜來說

則有著田園牧歌的幻想

對於小孩子

村落則是充斥著好奇和神祕的新鮮事物

但不管是誰

偶爾也總有著

希望從過於喧囂的城市中

脫身的想法

也許在雞犬相聞、安靜寧和的所在

可以找到另一個自己吧!

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

就是一個祕境一般的村落

奇特的住所是這裡的形貌

綿延的歷史是這裡的根骨

這就是藏在洛南深山當中的

韃子樑

永不消逝的石頭城

不像別的村落,哪怕是不如日新月異的城市每天都流動著“嶄新”和“前沿”的血液,或多或少也還是有一些現代文明的氣息,而在韃子樑,能最直觀展現的,則是時間的刻痕,和歲月的滄桑。

如同被儲存在玻璃罩中的標本,韃子樑以一種異常篤定的姿態,留下了它從最初到現在的所有模樣,彷彿亙古未變。韃子樑矗立在海拔1000米的山上,始建於元代末年,早在700年前就已經有人居住和生息。雖然距離陝西省洛南縣只有35公里,卻因交通的阻隔與時間的沖刷,孤懸一隅,成了一座寶藏般的城堡。

彷彿是為了驗證這裡與世隔絕的淳樸,韃子樑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民謠:“韃子樑,石板房,石板底子石板樑,石板柱子石板牆,石板壘牆牆不倒,討飯的上門狗不咬…”

韃子樑南臨禹坪河,北靠秦嶺山脈主脊,地形十分險峻,站在這裡的石頭城上,可以閱盡峽谷中滔滔東逝的禹坪河水。韃子樑三面都是山崖,只有南面一道小路可以出入,可謂是一座天然城堡。

遊牧部落的最後印記

關於這座石頭城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韃子樑本名達嶺村,在元朝時,有一蒙古小官得罪了皇上,被髮配到此地,便在這野嶺之上採石構屋,開荒種地,客死於此,人們便稱此地為韃子樑。山下的人陸續來到嶺上,將土地重新修整,並學習這位官員就地取材,採石修築屋舍,祖祖輩輩在此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獨特的石板村落。

另一種說法則比較可信:元末明初,有一部分元兵殘部行至洛南,因無心戀戰,所以決定在這個空曠無人的山樑隱居下來。身為遊牧民族後代的他們不通漢人建築工藝,且沒有其他材料可用,所以就只能藉助於漫山遍野的石板,搭成了簡易房屋,開始了在這裡開闢荒山、繁衍生息的生活。當地人就將這些元軍居住的地方稱為“韃子樑”。而七十年代在距韃子樑不遠處的柏鎮庵發現的蒙古元帥印,似乎也驗證了蒙古元帥帶兵入洛南後居住於此的說法。

“世緣良自苦,空羨野雲閒”。元帥埋藏了帥印,士兵偃息了旗鼓。“行盡塞塬三百里,眼明初見玉堂仙”,他們沿河纏山來到地癖人稀的韃子樑,起土揭石,墾荒種地,種果栽樹。從金戈鐵馬到超然世外,彈指近千年的時光裡,韃子樑就成就了這種難以言喻的美,無從類比,不得複製。

但不管是哪種傳說,都給這裡增添了一絲鮮活的色彩。不同於漢族人慣常使用的以土石夯制房屋的技法,韃子樑的建築從地基到屋頂都採用了最原始的石材,這在全國範圍之內都是罕見的。

原始民居活化石

韃子樑的美,是用最堅硬的形態,包裹著人們最柔軟的起居生活。房前屋後,石屋、石牆、石桌、石凳,無不精緻,帶著明窗和夾角的山牆,超越了刻意的設計,也絕非簡單的堆砌,一塊塊的石板,有線條,有色澤,有肌理,有質感,自然流淌著結構的韻律。

而房前屋後,許多生活物件也是石頭打造的,石磨石碾自然不用說,石槽、石缽、石臼,石灶臺,很難想象每一件都能在生活中運用自如大放光彩,甚至連屋子裡的暖炕也是石頭砌成,這種充滿了稜角的冰涼材料,在最早居住於此的人們手中,彷彿有了柔軟的生命。

據統計,這裡的石板房共有56座158間,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古村落由5個院落組成,共有石板房58座、160多間,被譽為“中國最後的遊牧部落”,“洛南原始民居的活化石”。

隨著歲月的流逝,很多村民都搬離了韃子樑,現在,冷清的石頭城裡僅剩兩戶人家。漫步在石頭城中,找不到現代文明的絲毫蹤影,處處都充滿了農耕時代的印記。那些石頭砌成的廢墟,似乎只是歷史發展中偶然濺起的一朵浪花,是上天造物的神來之筆。

時至今日,韃子樑古寨已在文人墨客的圈子中聲名遠揚,成了採風作畫的好去處,雖然這片石房子已經不再以“居住”為主要功能,卻因不同人等對這裡的探尋而煥發出了別樣的風采。

古樸、蒼涼

寧靜、壯美……

韃子樑帶給人們的

除了奇特的建築

還有每個人眼中不一樣的

關於村落的印象

趁著韃子樑還沒有經過商業開發

一起來尋找一下原生態的生活味道吧!

自駕攻略

西安出發:西安——西潼高速——大荔/羅敷——202省道——310國道——勤學路——洛南——韃子樑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距廈門1h,藏了個登上華為封面的絕色小城,美了千年卻被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