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胡哥專注發現古村落之美。敬請關注、轉發支援。

胡哥圖片文字均為原創首發,侵權必究,已授權維權騎士全網維權。

山西省壺關縣是長治市的東大門,位於長治市東南部,地處太行山東南段,東與河南省林州、輝縣二市相連,西與長治市為鄰,北與平順縣隔界,南與晉城市陵川縣接壤。

壺關縣境內自然條件複雜,既有險峻奇秀的山峰,蜿蜒幽深的峽谷;又有蒼鬱蔥茂的山林,飛流直下的瀑布。

就在這崇山峻嶺之中,藏著無數古老的小山村,今年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晉莊鎮東七裡村就是其中之一。

東七裡村位於太行山腹地的一片山前臺地上,偏遠幽僻,在戰亂年代是理想的避世所在。

村子背靠的大山形似巨龍,前臨深溝,地勢險要。四周崇山峻嶺,莽莽蒼蒼,小小村子藏在深山之內毫不起眼。

東七裡村成村較晚,明末才開始有規模,而且還和歷史上的一位風雲人物有關。他就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

在李自成的起義隊伍中,有李世巨集、李世龍兄弟二人。起義失敗後,兄弟倆就近在這裡尋覓僻靜地方,挖窯蓋房,由簡而繁,逐步修建成了以李氏古堡為核心的寨堡式民居院落群。

以李氏古堡為中心,東七裡村經過三百多年的發展,人口發展到400多人。村子四周建有塹壕、城牆、烽火臺、地道、山寨等防護體系。

古堡西門外還有一片開闊場地為古練兵場,是李氏家族家兵的練武場。所有這一切,構成了長治地區非常少見的軍事防禦性村莊格局。

東七裡村古堡古民居

滄桑歷史,風雲變幻。時光如流水帶走了許多傳奇,也帶走了許多古建築。

現在,山樑上的城牆烽火臺已不見蹤跡,東西二山寨僅剩土堆,藏兵洞殘存遺蹟,儲存最好的就是李氏古堡民居院落群,依稀可見當年的防禦性功能,是一處非常有特色的古民居院落群,是研究太行山地古民居建築特色的珍貴樣本,獨具魅力。

下面,請跟隨胡哥的腳步前往這處古堡民居群探祕。

一、神祕古堡,防禦完備

出長治市區往壺關縣方向行駛,繞過縣城,沿著縣道晉伍線一路向東南而行,整個路程不足30公里。最後一段路,車子拐入大山之中,一路上坡,越升越高,直到看到了東七裡村的路牌。

然後就看到了山腰上的民居群落,藏在大山裡的東七裡村就呈現在眼前。村子正中心的圓形蓄水池最顯眼,一汪碧水倒映著深秋的藍天,水平如鏡,澄淨無比。

東七裡村中的圓形蓄水池。

東七裡村很少在各種媒體上露面,所以很多人對這個村十分陌生,更別說村裡的古堡民居群了。

其實,東七裡村和長治市區還有直接的聯絡。長治市區環城水系“三河一渠”中有一條石子河,它的源頭就來自東七裡村前面的山谷。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兵連禍結。參與李自成起義的李氏兄弟在起義失敗後,找到了這一處山高谷深、交通閉塞、便於隱蔽的地方來安家落戶。

李氏古堡內古民居

李氏家族累世而居,逐漸修建起了一座集居住、防禦為一體的寨堡式民居院落群。堡內現存最早的民居建於清朝順治年間,距今已有370多年的歷史。

古堡就在蓄水池南邊不遠處,是一片古香古色的建築群落,青磚灰瓦、高牆大院,風貌特點明顯迥異於周邊的新建民居。這就是以李氏古堡為核心的傳統古民居建築群。

它包括李氏古堡核心院落以及古堡周邊附屬院落及練武場,為一個整體。它的建築佈局十分嚴謹而科學,功能完備。

李氏古堡內古民居

其中古堡平面呈東西長南北窄的長方形,為一條街兩排房八座院格局。主街東西向,兩側闢堡門。

街北是並列的四個窯樓四合院,一進院落,正北窯樓為主房,兩側各有三間配樓。

四座窯樓院有暗門、暗道左右相通,還有兩條石梯一條暗道可供上下,設計非常巧妙。這四個窯樓院是最早修築的,裝飾比較簡單。

古堡內北側的窯洞。

主街南邊是並排四座二進四合樓院,裝飾比較講究,檔次也較高,修築年代晚於窯樓院,四個院落之間也能相互連通。這算一排房。

這樣一條街兩排房的院落群,全部由東西堡門進出。堡門為券洞形,內部設有兩道門栓。大門一關,內外隔絕。東西堡門之內是李氏古堡核心建築群。

古堡東西出口處,還分別建有兩座院落,是看家護院的家兵所住,院落內部也有地道與其他院落相連。在南邊,還有一條比較寬的東西街,南側是後期修建的四個一進四合院,全部坐南朝北。這算第三排院落。

古堡內窯樓院。

除此以外,在距離古堡較遠的山樑上,還修建有城牆、烽火臺等軍事防禦報警建築;東西面的山丘上,分別建有山寨、藏兵洞等設施。現在部分設施還殘存遺蹟。

在長治市範圍內,像李氏古堡這樣儲存基本完好的防禦性古堡很罕見,可以媲美晉城市的古堡建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二、世代同居,禮義傳家

李氏古堡內,李氏一家世代共居,累代共爨,過著和諧穩定的大家族生活。據資料記載,最多時,李氏一家五世同堂,有百餘人一起同爨共食。族內有家譜、家法、祠堂,還有共有的食堂、族田等家族共有財產,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家族家庭生活模式。

這樣以家族血緣為紐帶支撐起來的大家族,一方面是古代宗族制度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歷代朝廷所倡導表彰的孝義重點,當時朝廷將累世同居的大家庭表彰為“義門”。典型的有唐朝張公藝九世同居、宋朝義門陳十三世同居、元朝義門鄭九世同居等。

李氏古堡的建築充分反映了這種宗族觀念和禮制規範,在使用功能和位置佈局上,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尊卑、長幼、孝悌等倫理觀念。除了房屋建築的佈局之外,最突出的體現就是在古堡內外各處大門的門匾上。

李氏古堡東門匾:義路禮門

李氏古堡東西大門上的門匾最為特殊。東邊門匾是磚雕的“義路禮門”,西邊門匾是磚雕的“西山氣概”。

這兩處門匾大有含義,“義路禮門”,這是一個同義交錯式的詞語,其中義、禮意思相近,門、路意思相近,所以也可以看做“義門禮路”。並且“禮”和“李”諧音,既表明這古堡的主人是李氏家族,也表明李氏家族行為準則是儒家的禮儀之道,全家過著累世同居的“義門”生活。

李氏古堡西門匾(左):西山氣概

西邊的門匾“西山氣概”不常用,偶有所見。一般多用的是“東山氣概”,來源於成語“東山再起”,是說東晉時的謝安,辭官隱居會稽東山,後又應召入朝,官至宰相的意思。

不過李氏古堡西門上用少見的“西山氣概”則有另外的解讀:李世巨集、李世龍兄弟祖籍湖北恩施,最早參加的是張獻忠的起義軍隊伍。張獻忠後來建立大西國,年號大順。李氏兄弟用此門匾表達的是一種不與世俗同流的情懷,也暗含懷念大西國之義。

二進院內的儀門門匾:澹泊明智

這種解釋聽起來有些牽強,有人說,古堡內還有其他門匾題字可以佐證,比如“履信思順”,本義是指“篤守信用、思念和順,所以得到福報”,但也可以說,李氏兄弟思念“大順政權”。

這些過分解讀的門匾暫且不管,其他門匾則有濃厚的儒家教化之意,比如:澹泊寧靜、樹德務滋、履中蹈和、景星慶雲、荷天之休等等。

雙門匾:履信思順和樹德務滋

無論是修身還是養德,無論祈福還是積善,全都脫不開儒家修齊治平那一整套理論體系,體現的是李氏一門的家風家教和家族生活理念。三百多年過去,仔細研讀這些門匾,依然能感受到濃濃的儒家文化底蘊。

三、佈局緊湊,功能齊全

李氏古堡東西門之間主街長度有160米,寬度不足3米。過去全部是青石鋪砌,現在西半段依然保留原樣,大塊的青石表面光滑,可以想象昔日人來人往的熱鬧場景。只不過現在少有人走,石縫中長滿了青草,顯得有些冷清。

古老滄桑的古堡內主街

不過,這依然不能掩蓋古堡院落群的巨集大和氣派。從佔地面積上來說,核心古堡加上南邊院落、東北方向和西出口附近的兩處護衛院落以及練兵場,整個堡佔地面積超過40畝。

這些大大小小的院落,以堡內主街為中軸線分南北,構成了佈局緊湊、疏密有致、空間劃分合理的院落群。保留了大量清初民居建築的原始形態資訊,對研究太行山地寨堡式民居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從建造年代看,堡內建築按年代早晚從西向東、從北向南分佈。體現在房屋的品質和裝飾上,非常明顯,街北西側的窯樓院,修建最早,距今有370多年的歷史,裝飾簡單,功能實用。

堡內民居二樓的隔扇窗

南邊的幾座院落修建於清晚期,最晚的距今有150多年曆史,裝飾就比較豪華了,門窗各處都有比較精美的磚木石雕飾,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

從空間功能上看,堡內建築功能劃分合理有序。除了暗門、暗道等非常突出的防禦性之外,書房、賬房、客房等功能性房屋也是一應俱全。另有一條特殊的排水暗道,位於西門北側,暗道藏在一處巨大青石壘砌的牆體內,只留一個方口。推測是供窯洞頂部排水而用。

西堡門外的排水孔

站在古堡北邊最高處向下俯瞰,一個巨大的立體棋盤式的民居建築群呈現在眼前。一院院古老房屋靜靜地矗立在那裡,連片青灰色的屋瓦透露出滄桑古樸的意味。

每一院的房屋都圍成一個方方正正的天井,一個挨一個,整整齊齊的,像一個個多寶盒,儲藏著古人的建築智慧和生活氣息。

李氏古堡能夠儲存至今,得益於它地處偏僻的大山深處。現在,這份難得的明清歷史建築遺存成為東七裡村的寶貴財富。

它蘊含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藝術價值、建築美學價值、倫理價值等逐漸被世人所認可,神祕滄桑的古堡成為了東七裡古村最靚麗的文化名片。

最新評論
  • 1 #

    想問胡哥一個問題:您寫了這麼多古村落,都是靠自己的雙腳走下來的嗎

  • 2 #

    在古堡北邊最高處向下俯瞰,一個巨大的立體棋盤式的民居建築群呈現在眼前。一院院古老房屋靜靜地矗立在那裡,連片青灰色的屋瓦透露出滄桑古樸的意味。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國內一座大橋佈滿炸藥,卻使用百年沒有爆,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