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2200多年曆史;先秦時期成為全國第一批建制縣;與吳國中心蘇州、無錫是同時代繁榮的城鎮……除此之外,相傳這裡還是經典黃梅戲《天仙配》中“男主角”董永的故鄉,留下了許多傳說和遺蹟。這是哪座千年古鎮呢?
2200多年變遷史
丹陽鎮,位於馬鞍山市博望區境內。據史料記載丹陽鎮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是馬鞍山市境內最古老的城鎮。而為了區別於江蘇省丹陽市,人們習慣上稱丹陽鎮為“小丹陽”。
查閱《馬鞍山市志》,我們發現丹陽鎮的歷史有不小的演變。春秋戰國時期,丹陽鎮境地屬於吳國,是吳國西部政治、軍事要地。當時的地形地貌,與今天也有不小的差異。長江經內江直通丹陽湖,那時的丹陽湖水面廣大,包括丹陽、固城、石臼湖三大子湖,與長江渾然一體,水面最大時達3000平方公里,在中國古代五大湖中位居第三。而丹陽鎮瀕臨丹陽湖,背依橫山,為水陸交通要道,是由楚入吳的必經之地。《史記》中就有記載,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出遊,從雲夢、訪江下、觀藉河、渡梅渚、過丹陽,一直到錢塘。這不僅說明“丹陽”在先秦時期早已存在,而且證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後,廢分封制,在全國第一批推行郡縣制。丹陽縣是全國第一批建制縣,縣治丹陽。要知道,當時第一批推行的全國郡縣只有36個,足見丹陽位置的重要。的確,當時丹陽縣轄區很大,包括今天江蘇省的南京、高淳、溧水、江寧,以及安徽省的蕪湖、和縣、含山、無為、繁昌、南陵等廣大地區。由此可見,丹陽鎮是當時全國最早的政治、經濟中心之一,其地位十分重要。
漢朝時沿襲秦制,丹陽仍為郡縣。西晉時丹陽縣分出於湖,並立丹陽、於湖兩個縣。據史料記載,隋開皇九年(589),隋朝統一全國,設定當塗縣,廢於湖縣,但丹陽縣仍然保留。唐太宗貞觀元年,又廢丹陽縣,所轄地區併入當塗縣。從此,於湖與丹陽作為縣名,相繼成為歷史。而到了清朝乾隆年間,丹陽鎮又被一分為二,以一條小巷為界,北屬江蘇省江寧縣,南歸安徽省當塗縣,形成了兩省共一鎮的局面,可謂“一腳踏兩鎮,雞鳴聞兩省。”
曾是商賈雲集之地
“周子橫山隱,開門臨城隅。連鋒入戶牖,勝概凌方壺。”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48歲時首遊丹陽鎮的橫山時寫下的《贈丹陽橫山周處士惟長》一詩。從這首詩中,可以讓我們馳騁想像,想像青蓮居士站在西距小丹陽4公里的橫山上,放眼遠眺,將古丹陽城垣看得清清楚楚,感受丹陽的文化傳奇。雖然當時的丹陽古鎮已漸趨衰落,但其城垣仍然是高大、綿長的。由此我們可以推測,丹陽古鎮在其輝煌時期是多麼雄偉壯觀。
的確,據史料記載和現代考古發現,歷史上的丹陽是個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商賈雲集的江東重鎮。這不僅從慈善殿附近的土城頭、陳家祠堂到西橋遊家糖坊處石人殘肢,還是新橋附近的土城、小崗頭上的碑刻、橫山北峰腰地古驛道“青階峴”遺址,以及遍佈小丹陽各地的秦磚漢瓦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陶器殘片……都能看出。而且,有考古學者指出,從近幾年由丹陽發掘的方格紋、菱形紋、回字紋陶片和陶器上可推斷丹陽曾經的繁榮。因為這些印有各種幾何圖形的陶片和陶器,是春秋戰國時代吳越兩國及東南沿海的典型文化遺物,和蘇州、無錫等地同時代的文化特徵完全一致。
而據史料記載,大約從宋朝開始,古老的丹陽由盛變衰,自繁華慢慢走向凋謝。而說起這方面的原因,有史學家總結說大約有三條,一是各封建王朝在丹陽這裡的長期激戰,使得戰亂連年,民不聊生;二是隨著古航道的變遷,丹陽作為行政中心的功能慢慢變弱;三是交通線路的西移,使得丹陽與外地的經濟往來慢慢削弱。“而其中的各封建王朝在這裡連年多次激戰,應該是加速丹陽衰落的最直接原因。”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丹陽鎮才又煥發出了勃勃生機,經過七十年的建設發展,這座千年古鎮現在已成為一座較有規模的新型集鎮。
董永故鄉在這裡?
除了歷史悠久之外,可能有不少人不知道的是,丹陽古鎮還是經典黃梅戲《天仙配》中“男主角”董永的故鄉。“家住丹陽姓董名永……”《天仙配》中董永的這句唱詞中的“丹陽”,據說就是現在的馬鞍山市博望區丹陽鎮的董山裡村。
董山裡村地處丹陽鎮,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鄰。該村《董氏族譜》記載了歷代董氏家族賢良功德人士,孝子董永名列其中。雖然董永與七仙女那段悽美而動人的愛情故事只是一個傳說,但是該村村民一直都認為,董山裡就是董永的故鄉。因為全村不少人家都以董姓命名,七仙女與董永的愛情故事千百年來在村子裡代代相傳。“這裡就是《天仙配》故事的發源地,因為村子裡至今還儲存著一些遺蹟遺物。”董山裡村不少村民這樣介紹說。而漫步在董山裡村中的道路上,能看到傅家路、孝子路等,在一片幽靜的叢林中若影若現的七仙亭,述說、傳承著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
除了傳說之外,董山裡村的村民儲存著一部完好的《董氏宗譜》,這是一部修纂於1946年、被董氏族人祕密珍藏的家族宗譜,其中確實有關於董永的記載和敘述。“董永失母,養父,父亡,貸資以葬。”在董山裡村,我們看到《董氏宗譜》中有這樣的記載。村民們說,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是一個傳說,雖然家譜中並沒有記載,但是他們認定自己就是董永的後人。“自幼年記事起,我們長輩就時常說起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村莊周邊的很多自然現象都與這個神奇的傳說有關聯。就是到現在,每逢三月初一或清明,我們董氏族人還會舉行祭祖活動。”
也難怪,在董山裡村周邊,關於董永和七仙女傳說的印記有太多。比如,在黃梅戲《天仙配》中,有座七仙山和一座七仙廟,離董山裡不遠也有一座七仙山,山下也有座七仙廟。廟堂左邊是七仙女,右邊是董永。董永頭上挽著巴巴鬏,身穿大襟藍布衫,揹著藍底白花布包袱和紅色雨傘。村民描述的董永形象與黃梅戲舞臺上的董永形象非常相近;《天仙配》中,董永在傅員外家賣身,這個村裡的人仍有不少傅姓的;好多老人還能根據散落的漢代古磚,講出“孝子坊”、傅員外家老房基位置。
而據《董氏宗譜》的記載,董永大概是漢朝時期的人,他的祖上也是做大官的,後來因為犯了錯,年幼的董永被父親帶出來逃荒,先後逃亡過山東、河南、山西、浙江等地,最終在丹陽鎮董山裡村落腳。1952年,安徽劇作家陸洪非等人來董山裡村採風,隨後對《天仙配》劇本進行改編並排成了黃梅戲電影。
我們說,《天仙配》和董永本就是一個傳說故事和人物,或許董永真的在丹陽鎮董山裡村居住過;或許根本就沒有這個人,《董氏宗譜》中的記載和相關的遺蹟就是個巧合。但不管怎樣,都說明了千年古鎮丹陽有著厚重的歷史和文化底蘊。 □李大友程堂義來源:合肥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