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導語

隨著城市生活體系的完善,全域旅遊時代的來臨,旅遊目的地也正在被賦予更多的商業價值,為旅遊注入新動能。城市休閒空間正從原先的封閉性營銷逐漸轉為有專門的針對性、和開放式方向發展轉變,經營的方式逐漸以“人”、“公共屬性”為重心轉移。

文青生活×商業

塑造休閒和開放的場所氣質

La Kuga是日本設計師隈研吾及其公司完成的一箇舊書倉庫改造專案。倉庫本身感覺是很封閉的,但設計師的思路是把場地做大,形成類似街角公園的效果。

整個建築外立面為白灰色,底層建築四周設計成透明玻璃窗,使得建築看起來通透、明亮。白色的金屬鋼構,則保留了原有工廠與倉庫的特色。

室外景觀通過臺階設計將場地的原始地貌以一種模型式景觀再現了出來。

為了可以通達La Kagu每一層的商鋪,隈研吾在建築外面單獨設定了一個鋼木結構臺階,通往一層和二層的商鋪。

臺階的設計不僅考慮到了 La Kagu的訪客,同時也通過開放中廳來滿足行人及單車的安全需求。

如同等高線一樣的木質階梯不僅在視覺上與周邊環境地形相契合,更是創造了一種獨特的、親切的道路形式。

設計通過對顏色和尺寸的把控,將原本功能單一的臺階變成了一個可以供人活動的場地,增加了居民交流空間。

La Kagu一共兩層,集合了服裝、餐飲、生活家居等業態,其核心理念是REVAL複合式設計生活空間,即「衣食住+知」,在滿足顧客的基本物質需求的同時補充精神文化需求。

家居區域的佈置與商品都無不體現著精品生活的宗旨。

餐廳區域的菜品也以輕食為主,倡導健康與品質的生活方式。

餐廳的選單是由舊金山著名食物插畫師Wendy MacNaughton設計,可見la kagu對每一個細節的精心把控。

書籍區域為核心區域,不僅是可提供閱讀的區域還定期開展各種藝術類、文化類講座。顧客在進行商業活動的同時還可以進行社交,加強社群居民的緊密度。

La Kagu無論是在建築設計還是在業態策略上都依靠使用者屬性來進行定位。滿足使用者消費體驗的同時,通過商業公共場所將社群與活動再次進行重新整合,賦予了社群商業空間新的文化與潮流的價值。

書店業態×商業

重視常被忽略的“熟齡人群”

蔦屋書店代官山T-site,是東京新熱門打卡點。它與很多迎合青年的商業不同,鎖定了熟齡人群。

專案定位“森林中的書店”,從立意上與普通書店拉開距離。

因為代官山地價昂貴,附近居民為收入不菲的中產階級,加上附近沒有大型商業,入夜後大量店鋪關閉,因此這裡就成為了一個夜間經營非常活躍的社群中心。

專案方籌備數年,從設計競賽中挑中了當時非常年輕的Klein Dytham architecture 來設計,正是因為方案中的建築與景觀巧妙融合。投入運營後,效果也很好,還額外吸引了一大群青年人的光顧。

蔦屋書店重新啟用漢字標識,弱化英文,顯示出更強的書卷氣息。而整體建築設計偏向優雅大氣,符合“熟齡人群”的審美:建築、室內、陳設,甚至到平面設計都貫穿了核心的“T”字母元素。

店內視覺設計由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負責,從會員卡到包裝設計,始終貫穿著T元素和高度簡約的現代風格。比如,圖書部分的分類提示板製作成半透明且極薄的結構體,這種結構具有薄輕性和穿透性,而且表裡均可識讀,大號文字也更利於熟齡人群觀察到。為蔦屋書店特地打造的廣告系列名為“讀書的人”,廣告文案是”歡迎回到書的世界”。無論是建築設計還是視覺設計蔦屋書店都做到了品質的極致。

蔦屋書店不僅僅是一家書店,更像是生活。其是以書店為中心,包含了咖啡館、餐廳、精品店以及公園等設施的生活場所。這在當時幾乎只賣書的日本書店業,已經算是非常大膽。

蔦屋書店成為一個介乎家、辦公室和商業空間之間的建築綜合體。

蔦屋書店的業態形成以圖書為核心的“書+X”模式,對於消費者而言提升了消費體驗,在潛移默化中將美好生活方式的理念帶入社群商業。

除此之外,蔦屋書店還和不同名牌展開合作,發行聯名產品,不斷拓展書店以外的發展空間。其為目標人群提供的精準服務更是蔦屋書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年終無休且每天經營到凌晨兩點的蔦屋書店,在各年齡層的顧客中都有很高的人氣。蔦屋書店通過建築設計與業態分佈將蔦屋書店的倡導理念滲透到書店的各個角落,通過極致的配套服務和展覽活動來提升體驗感。利用使用者畫像與大資料分析,精準書店所提供的配套服務, 進而提高顧客的認知和滿意度。帶動了代官山整個區域的發展與蔦屋書店社群周邊的知名度。

休閒公園×商業

打造如公園般的豐茂景觀

日本代代木Yoyogi Village專案由日本知名音樂人小林武史KURKKU策劃,且由潮牌商業空間教父級人物片山正通進行建築結構和室內設計。力圖打造東京城中“自然派社群”,提倡有機消費的商業綜合體理念。

除此之外,Yoyogi Village的景觀部分由日本植人氣物獵人、花卉植物生產批發商“花宇”第五代傳人西畠清順設計。

Yoyogi Village分為兩個區:集裝箱區和村莊區。片山正通以「沒有房間的飯店」為概念,設計出一個由不同種類的餐廳、麵包店、藝廊、咖啡館、旅行社與SPA等空間組成的空間。

每個空間利用船運集裝箱進行商業區域維和、迴旋簇擁著庭園步道。

西畠清順從世界各地蒐羅來120多種奇珍異卉和巨型樹木,以“和平共存”的設計理念,將代代木Yoyogi村塑造成保育世界植物多樣性的“植物園”。Yoyogi Village內的業態以生活方式和飲食為主要訴求的集裝箱商店聚落,結合商品、園藝、美食、音樂、設計等多方面、多層次的業態。

每家店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支援環保生活及有機農場發展,形成一個多功能的聚集空間,強調簡約和自然的觀念。

Yoyogi Village利用集裝箱作為基礎載體開創環保生態的店鋪、有機餐館、咖啡館和活動場所,將約2000平方米的都巿空間創造成既充滿品味的城巿綠洲。

人們在其中不僅可以感受到富有生態與綠色的商業街區,更能享受環境創造出的人與人的親密交流空間。

無論是一層的有機餐廳、音樂酒吧、手工酵母麵包店,還是二層的竹纖維品牌TAKEFU的直營店都在傳遞著有機消費的倡導理念。

代代木Yoyogi Village的出現推動了社群商業在生態、可持續發展上的探索,為創意產業開闢了新的道路,使一個被忽略的社群空間重新充滿生機活力。

街巷空間×商業

讓建築本身成為體驗的一部分

位於泰國曼谷的Kreetha7社群購物中心由Stu/D/O事務所打造。其設計將建築體量被劃分成九個分開的體塊,其中的每個商業區面積不超過300平方米,尺度宜人。

入口地面以類似方式升高來創造了一個緩坡,界定了主要通道。

小型商業街區組成一前一後兩個縱向體塊,設計師使用連續曲線屋頂來連線建築群,適合附近居民在此聚餐,休閒。

場地內的現存樹木儲存完好,與周邊設施一起構成了場地的主要用餐區。

屋頂材質由混凝土構成,地面則由木板和綠色植物構成。

Kreetha7主要業態為咖啡廳、酒吧、餐廳、零售店之類的服務型商業,加之建築的開放性形態使其成為社群居民青睞的社交與休閒場所。

Kreetha7力圖建立一個新社群商業空間,而非建立大型封閉式社群購物中心。

Kurve 7社群購物中心通過建築形態的曲線將社群區域進行定義、設計、引導和連線,使得整個社群商業空間通過一系列露天花園和公共空間連到一起。同時輔以貼近生活的業態使得商業建築的公共屬性得以增強。

垂直森林×商業

讓人自由探索的半室外空間

泰國曼谷The Commons的設計理念是先打造一個社群,其次才是一個商城。

商場設計在三點上與其他商場不同,一商城內不設定空調,完全依靠排氣扇輔助的自然通風。建築的屋頂設定了一組工業級的排氣扇來大大加速熱空氣排出這一過程。

在這裡你能感受到來自自然的空氣。

二作為一個多層的商業專案,專案公區內不設定自動扶梯,垂直交通必須依靠步行樓梯或垂直電梯。樓梯被縱向切成兩半,一半向上,一半向下。同時,在通行功能之外,樓梯還融入了一些可供就坐的開放平臺,富有趣味的小布景和小舞臺。

商場的第三點不同是整個專案主材質使用混凝土,幾乎沒有額外的飾面材料,感官上乾淨純粹。

在The Commons70%的面積拿出來做公共活動區域,只留了30%的區域用來經營。

the Commons四樓的露天草坪可以提供給孩童進行戶外玩耍與交流。

二層設定有玩樂區,內設兩間活動室,提供樂高積木、益智拼圖、音樂牆、軟墊遊藝區等玩樂設施。

商場還策劃了長期的親子互動專案,除此之外,還開展了一些“快閃”活動。

除卻建築本身設定、提供的可供居民聚集、活動的場所外,商場本身還提出了”工作坊“和”善意計劃“等公眾參與度高的活動。

可以說,在the Commons頂樓的廚房、天台全部可以用來提供互動的場所,讓人們進行分享與交流。

the Commons的一系列活動都切實地加強人與人和人與環境的緊密感,在根於社群的空間的同時,對社群還具有反哺的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作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商業建築逐漸被要求具有“公共屬性”。

無論設計還是經營,關注的核心不是物,而是人本身——這也是我們當下值得思考和不斷探究的問題。

本文轉自:睿途旅創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河南最低調的景區,被譽為“亞洲一絕”,景色堪比九寨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