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強盛的封建王朝之一。在經歷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流與融合後,在隋朝統一全國,創立了科舉制,開通了大運河的基礎上,唐朝去粗取精,將封建制度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將中華文明發展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其所展示出的文化開放和文明包容的大國形象至今在世界上仍有廣泛影響。
正是因為唐朝如此強盛,在盛世大唐這段時期,唐朝的各行各業都發展迅速,旅遊文化和旅遊活動也是藉著這股東風進入巔峰發展時期。
一、唐朝旅遊活動高度發展的原因在於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和高度發達的政治經濟交通水平唐朝建立之初,統治者就吸收隋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在施政過程中以德配位,實施仁政,確立了“以民為本”的統治思想,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在這等開明的政治條件下,唐朝的農業得到了較為穩定的發展,糧食產量大大增加。唐玄宗天寶八年,官府所藏糧食甚至達到了驚人的九千六百萬石。農業經濟的發展帶動了人口的增加,到唐玄宗統治時期,唐朝的人口以是初唐時期的八倍,全國達到記載人口數達八千萬。
與此同時手工業的發展也取得了巨大突破,鑄鐵業、紡織業、陶瓷業等重要產業陸續湧現新技術,產品數量和品質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迅猛發展的手工業又為商業經濟的繁榮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有唐一代,經濟發展迅速,中唐以後甚至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初的紙幣,飛幣。
另外,唐朝開放包容的對外政策也為旅遊活動提供了現實條件。
或許是出於自身血統原因,唐朝統治者一直奉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唐朝時的中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十分頻繁,自漢代開通的絲綢之路到唐朝時已經發展了從蔥嶺到歐洲的路段,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播價值也開始增加,很多向往唐文明的遣唐使和留學生都通過這條路來到中國,而中國也不斷有使者,高僧出走國門。
這些頻繁往來都為唐朝旅遊活動興盛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史料記載,唐朝中外交流鼎盛時期,共有300多個國家與唐王朝保持友好交往,臚鴻寺每年要接待80多個國家的使節,政府官學接待3萬多外國留學生。正是因為唐朝統治者對外政策的支援,唐朝旅遊活動便有了存在的條件。
此外唐朝旅遊活動昌盛還要歸功於唐朝發達的交通,因為只有發達的交通才能完成各地的往來。如上文提到的絲綢之路,唐朝重要的交通幹線也是數不勝數。
唐朝的交通以都城長安為中心,向東可到山東半島,渡海可達新羅和日本;西北直通西域,連線絲綢之路可達到中亞、西亞和歐洲;西南可同雲南南詔;東北經太原可到幽州;南下可到揚州,廣州。海上交通自廣東和福建可達東南亞、蘇門答臘、印度甚至非洲東海岸。
政治的穩定,對外政策的寬鬆和經濟交通的高度發達,為旅遊活動的開展打下了堅守的基礎。
從初唐到中唐,唐朝的旅遊業迅速發展。唐朝社會各個階層都開始陸續接觸旅遊活動,這一點從唐朝詩人的作品中就可以窺見一斑。初唐大詩人王勃在其創作的《澗底寒鬆賦》中就曾記載過:
“歲八月壬子,旅遊於蜀,尋茅溪之澗”
此後的大詩人李白、杜甫等也陸續寫下了無數描寫旅遊紀事的千古名篇,為後世的我們展現了那個時代獨特的旅遊之美。
二、唐朝的旅遊活動相當發達,不僅出現了較為完善的旅遊分類,相關的旅遊設施和指導文獻也層出不窮唐朝的旅遊形式大致分為三種,分別是公務旅遊、文人恣旅和平民旅遊。
公務旅遊指因公共事務而延伸出的旅行活動,皇帝的巡遊就是最典型的公務旅遊。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現象在中國封建王朝一直存在,其實質是封建統治者為鞏固統治需要而巡視各地、封禪拜祭,但同時也具有遊山玩水,瞻仰前代帝王和名人事蹟。唐朝最熱門的皇帝巡遊就是皇帝登泰山舉行封禪、祭祀之禮。
除此以外,由於唐朝還在地方實行異地任職制,官員很大程度上也有赴各地任職的情況,從而也帶來了公務出行而帶有旅遊的性質。還有各國赴唐的使節往來也往往帶有旅行四方,遊覽觀光的性質。
第二種是文人恣旅。眾所周知,唐朝實行科舉取仕,科舉制度的發展在唐朝已經非常完善,讀書,考試,取得功名成為讀書人登入仕途的必經之路。
但科舉制度在全社會形成讀書風尚的同時也帶動了趕考旅遊。因為唐朝的科舉考試一般都要前往都城長安。全國各地的考生遠赴長安,本就是一場旅行,士子到達長安,長安城周邊的景點也會成為他們旅遊的重要場所。不管是名勝古蹟還是繁華市井都有可能成為考生們的熱衷的場所。
據清人史料《唐兩京城坊考》中記載,唐朝都城長安有眾多寺廟,而這些寺廟都是赴京城趕考的旅遊地點。寺廟的休閒旅遊不僅激發了士人們的創作熱情,也帶動了唐朝旅遊活動的興盛。
最後一種是平民旅遊。唐朝旅遊的興盛不僅僅侷限於上層貴族,平民百姓也是唐朝旅遊活動中一個重要的載體。
在封建社會受制於身份地位和經濟因素,平明百姓的休閒旅遊不可能像帝王將相那般奢侈,但卻極具市民色彩,民俗意味重。節日出遊,傳統節氣的出遊以及季節性的郊遊時唐朝百姓旅遊文化構成的三個主體。其中最熱鬧便是節日慶典的出行遊玩。
唐朝實行“宵禁制度”一年中絕大部分時間是不允許平民百姓夜間出門,但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宵禁”就會被取消,長安城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燈火通明,人們紛紛上街遊玩。
據唐代雜記《大唐新語》的記載:
“正月十五“貴遊戚屬,及下隸工賈,無不夜遊。車馬駢闐,人不得顧。王主之家,馬上作樂以相誇競。”
由此可見節日氛圍的熱烈和平民遊玩的盛景。除此之外還有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都是平民階層放鬆身心、出門遊行的絕佳時機。在唐朝的平民階級已經形成濃郁的休閒旅遊之風。
如此規模盛大的旅遊活動自然刺激了唐朝旅遊產業的發展。為了迎合旅遊市場的壯大,唐朝的旅遊配套措施發展相當完善。就拿交通發展來說,唐朝形成了以都城長安和東都洛陽為中心的陸上交通和以大運河為代表的水上交通。
為了保證交通的順暢,唐朝政府還專門設定了很多驛站,驛站內有馬匹和船隻以供南來北往的旅客通行。私人設立的旅店、外國商人開辦的“胡邸”遍佈全國各地,給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除此以外,唐朝繁榮的旅遊業還刺激了旅行家和旅行指導文獻的出現。有唐一代,旅行家著實不少,其中玄奘法師應該是最被我們所熟知的一位。玄奘法師西遊天竺,歸國後寫成了鉅著《大唐西域記》,其中記載了大量當時中亞南亞等國的風土人情,為世人了解當地提供了巨大的參考。
之後又有法師義淨通過海路佛遊印度,並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和《南海寄歸內法傳》等經典,同樣為世人留下了豐富的旅遊文獻。由此可見,與前代相比,唐朝旅遊資源的開發,旅行家的誕生以及旅遊著作的產生都是有很大的創新和發展。
三、唐朝旅遊活動的興盛不僅促進了唐朝文化的對外傳播,最重要的是它還給後世留下了大量的旅遊資源唐朝作為中國古代封建歷史的盛世,也是古代旅遊業發展的一個巔峰。唐朝的旅遊文化和活動,無論是在旅遊範圍、方式、理論著作還是在旅行家的產生等方面都達到了中國古代歷史的巔峰,反映出了唐朝由遼闊的疆域、發達的經濟、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和多民族的融合發展等種種因素共同鑄就的盛世景象。
唐朝旅遊活動的興盛造成的一個重要影響便是推動唐文化的對外交流,這也是大唐盛世景象的一個重要表現。
活動於唐朝與中亞地區的商人,旅行者們將中國的造紙術和煉丹術傳入中亞、阿拉伯和歐洲地區,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日本對華頻繁派出的遣唐使,使得唐朝文化迅速傳入日本,中國的書法、服飾、建築、宗教、曆法對日本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而這一切都與興盛的唐朝旅遊活動有關,這也就充分證明旅遊活動與唐文化對外交流的關係。這對我們當下提升我們中國文化軟實力,促進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有著非凡的價值。
唐朝旅遊文化最後一個影響就是為我們當下旅遊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李白杜甫等唐朝詩人走遍祖國的大山大河,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現當下很多景區,正是藉助歷史文化旅遊為宣傳手段,如安徽池州,素有千載詩人地的美譽,正是因為李白曾遊歷與此,並寫下了《秋浦歌十七首》等詩篇,“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池州也利用這樣的歷史文化資源,作為宣傳名片,吸引了眾多遊客的駐足留戀。可見,唐朝旅遊活動的興盛所形成的旅遊文化資源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由此可見,誕生於大唐盛世寬容、開放文化政策之下的唐朝旅遊文化不僅是唐朝盛世昌平的最佳見證,也為唐王朝文化向全世界的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最重要的是,通過研究唐朝的旅遊活動,不僅能還原盛唐時期的社會風貌,更能給現代旅遊業發展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新唐書》
《舊唐書》
《永徽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