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城,位於我省門源回族自治縣府所在地浩門鎮西部五十公里的草原上,是青海儲存最完整的清代古城。現為省屬國有企業青海省門源種馬場畜牧隊駐地。
幾百年來,永安古城像浩門馬一樣,令門源人引以為豪。
然而,更為重要的是永安古城在青海發展史上頗有盛名。
說到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不能不說一說永安古城,它與青海歷史上一起重大事件緊密相關。據資料記載,永安古城始建於公元1725年,也就是雍正三年,而這之前的公元1723年,盤踞在青海草原的蒙古貴族羅卜藏丹津發起武裝叛亂,一時間西北局勢混亂,民不聊生,清王朝經過平定吳三桂反清、噶爾丹謀反等舉動後,再次處於國家危機狀態。彼時,財政困難,國庫空虛,青海平叛考驗著清政府特別是雍正皇帝的執政能力。在此背景下,清政府委派撫遠大將軍年羹堯率領精良兵馬,縱橫千里,迅速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史稱“青海平叛”。清政府為穩定西北軍事需要,在永安灘(今門源種馬場畜牧隊駐地)、大通衛(今門源浩門鎮)、白塔(今大通城關鎮)築城三座。其中,永安城戰略地位最為重要,駐兵最多,城址最大,因其地理位置優越,草原植被茂盛,水源充沛,城西有一條流量較大的支流永安河浩浩蕩蕩自北向南匯入大通河,人畜飲水便利,地勢平坦開闊,便於軍馬演練和繁育。它是青海北部進入甘肅省河西走廊和新疆的唯一通道,也是青海北絲綢之路的重要商業要道,物資供應豐富。
時至今日,歷時290多年的永安古城儲存比較完整,而其他兩城基本成為廢墟。1998年12月,永安古城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門源地方政府本著文物古蹟保護和縣域旅遊業統籌發展需要,投入專項資金,以恢復原貌為出發點,對城牆進行了維修加固,達到了預期的文物保護目的。
雍正王朝執政時間雖然只有13年,但對清朝進入康乾盛世發揮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雍正繼位後,國家財政基本虧空,大清國庫只有幾百萬兩銀子,甚至無力籌集青海平叛所需資金。鑑於此,雍正對內採取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和開源節流,使國庫不斷得以充盈。至公元1736年清高宗弘曆(乾隆)繼位時,已有6000萬兩銀子的充盈國庫,讓中國歷史進入了康乾盛世。可以說,康熙是穩政權,促統一,雍正是促發展,廣開源,乾隆是享成果,惠百姓。而穩定西北,平定青海叛亂,開啟康乾盛世是雍正皇帝最重要的執政成果。從另一方面來說,修建永安城,駐兵防守,說明青海在維護清王朝統治版圖中的重要性。
永城古城東西長約353米,南北為438米,城高7.3米,厚6.7米,寬4.3米,外門寬5米,厚10米,頂寬4米,築有東西腰樓2座,炮臺8座,城外有壕溝深1.6米。從當初建成的三座軍事古城對比,永安城規模最大,防守最嚴密,其周長超過了2000米,四周城牆上,留下了一排每隔幾米可容納二三名兵卒棲身的貓耳洞,這可能是為防止叛軍接近古城挖掘城牆用於戒備用的,城內南面內牆已坍塌,形成六十度以上的陡坡。城外是一片平坦的永安灘,灘上是一望無際的草原,G338國道盤大公路從城南一穿而過,車輛川流不息;城東的祁連山疊雲翠嶂,令人神怡。當你站在城南牆上,眼望東南方,一道又一道的山脊連在一起,明暗交替,形成一幅美不勝收的草原風光,當地群眾稱為“九道嶺”,確實名不虛傳。河西山上有烽火臺,山中有若干個道教徒修身養性的山洞,人稱“仙人洞”。因古城儲存較好,成為影視拍攝基地,1988年青海電視臺根據世界最長的史詩《格薩爾王傳》改編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外景地選為永安古城。當時筆者在學校工作,還曾與教師們一起被選為群眾演員,穿上麻織品做成的古服,在劇中飾演了一名兵卒;1995年夏季,北京青年電影製片廠在此拍攝警匪槍戰片《刑警榮譽》,劇中槍戰激烈,都是在永安古城內拍攝的。2014年,隨著高鐵的通車,永安古城與門源百里油菜花海、崗什卡雪峰、仙米森林秋景、花海鴛鴦湖成為當地五大旅遊品牌,特別是永安古城,幾乎來門源的旅客必去此地遊覽。
永安城、窯溝口和風峽口是門源種馬場風光最美麗、地勢最平坦的三大草原,是中國最美的祁連山草原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永安城,曾經是青海挽乘兼用馬(大通馬或浩門馬)的重要繁育基地,此馬品種為青海省唯一通過省級鑑定驗收的優秀畜產品,1989年榮獲青海省科技二等獎,在省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從1725建成至1928年的二百年間,永安城因地處草原中心區和青海北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民間和官方商業貿易非常繁榮,現居住城內的群眾取土基建時,還能偶然挖掘出“康熙通寶”、“乾隆通寶”、“嘉慶通寶”等年號銅錢,俗稱“麻錢”,腐蝕程度比較嚴重,但基本能識別。
永安城建城以來,因軍事給養採購需要,長期成為牧區商人云集,市場繁華的商業重鎮,一度是青海北部通往甘肅河西走廊的重要集鎮。但歷史進入到1929年,發生震驚青海的“河湟事變”,造成永安城被廢棄,其罪魁禍首是馬仲英。馬仲英是西北反國民軍的風雲人物,其首先從甘肅河州起兵,經青海化隆、貴德、西寧,劫屠湟源城,揚言過門源屠永安城。訊息傳至永安城,人人震驚,城內商戶驚慌失措,攜家帶口紛紛逃離,後馬仲英率領叛軍確實經過永安城並進行了搶劫,自此,永安城人走財空,荒無人煙,後來事變平息,縣上僱用幾十輛馬車,將城內所有房屋拆除,將一切可用的建築材料運往浩門鎮,修建了一些城內基礎設施。
歲月滄桑,永安古城也是滿目瘡痍。1949年9月以後,昔日由國民黨青海省政府官辦的永安軍牧場重新回到人民手中。由省畜牧廳直轄的門源種馬場,事業單位管理,專事馬匹育種。之後,永安城內居住了人數眾多的門源種馬場職工,利用東方紅鏈軌拖拉機在永安灘上開墾耕地,播種油菜、青稞、燕麥等農作物,並在永安河上游修建了簡陋的農田水利灌溉設施,但因氣候條件惡劣,成效不大,所產糧食不多,不適應種植業發展,最後不了了之。昔日的草原又恢復了專事畜牧業傳統養殖的發展方式,種馬場牧工又過起了“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以定居點為主的春出冬歸的遊牧生活。
仰望永安古城,滿目瘡痍的城牆上隨處可見草原鼠類曾經居住過的洞穴,現已成為各種鳥類躲避天敵的巢穴。仰望永安古城,你會覺得這是一座活著的古城,是一座充滿生命的古城,也是一座有靈魂的古城。當你站在城牆,平視周圍優美的環境時,一種無限遐想,會讓你的內心沸騰起來。忽然,由遠而近的陣陣馬蹄聲不斷傳來,無數個彪悍的兵卒騎在俊美的馬背上,口中吶喊著衝向前方,漸行漸遠……當你猛然清醒過來,睜開眼睛,隱隱約約看到的是那遠去的騎士,好像騎著天馬踏著雲朵飛上了天空……
永安城平坦的草原上盛產蕨麻、蘑菇、河窩草等三寶,尤其是黃蘑菇最負盛名。每當夏季期間,當地城鄉群眾不遠百里,全家出動,攜老扶幼,總喜歡聚集到永安灘上游玩、野炊、撿蘑菇,特別是黃蘑菇,採回來清洗乾淨後,切碎,支上鍋,用本地產菜籽油炒一炒,放點綠葉菜和野蔥,揪上一鍋青海風味面片,調上油潑辣子和香醋,色香味佳,開胃提神,是絕對的上好美味,成為百姓日常野炊的美食之一。
環繞永安古城,除了發揮你的想象力審視永安古城建成時的巨集大氣勢外,在內外城牆上,隱隱約約能見到20世紀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在城牆上開鑿的凹形圓坑,用泥抹平,刷上白石灰,寫上紅色標語的痕跡。從東門進入城內,有一座土木結構的紅瓦房,是城內唯一年限最長的建築。老一代曾在馬場下鄉的省內外知識青年,總喜歡在此拍照留念,滔滔不絕地述說當年下鄉勞動的情景,眼睛潮溼,感慨萬千,流連忘返。
古城能儲存下來,體現的是文化傳承。不管是什麼年代,人類時刻嚮往著美好生活,也不希望打亂平靜的生活。沒有戰爭,就沒有古城,也不會有萬里長城。古城是保障和平生活的防禦城堡,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文化遺產。來源:青海日報 文/圖 王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