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國民黨桂系首領。北伐時,帶領廣西軍隊一路由湖南攻至山海關。抗戰時,動員將士抗日,指揮多次大戰,在臺兒莊大捷中名震一時。
李宗仁故居坐落在距桂林市約30公里的臨桂區兩江鎮浪頭村,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經歷了三次擴建。故居佔地7.3畝,為木質結構的二層樓房,由安樂第、將軍第、學館、三進客廳、庭院及後院的閣樓、井池、魚塘和炮樓等組成。
現在,那裡是一個景點,免費對遊客開放。
故居位於省道306的路邊,有一個景區指示“李宗仁故居”。如果不是這塊指示牌,路過的人可能都不會停下腳步。看過去,那裡只是圍著幾米高的圍牆。車速如果再快一點,可能就會錯過。
我和許多充滿好奇的人一樣,想去裡面一探究竟。一代將領,他住的房子是什麼樣的?他如何在這裡度過一段歲月?裡面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是否,這裡的風水就是比別處好,所以才能誕生這樣一位名人?
還沒進門,視線就被一道玄關擋住。在鏤空的玄關前, 也就是門口的正中央,擺放著一塊指示牌,上面是“李宗仁故居簡介”。在這裡,我沒有停留。相比於站在原地看簡介,裡面似乎更加吸引人。
走過玄關,前面就是一個長長的院子,裡面有松樹、棕樹……還栽了大大小小的盆栽。這是一個很好的院子,如果不是前面的院牆擋住視線的話。我忘記了這是景區,既然是景區就得有高牆。而且,這裡也不再住人,不需要庭前寬闊的視野。讓我好奇的是,這道高牆是不是建景區之後才修建的?
我們總是容易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去想問題,而忽略它當時存在的語境。
事實可能和想象有著千差萬別,從故居里的炮樓來看,從李宗仁顯赫的身份來看,從那時候動盪的局勢來看,這裡可能早就脫離了一個簡單的居住場所的功能。
進門的右手邊,是一棟兩層的木質樓房,一個三進院落。被漆成硃紅和祖母綠的柱子和門板,還有鏤空的窗戶,古樸的欄杆……據我所知,這樣濃重的色彩塗抹在桂林的木質房上並不多見。作為一個生活的場所,這樣濃重的顏色會顯得太過特立獨行。
但反過來想,作為一個景區就說得通了。就像一件作品需要對生活的加工、削減、打磨……原原本本的展現會讓人摸不著頭緒,還可能會讓人無法接受。
房門都是關上的,透過鏤空的窗戶,能夠看到裡面的擺設。窗戶的正中是一張老式的床,三面都被包裹,有著精美的雕刻和圖案。只留出一面供人進出,是一個蘑菇的形狀。不知道這樣的床睡起來是什麼樣的感受,會更加讓人有安全感?還是會讓人覺得侷促?
房間裡其他的傢俱和它們的擺放顯示出一種鄭重的態度,簡單卻不隨意。右手邊靠牆的位置擺了一個衣櫃和一張梳妝檯。海棠色的漆,搭配著一些浮雕的花紋。衣櫃和現在的衣櫃也沒有太多不同,只是那個梳妝檯,到現在成了稀罕物:櫃子上面安上一塊鏡子。我想是因為那個時候生活的節奏慢,所以姑娘們才能坐下來慢慢地整理妝容,似乎也讓這一過程顯得更加莊重。
左手邊靠牆的位置則是擺放著幾張椅子,方方正正的,背靠也不是很大。這樣的椅子坐上去無疑是會讓人不舒服的。它不像現在的沙發,軟踏踏的,可以怎麼舒服怎麼坐。兩張椅子中間放一張方形的臺子,用於隨手拿取物品,但並不是很大,可能就夠放兩杯茶。
從房間裡的傢俱來看,這樣一個房間滿足著多重的功能。好在它足夠大,空間上一點也不會覺得侷促。
中央的廳堂裡,正中位置擺放著神位。下面是祭祀用的臺子和一張桌子,上面放著兩盞燈和祭祀用的香爐。兩邊的牆上掛了許多字畫,都是李宗仁的同仁和朋友提的一些字。下面是兩排椅子,應該是舉行活動和會議時用的。廳堂的左右兩邊各有一扇門,走過去就是天井了。
長長的天井裡種滿了植物,大多是棕櫚樹(如果我沒看錯的話)。不知道這些樹是不是為了展示的效果後來種上去的。在我的觀察裡,桂林普通居民吊腳樓的天井裡一般是不種植物的,只是鋪上一層石板,旁邊裝一個水龍頭,平時洗菜洗衣服都在天井裡進行。
走過天井來到後山,這裡是廚房的所在地。在寬闊的空間裡有一個寬大的灶臺,大概可以煮十多個人的吃食。灶臺旁邊,擺放著一些老舊的木質用具和一些罐子,都是幾十年前的用到的東西。牆上還掛著犁田的工具和斗笠,展示著一段農耕的歷史。
靠近菜園的這一邊,也是和另一邊三進院落大概同樣格局的兩層樓房。從樓梯上去,二樓的高度並不是很高。空間上更加自由和隨意,房間裡沒擺什麼東西。只有一道道小門,一條條長廊連通各房間。
這樣一座大型宅院,隨便住上幾十個人沒有問題。大家緊挨著住在一起,共用一個院子,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
當年李宗仁如何在這裡生活已經無人知曉,那些生活中的小事不會有人記載,也沒有圖片資料。我們能看到的,只是一個長廊裡李宗仁的生平事蹟。
他為什麼要選擇在這裡建宅呢?別的地方他沒選,卻獨獨選擇了這裡。
據說,有人指點:李家人要在東北方向建功立業。而北伐時,李宗仁從湖南一路打到山海關,威震全國,那正是故居大門所指的東北方向。故居的西南方向有山,是一個不錯的依靠。
這是他選址的方向,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風水。
故居曾是李宗仁母親劉太夫人、胞兄李德明等家人長期居住的地方,也是李宗仁舉行婚禮及數度迴歸省親所居住的地方,同時還接待了蔣介石及國民黨重要人物。
有一張照片,是1940年蔣介石和夫人宋美齡在李宗仁故居門前的合影,蔣介石依舊拄著柺杖。後邊的門口是一幅對聯“山河永固,天地皆春”,橫聯是“青天白日”。聯絡當時的歷史語境:北伐、抗戰,這幾個字確實有著分外的重量,是李宗仁身懷天下的抱負展現。
據說,這個“青”字上還有一段故事。雕刻者為討好李家,故意把“青”字雕刻得像一個“李”字,寓意李家當權。蔣介石看到這個“李”字心裡別有一番滋味,但當時沒表現出來。這使得“將桂之爭”矛盾更加激化,蔣介石不斷找機會對李宗仁進行迫害,這其中的關係微妙又意味深長,讓人感慨。
到現在,那副對聯依舊沒變,只是歷史變了。
幾個小朋友走出景區,步伐輕快有力,他們充滿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李宗仁像他們這麼大的時候,也只是個不諳世事的孩子,在臨桂縣(現為臨桂區)的小學讀書。
世事的變遷不禁讓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