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旅遊>

2019年,胡志明市,中央郵局

2019年春天的時候,去越南玩了一趟。胡志明市(舊稱“西貢”)旁邊的古芝地道,是計劃中的景點。

古芝地道位於胡志明市西北,距離不過40公里。在越戰時期,這裡是著名的“胡志明小道”的終點。看看地圖就知道,越南的地形如同一根細長扁擔挑著南北兩個籮筐。當年為了阻止北越增援越共,美國在越南中部進行了地毯式轟炸。

面對如此猛烈的轟炸,大量的北越戰士選擇通過寮國、高棉前往南越,位於越南-高棉邊境的古芝地道就是他們“冒頭”的地方。

不了解越南戰爭的人大概會有疑問,既然大量增援通過寮國、高棉,為何美軍不轟炸寮國、高棉呢?

實際上美國當然也轟炸了寮國和高棉,但是是祕密進行的。冷戰中的熱戰,大多都有“戴著鐐銬跳舞”的色彩,越南戰爭也是如此。高棉雖然為北越南下提供了方便,名義上仍然是“中立國”,轟炸高棉在道義上說不過去。

此外,所謂的“越南戰爭”主要是在南越範圍內展開,所以美國空軍要不要越過南北越分界的北緯17度線,也一直是頗具爭議的敏感話題。故而有人說,如果美國在越南放開手腳,像二戰那樣打,未必會輸。這話可能有道理,但畢竟時代不同,文明在進步,“全面戰爭”的時代畢竟已經過去了。

到胡志明市的第二天,我們就參加了預定的古芝地道參觀團。因為之前曾經專門看過不少和越戰相關的紀錄片和書,所以我對越戰還算有所了解。路上還給同車的加拿大朋友解釋了導遊提到的一些名詞,比如Agent Orange(橙劑)和Napalm(凝固汽油彈)。畢竟越戰已經過去許多年,如果不是對當年的戰爭有了解,不知道這類玩意兒也很正常。

本來我以為,到了古芝地道,是親眼見證在書上和視訊裡看到的內容,留下一些感性記憶而已。但真的到了現場,震撼遠遠超出我的想象。

之前我對“地道”的了解,全部來自中國電影《地道戰》,以為地道應該是四通八達的,在裡面可以很靈活地打擊敵人。但是越南的地道,和我想象的大相徑庭。

因為戰事緊急,加之美軍轟炸猛烈,地道的掘進當然不能“滿打滿算”。即便當時的越南戰士普遍身材矮小,地道仍然低矮狹窄,一俟進入,逼仄感撲面而來。

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導遊的解說,實地聽講解,我才知道“地道戰”在戰爭中的慘烈情況,之前完全無從想想。

地道不是單純在地下挖洞就可以,如果沒有空氣流通,這樣的地道是不能用來作戰的。然而空氣流通也存在風險,因為地道被美軍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一旦地道的氣味散發到地面,就會遭遇滅頂之災。當時的越南資源奇缺,根本沒有鼓風機等裝置,只能土法上馬,以草叢樹葉蓋住地道的通氣孔,以避免被發現。

不久美軍就覺察到這一點,不再肉眼巡查,而改用軍犬巡邏。如此,即便視覺偽裝再巧妙,也無法逃脫美軍的魔掌。

在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越方改換策略,在地面通氣孔附近放上一些辣椒粉。因為氣味足夠辛辣刺激,軍犬不願靠近,美軍一時束手無策了。

然而美軍也很快想出了應對的辦法,就是訓練軍犬對於辣椒粉的敏銳感覺。如果遇到辛辣的辣椒粉味道,軍犬不會靠近,但會大叫報警。如此,通氣孔又暴露了。

再次付出慘重代價之後,越方發現了美軍的策略,並不斷摸索,終於找到了辦法:收集戰場上的美軍屍體,將屍塊和美軍軍服碎片分散放在通氣孔附近。戰場上屍體遍佈,軍犬對美軍軍服的氣味也很熟悉,因此不會覺察異常,通氣孔終於避免了被發現的命運。

大概也是因為美軍的搜尋太過細緻,一旦被發現損失太過慘重,所以越共的報復也異常殘忍。在現場我參觀了不少陷阱,也重新整理了我的認識。

之前設想的“陷阱”,其實是“陷坑”,充其量裡面有一些尖樁、倒刺。現場參觀過才發現,那些都太“小兒科”了。既然沒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越共在“土法”上動足了腦筋,各種機關令人歎為觀止。

比如電影裡常見的翻板陷阱,到現場看才知道,翻板絕不是穿在軸上的一塊光溜溜的木板,而是在背面有多種方向的竹籤倒刺。一旦踩上,尚未掉到陷阱底部,身體就已經被竹籤向各種方向扎透。實際上,我甚至無法也不敢想象,中了這些機關之後的慘狀——只有殘酷的戰爭,才能逼迫人想出這樣精巧殘忍的機關。

參觀的當天天降大雨,本來這不是好的天氣,卻讓人更真切感受到當年戰爭的煎熬。

在熱帶的叢林裡穿行,四下裡都是茂密的叢林,能看到的距離不超過20米。雨水大顆大顆地滴落下來,似乎敲在人心裡,腳下忽然成了湍急的小溪,稍不留神就會滑倒,雨衣之下,悶熱異常。

我忽然就理解了,為何許多到越南參戰的美軍竟然有了精神問題,也理解了電影《鐵血戰士》的背景,更忽然理解了紀錄片裡說的,戰爭後期美軍的士氣異常低落,人人都在混日子,許多人竟然有“殺掉上級”的想法。在熱帶叢林裡鏖戰,對人的心理考驗甚至遠遠大於一戰中戰壕僵持。

末了,導遊說:今天我給你們講的每一點變化,都是靠我們付出巨大代價換來的。或許你們看過了很多越戰的影片,但我希望你們今天能換個視角,從我們的角度體會一下當年的戰爭。

我必須承認,我就是導遊說的這類人。雖然看過不少越戰的電影、文字、紀錄片,回頭想想,基本都是從美軍角度展開的。在螢幕上反覆看到橙劑,看到凝固汽油彈,看到遮天蔽日的直升機的時候,我看到的是戰爭的激烈殘酷,看到的是軍事科技的飛速發展,而極少考慮去了解戰爭另一方的感受。

我也從某種程度上理解了,為什麼《Hello, Vietnam》會那麼流行,對身在海外的越南人來說,歌詞大概真實反映了他們對於“祖國”的無奈和苦澀:

Tell me all about this name, that is difficult to say

It was given me the day I was born

Want to know about the stories of the empire of old

My eyes say more of me than what you dare to say

All I know of you is all the sights of war

A film by Coppola, the helicopter's roar

One day I'll touch your soil

One day I'll finally know your soul

One day I'll come to you

To say hello Vietnam

我們經常說硬幣有正反面,其實我們往往只看到正面,而不願意也沒想過,從反面來看,竟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番模樣。你以為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別人看來是異想天開,而這竟然是很正常的。

哪怕有時候滿以為自己能“換位思考”,其實也只是憑空“按道理分析”,而不是“設身處地去感受”。如果要溝通,要達成共識,這樣的“換位思考”是根本不夠的。

就像我之前以為,自己看了好些關於越南戰爭的書和紀錄片,應該很了解越南了。但是,實地旅遊還是重新整理了我的認識。而一旦重新整理了認識,切身體會過,再和許多越南人聊天就容易多了,旅行中獲得的幫助也多多了。

實際上,這正是我最近幾年最深刻的感受。看得越多才越明白,世界上並沒有一把能衡量萬物的錯誤-正確-更正確的尺子,也很難找到統一的刻度。許多時候,萬事萬物就是那樣廣泛地平鋪開去,瀰漫到一片寬廣的空間,甚至是你根本想不到的地方。所以,不同的人看到“同樣的東西”,哪怕真的是同一樣東西,看待的方面、能牽動的經驗也完全不同,還有時候,甚至根本就是除了名字相同其它都不同的東西。

許多時候,大家即便看到了同樣的資訊,同樣的話題,仍然會有分歧和矛盾,甚至每一方都覺得“其他人不可理喻”。原因往往不是“其他人不可理喻”,而是大家看到的方面不同,大家之前的經驗不同,觀看時的聯想不同。

想明白這一點對我來說很重要,因為再遇到矛盾甚至紛爭的時候,我更願意冷靜下來,先直接問問對方“你為什麼這麼說呢?”

有很多次我發現,雖然大家講的看似是同一個東西,其實前提意識完全不同,經驗、感受、認知分明截然不同,所以根本談不到一起去。每到這種時候,如果能意識到,放棄“他怎麼這麼傻”的想法,轉而探尋更深層次的區別,直陳自己的理由,聽取他人的感受和理由,許多矛盾就不復存在了,共識也就更容易達成。

拓寬自己的感受空間,多探尋“你是怎麼想的?”,而不是質問“你怎麼竟然會這麼想?”,幾乎一定會有好的收穫。

最新評論
  • 為何故宮的房頂從來都看不到鳥糞?600多年了還如此明亮?
  • 宜州區劉三姐公園周邊商戶可以用慘淡來形容,遊人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