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仙岩,位於零陵古城西南四十里的梳子鋪鄉鹿鳴塘村馬駝山半山腰上,為典型的石灰岩巖洞,2003年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福仙岩洞門高敞、明亮,洞口寬闊,儼如一個巨大的庭堂,可坐千人。主洞深約百米,面積將近2萬平方米。巖洞中洞裡有洞,深不可測,當地百姓的牛羊若是誤入洞中失足,即不復蹤影。巖洞兩邊石壁和洞頂石壁上長滿了石乳石,似樹木、似禽獸,似金剛,似鬼怪……,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清零陵縣誌有:“福仙岩在零陵縣西四十里,洞名紅玉,入門開敞儼若堂室”的記載。洞口石壁上有一尊明代圓勝佛石像,線條圓潤,刀法精湛,實為明代壁像中的瑰寶。石壁上有唐、宋、明、清各年間的摩崖石刻十多處。這些摩崖石刻,有行書,有草書,有楷書,字跡真美、清秀。清宣統時鹿鳴塘村人蔣仁山(蔣仁山號靜軒,宣傳年間供職梧州府授經廳)的正楷石刻《福仙岩序》尤為重要。這篇石刻對研究湘南石刻藝術、當地人文歷史以及今後開發利用福仙岩都有重大的價值。摩崖石刻中還有明永州太守丁採風及靜江(今桂林)等外地一些官員題銘,銘文主要以寫景狀物為主;有篇銘文落款是孔明、孔呈,不何是何地官員或文人大咖。
福仙岩的摩崖石刻主要雕刻在洞門頂上和洞口兩邊石壁上,巖洞裡面的洞頂上亦有人發現有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福仙岩序》
福仙岩高踞在馬駝山半山腰上,當屬零陵海拔最高的天然巖洞。馬駝山是一處天然石林。站在山下向上眺望,半月狀的巖口鑲嵌在懸崖峭壁之上。洞口朝向東方,旭日東昇,福星高照。巖門四周怪石聳立,走近洞口,只見一塊塊巨石彷彿倒掛在空中,巖門上方藤蘿自峭壁上垂下來,給巖口掛上了一張美麗的綠色門簾子,巖口右上方一塊巨石上赫然雕鑿著“福仙岩”三個斗大的字,雖歷經多少朝代的風霜雨雪,字型仍然蒼勁有力,筆鋒顯露。
鹿鳴塘蔣氏族譜地圖中標註有:福仙岩
從洞口往裡走不多遠,便被一道鐘乳石石門擋住,石門只容一人進出,用手摸著光溜溜的石門往裡走幾步,眼前陡然豁然開朗起來,巖洞忽又變得寬敞開闊。離石門不遠處有一座高2米許,形似蓮花寶座的鐘乳石,手機光下熠熠生輝,大放光芒。據說這寶座是仙人在此修煉入定所用的寶座。當地百姓還有一說,凡人如若生前行善積德,功德圓滿後,進洞在蓮花寶座上入定打坐七七四十九天,便可以得道成仙。水滴從蓮花寶座上方倒掛的竹筍上滴落到寶坐上“嘀嗒嘀嗒”作響,彷彿是仙人在洞中拔弄著琴絃,那清脆悠長的聲音在洞內迴盪,空靈飄逸,超凡脫塵。 在《福仙岩序》裡作者也描繪了福仙岩的這些自然風光,作者寫道:“怪石高拱,百竅通幽,洞中石乳遍佈”。
欲往裡走,洞中的美景更是讓你應接不暇,裡面有石田、石冢、石桌、石凳、石床等。這些讓你歎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福仙岩序》中作者也用了:“神斥鬼斧未知造也”,“仙乎,仙乎,名不虛傳”這幾句話來讚歎福仙岩的自然風光。
作者仁山公在序中還特地寫道:“假令此巖山谷志之次山銘之,早與朝陽、淡巖並美一時”。游完福仙岩後,不得不覺得作者所言極是,福仙岩確實與朝陽巖、淡巖可以比美。
福仙岩洞門左下方的一斜形平臺上原先有一座福仙庵,福仙庵依山勢而建,用青石為礎,築砌在石頭上。庵子建有前、中、後三間,高低有序。中間大殿為佛堂,供奉了菩薩,後殿為僧尼寢食住所。庵門朝向山下石門口大洞,站在福仙庵大門口,石門口大洞一覽無餘,視野裡青山秀水,田野中綠波盪漾,湘桂古道似一條蜿蜒的長龍南北伸向遠方。
古道悠悠,福仙賜福。過去古道上南來北往的人們靠的是腳力,累了,渴了就會找一個地方歇腳。
福仙庵下東北處的石門涼亭和東南處的迥龍亭正是當地人為了給路人乘涼歇腳而修建的亭子。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這首膾炙人口的曲子道出了古時行路之人路途上的艱難與辛苦。當一路跋涉到突然間發現眼前出現一座像家一樣的長亭,心裡應該是多麼地愉悅,走進長亭,迫不及待地坐在涼亭內光溜溜的厚厚長凳上,放下肩上的行李,靠在木欄上,打個盹,休息片刻,釋放滿身的疲憊。起身欲往前面趕路時,抬頭望見馬駝山上金璧輝煌的福仙庵。涼風習習,送來陣陣山寺鐘聲,悠揚綿長。
行路之人,前途茫茫,風雨兼程,命運未卜,路途中遇上了福仙庵這樣的大佛堂,當然一定去庵中求菩薩保佑一路平安。於是便拾級而上,登上福仙庵佛堂裡燒上一柱香,向菩薩叩上三個頭,祈福神仙保佑一路順風、平安到達目的地。
那時福仙庵下的這條湘桂古道是湖南通往廣西最重要的一條陸路交通要道,路上南來北往的行人穿梭不息,是故那時福仙庵裡香火不絕,僧尼眾多。
尤其是每一年裡的農曆九月九日重九日,四方香客更是雲集福仙庵,登高祈福。
《福仙岩序》的作者仁山公在當年母親過世後,回家守孝並主持參與家族修譜時,於“清宣統元年歲次己酉重九日”登福仙岩祈福Range Rover時欣然為福仙岩作序,他在序裡最後說“此巖之本色天真,摹其形狀而已。至於登高作賦福藻桴華於諸君子有後望焉。是為序”。就是希望福仙岩和福仙庵揚名四海。
仁山公仙逝後,就長眠在福仙岩旁。今先人已逝,福仙岩依舊藏在深山人未識。更讓人嘆息的是:隨著322線公路的修通,現代交通工具的日新月異,湘桂古道已經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昔日繁華的古道復歸寂靜,古道邊的福仙庵葉門前荒草悽悽、破敗不堪。七十年代已被拆除用作建造村辦小學材料。獨有福仙岩依然雄踞在馬駝山上。
由於長期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福仙岩摩崖石刻有的已被風化、侵蝕不現原樣了,更為可惜的是有一些竟然被人為地破壞了,福仙岩裡的鐘乳石也被人為敲掉了許多。
福仙岩,這座湘南著名的天然巖洞難道就此被人們所遺忘了!那高高雄踞在馬駝山上的福仙岩昂首期侍重回人們視線!期待早日得到開發利用!造福當地百姓、造福社會!